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建筑与文化”分题展内容的构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坚  胡序林 《新建筑》1999,(3):8-11
“建筑与文化”分题展是UIA第20次大会主题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介绍了该部分展出内容的艺术构思,并对20世纪建筑与文化关系作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李乃桢  张利 《世界建筑》2008,(2):120-123
结构理性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几个世纪。在不同的时代结构理性具有强调结构正确性,强调材料本身特性,重视结构技术等共同特点,古代中西建筑中具有共同的自发的结构理性特征,而现代社会,结构理性在中国建筑界逐步缺失。本文揭示出现代西方社会中结构理性主义与工业文明的密切关系,进而同样历史辩证地对照分析结构理性在中国的曲折发展历程。试图解释当代中国建筑界结构理性缺失的原因,强调结构理性对于当今乃至将来建筑创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宗瑜 《四川建筑》2002,22(1):37-39
本文简要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建筑结构的发展,论述了当前建筑结构发展的特点,针对我省建筑结构设计的现状及采取的对策,发表了作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5.
苏朝浩 《华中建筑》2007,25(9):84-86
该文分析了当代世界范围内建筑创作普遍出现的结构表现主义的新特征,通过其历史轨迹的回顾并结合社会文化需求、物质基础与行业分工等层面的分析,探讨了其出现的社会根源并提出新时代背景下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正在著名的美国纽约建筑中心,"中国建筑BuildingChina"展览正在展出,5位中国顶尖建筑师及建筑机构的作品首次集体亮相,在美国建筑界引起关注。从观展者的热情可以看出,中国城市、中国文化正在成为国际交流的热点话题。中国建筑以及中国建筑师也因此而有更多机会登临国际建筑舞台,并获取着更强有力的话语权。崔恺、都市实践、王澍、刘家琨、张雷等的作品,以及北京的德胜尚城、深圳的大芬美术馆、杭州的象山校区、四川大邑文革之钟博物馆、南京的砖房子等都可以让人们从城市的角度,关注一座建筑给周边地区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家浩 《新建筑》2009,(1):14-17
将建筑展出置于建筑学、建筑物、建筑师、艺术、市场、传媒等相互交织的场域中,并引发一些潜在的命题,以此论述了“展出之于建筑”的特殊性。兼而考察了近10年来在中国建筑展出的整体状况中出现的部分现象,以及建筑展出的意图、方法和意义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尹国均 《重庆建筑》2014,(10):63-63
其实中国建筑出了问题,这也是文化层面上的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时代和民族文化出了问题。高科技、前卫、夸张、解构、冷冰冰、酷,尤其崇尚"奢侈",大众传媒时代的机械化复制、快餐文化、商业化、话语权、文化霸权……近20年来,出现大量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很多"像穿了时装表演的衣服来上班"的建筑物:北京国家大剧院、奥运主场馆、中央电视台大楼……  相似文献   

9.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对建筑美的追求也不例外。以往通常认为建筑的美观与否是建筑师的事,其实结构工程师也是追求设计的美的,这就是结构美。美的建筑加上美的结构会造就真正的艺术瑰宝,因此结构师是可以和建筑师共同来创造美好的建筑的。有了这种追求,相信结构工程师的工作会更有乐趣,也会更有成效。那么什么叫做结构美?我认为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符合力学的逻辑、力学的原则。力学原则对结构设计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这是结构工程师必须遵守的。比如力的传递路线明确、刚度分布均匀等都  相似文献   

10.
建筑结构形式发展的力学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结构几十万年的发展都遵循着一条力学主线-将弯矩转化为轴力。此主线客观上贯穿了数十万年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力学建立以前,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不自觉地使用了这条规律,本文发现并通过实例阐述了此规律。一旦掌握了它,自觉地加以运用,就能大大加速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文讨论了中国建筑中的“民族主义”情结,初步探讨了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交待了这种思想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杨宁侠 《山西建筑》2010,36(16):204-205
针对我国高校土建类专业教育口径过窄及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飞速发展和建筑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分析了当前高校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能力素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迎接建国60周年,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举办国内钢结构行业钢结构金奖十大工程和钢结构十大新技术(简称“双十”)评选活动,作为钢结构行业60年发展的成果向国庆献礼。  相似文献   

14.
当代建筑实践对结构设计与建筑设计、结构形态与建筑形态的相互促进与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的面向建筑学专业的力学和结构课程体系却落后于建筑实践的发展,内容相互隔离而陈旧。针对这一局面,重新构建了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建筑结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建筑力学、结构选型、建筑中的结构艺术等三个层次的课程,密切结合了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全面改革了课时设置、配套教材、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极大促进了学生对结构性能、结构与建筑关系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冯原 《时代建筑》2014,(4):10-13
深圳得以在短短的35年时间内崛起为一个大都市,不啻为一个当代的世界性奇迹。而这一进程蕴藏在深圳的建造史以及各个主要的建筑中,非常典型地表现了20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人对于现代化的想象;更重要的是关联着中国一个起始于18世纪的历史性结构,这一结构以北京为中心,表现出一种内外有别和以内化外的力量构型,它与西方的现代性共同合力,并分别塑造了18世纪的广州和19世纪的上海,深圳特区的出现仍然可以被看成是这一历史结构的当代再现。文章追溯了这一进程,并着力于这一历史结构的挖掘,目标是要呈现出以深圳建造为表征的中国经验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场所精神”与当代日本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要建筑还是特定文化的反映, 担负起文化同含的创造,它的表现方式就必然根植于它所建造的文化环境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建筑存在独特性和特殊性之中原因是因为建筑处在特定的场所,并要体现其“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技术表现为研究视角,从技术异化、数字工具、先锋科学三个层面着手,从相互依存互为制约的张力关系理解建筑语境、建筑设计、建筑理念的“后现代转向”,进而提示这种转向的技术本质。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28)
《建筑力学与结构》包含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三大力学与建筑结构的重点教学内容,课程中力学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过程枯燥复杂,计算繁琐。本文分析《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学科优缺点,就怎样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改革了本课程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并进行实践探索和研究,由此增进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城市建筑》2013,(21):6-15
本次沙龙关注当代建筑展览,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建筑展览发展现状及其具有哪些特征,与国际的建筑展览领域有着怎样的差异和差距,建筑展览的体制和机构设置的状态如何,建筑展览和理论、批评、建筑实践的关系如何,它是否能够为建筑实践总结经验和指明方向,策展人的机制和目前建筑策展人的学术水准如何,未来中国建筑展览的前景如何,如何建立建筑文化的机构如博物馆、文化中心、基金会,从而推动中国建立自己的建筑文化历史,理论、批评、出版体系。沙龙邀请了上海的一组学者,策展人和执业建筑师围绕以上的话题展开讨论,他们将结合自身策展或参与国内外重要建筑展览的经验,为我们呈现建筑师和策展人眼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现实"和"未来"。  相似文献   

20.
高梦熊 《工程机械》2000,31(8):16-18
生产力地介绍了地下装载机转向常用结构及转向阻力矩、转向时间、操纵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