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曹萌萌 《城市建筑》2014,(12):250-250
传统聚落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中,形成了很多气候适应性的经验、方法和智慧。本文从传统聚落的选址环境、群组空间形态和单体建筑空间形态三方面,分析了同一地形条件下传统聚落适应气候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学观点探讨传统聚居特征及承传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晓峰 《华中建筑》1996,14(4):36-41
该文运用现代生态学理论中系统与平衡,循环与再生以及适应与共生三方面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聚落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环境观念和环境资源利用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传统聚居与当今时代的不适应性及发展现状的盲目性,并认为,按照生态控制论原理控制聚落发展是解决文化承传和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的水适应性,本研究以白洋淀周边风貌肌理保留状况良好的20个传统聚落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发现,在堤堰修筑、渔苇生产和内河航运的长期作用下,雄安新区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在水陆关系、聚落形态、空间单元上均体现出明显的水适应性。(1)传统聚落与防洪堤堰呈现融合共生的水陆关系,池沼和沟渠构成了聚落内部的排涝体系,沟渠分为联通式和尽端式两种。(2)聚落形态多呈带状或指状以适应白洋淀堤堰工程和内河航运需求,聚落外部轮廓和内部肌理深受洼淀环境和商品贸易的共同影响。(3)聚落、淀泊、苇田、农田、沟壕的圈层式分布构成了白洋淀周边传统聚落的基本空间单元,也反映了男渔(耕)女织的传统性别分工。芦苇台田奠定了本地区传统院落和建筑的形态尺寸。  相似文献   

4.
《华中建筑》2021,39(6)
该文以干旱区传统聚落吐鲁番麻扎村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夏季高温干燥气候条件,探究麻扎村的气候适应性。基于ENVI-met微气候仿真软件,模拟麻扎村整体及内部组团的温度、湿度、风速和热舒适度空间分布情况,分析聚落的气候适应性特点,总结出街巷布局和景观要素对微气候环境的影响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峡谷风将上游大气中的水分随风进入麻扎村,起到降温增湿作用。建筑与建筑之间易产生窝风,通风条件有待改善;由于组团内部环境不同,使得各组团微气候存在差异。水系与植物在高温干燥环境中有明显降温增湿的效果,能够改善聚落微气候,提高舒适度。基于气候适应性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聚落气候适应性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适应性看徽州传统聚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着重讨论传统社会背景下徽州乡土聚落生态适应性的种种特点。并指出良好的生态适应机制是聚落系统获得生态平衡的基本保证,也是当今时代传统聚落更新与发展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6.
张颀  赖筱书  黄琼  张安晓 《室内设计》2023,38(1):141-146
侗族传统聚落在有限的资源与技术条 件下,运用独特的生态自然观,获得宜人居址。 本文以山地隘口、河谷平坝两种不同类型侗族 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与数值模拟等 方法,归纳其适应地域气候的规律及经验。研 究表明,山地隘口聚落与河谷平坝聚落选址及 空间布局的气候适应性各有特点。山地隘口聚 落以山地地形为气候适应前提,通过地势高差 调节微气候环境;河谷平坝聚落以“背山面水” 选址作为获得良好聚落方位的前提,通过合理 布局建筑朝向及街巷空间适应当地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7.
湖南沅水流域水系影响下的传统聚落选址与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广、实施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传统聚落作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凝聚的丰富的人居环境建设智慧有待发掘。本文以水系为线索,以湖南沅水流域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区域内传统聚落选址与水系的相关性,结合历史影像分析传统聚落的平面、立面形态特征,探讨其内在机制,并基于上述特征,提出了水系影响下的传统聚落保护和发展策略,为当前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的水适应性,本研究以白洋淀周边风貌肌理保留状况良好的 20 个传统聚落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发现,在堤堰修筑、渔苇生产和内河航运的长期作用下,雄安新区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在水陆关系、聚落形态、空间单元上均体现出明显的水适应性。(1)传统聚落与防洪堤堰呈现融合共生的水陆关系,池沼和沟渠构成了聚落内部的排涝体系,沟渠分为联通式和尽端式两种。(2)聚落形态多呈带状或指状以适应白洋淀堤堰工程和内河航运需求,聚落外部轮廓和内部肌理深受洼淀环境和商品贸易的共同影响。(3)聚落、淀泊、苇田、农田、沟壕的圈层式分布构成了白洋淀周边传统聚落的基本空间单元,也反映了男渔(耕)女织的传统性别分工。芦苇台田奠定了本地区传统院落和建筑的形态尺寸。  相似文献   

9.
玉林高山村是广西区内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古村落之一,该村结合自然环境而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桂东南地区丘陵型传统聚落的代表。本文将从高山村的聚落与建筑特征入手,侧重于该村的选址特点、总体布局方式、建筑特色等方面的分析,从而归纳出该聚落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文化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程蕾  宣建华 《华中建筑》2012,(9):155-161
浙江传统聚落作为浙江极具特色的历史建筑文化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类型和悠久的历史,在浙江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孕育发展。聚落与其赖以生存的地域之间历经了几千年的相互作用,历经了朝代的更替、环境的变迁、生活方式的转变,从最初的人类聚居点发展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聚落文化。该文通过对近百个浙江传统聚落进行研究,探讨聚落与历史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历史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分布、规模、形态、发展过程与职能的影响,从中得出对传统聚落保护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释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内涵,阐述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的意义,指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人居环境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彝族生产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转变,对聚落空间提出了新的功能需求。如何继承与发扬西南彝族生产生活中与自然资源的协调智慧,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田野调查,分析西南彝族生产生活实践与自然资源的协调关系,并建立其与聚居环境的联系,进一步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1)形成了西南彝族聚居环境中"农田-树篱-农田"的镶嵌景观格局、"聚落-林地"协调的空间格局,以及"林地-农田-牲畜圈"的资源持续利用格局;2)体现了西南彝族聚居环境中分井分类、刻木分水等用水智慧;3)土地资源的地域特征与西南彝族聚居环境的差异化表达联系紧密,主要体现在不同农业生产方式与聚落空间的协调关系中。研究过程与方法可为类似传统聚落研究提供指导,也可为传统聚落现代转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和传承生态智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和自然间矛盾越来越对立和紧张,国际社会提出一系列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想,国家有关部委也提出中国城市发展的各种模式,公园城市是继中国城市各种发展模式后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新的城市文明形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阐述公园城市极其丰富和深厚的内涵,概括为三重内涵和十大理念。  相似文献   

14.
张茹 《山西建筑》2005,31(21):36-37
介绍了生态建筑的特征以及国内外生态建筑的发展情况,分析了目前在生态建筑热中普遍存在的三大误区,指出在人居环境优化中应注重生态,大力发展生态建筑.  相似文献   

15.
当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引发的人居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考察传统聚落的生态构建经验,可以继承和发扬丰富的聚居生态学思想的宝贵文化遗产.湘南传统聚落生态单元不仅建筑艺术出色,其生态构建经验也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对该地区的生态单元在民居功能空间、布局方式、采光方式、设置"风廊"等诱导式通风设计、不同功能的围护结构材质的选用、坡屋顶的防辐射隔热等方面的良好生态构建经验进行了讨论.可以看出,以生态的良性循环原则、利用自然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原则和构建地域特色的本土化原则可以实现聚落生态单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瑜 《华中建筑》2001,19(5):86-91
该文对黎族传统聚落进行探讨,认为黎族传统的住屋形式船形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统聚落空间及建筑的可识别性特征,构成场所感,成为特定地域的文化标志。传统聚落的继承与发展可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7.
支军 《山西建筑》2007,33(11):47-48
从“氵内位”的环境选址、“四象”的空间组织、“取象比类”的仿生学原则三方面探讨了古人对传统生态人居模式的价值取向,以此来表达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并且指出传统生态人居模式不仅是一种环境选择,更是一种空间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20世纪末叶,我国沿袭的功能主义城市住区规划理论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基于这种状况,本文引入一种新的思维观念生态的思维观(一般生态学意义上的拓展),即把城市住区作为一复杂有机的系统看待。与此同时,深入阐述了创建生态化住区模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传统乡土聚落因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紧密联系 ,而具有丰富的生态学内涵 ,它是自然经济时期人类的社会、经济形态和自然环境达到整体协调而呈现出的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人居环境。它为我们现代聚居社区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洪珊娜  汪洋 《山西建筑》2009,35(36):53-54,72
基于对人居环境科学的认识,从城市化发展研究了人居环境科学对城市化的影响,分别从生态城市的理论及节能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居环境科学对于当代建筑学的指导意义,结合当前实际,分析了中国建筑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措施以及一点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