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全 《中外建筑》2007,(6):8-41
文章首先介绍了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然后分析了美国当代建筑师斯蒂文·霍尔的建筑理论,从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入手解读其实践作品与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国立艺专成立于1928年,其核心教员均曾留学法国。国立艺专深受法国现代艺术特别是现代绘画的影响,是近代中国与欧洲现代建筑的生成土壤最为相近的地方。国立艺专的建筑教育负责人刘既漂针对"工学建筑"提出了"美术建筑"的思想,第一次将建筑放在美术的范畴,认为建筑的艺术性是第一位的。在1925年的巴黎装饰艺术与工业博览会上,刘既漂设计的"美术建筑"雏形中国馆,与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宣言"新精神馆"同时展出。文章通过"美术建筑"思想与柯布西耶的现代绘画和现代建筑思想的比较,以及1929年西湖博览会上的"美术建筑"与"工学建筑"工业馆的比较,分析了"美术建筑"未能走到现代的原因:忽略了现代绘画中的空间对建筑的影响;"美术建筑"受到学院派建筑影响,将建筑理解成为形体和装饰的结合;对于建筑民族性的强调,导致"美术建筑"成为利用象征图案表达民族性的纪念碑。  相似文献   

3.
朱昊昊 《建筑师》2022,(3):42-51
本文通过对库哈斯早年的个人经历,尤其是对“柏林墙的调研”和作为后续研究项目“大逃亡,或建筑的自愿 囚徒”的深入解读,从历史渊源与发展流变的角度,挖掘并阐释他关于城市建筑研究的思想内涵与理论意蕴,意图 澄清柏林才是大都会建筑事务所思想与实践征程的起点,并从观念、方法和工具三个方面进一步阐发这段研究历 程的认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昕 《建筑与文化》2012,(12):69-71
本文以首届西湖博览会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博览会的主体建筑并分析其建设对城市的影响,初步探讨了近代时期西湖与杭州城市变迁的关系,尝试从乌托邦的角度观察博览会建筑群体,以期能够从中寻找近代时期建筑创作的思路和理念。  相似文献   

5.
开放建筑被认为是一种设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应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与遵循开放可变的灵活性,其理念为我国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合理指引。研究简述开放建筑理论与实践的演化历程与流变,从“技术适应、空间适应、地域适应”三个维度辨析其设计方法和适用领域,探讨开放建筑理论在当代城乡转型期的本土化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而从技术场景、内涵拓展、学科交叉等方面提出未来延伸方向,以期将其“开放”的内核和潜力注入更广阔的城乡更新与建设领域。  相似文献   

6.
王欣 《城市建筑》2014,(21):252-252
本文是笔者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实践总结,针对“建筑装饰设计”进行了浅谈与交流,以待今后改进并提升建筑装饰设计的能力与水平,以创作出更加完美的优秀作品成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笔者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实践总结,针对“建筑装饰设计”进行了浅谈与交流,以待今后改进并提升建筑装饰设计的能力与水平,以创作出更加完美的优秀作品成果。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为其城市历史风貌的整体延续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独特的、有别于西欧的、完整的保护思想。本文主要研究俄罗斯修复艺术学院创立者普鲁金教授的“规律性”修复理论,梳理其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发展的思想脉络,从遗产价值认知与体系建构、“阶梯状”修复理论模型、“总体设计”理念,以及历史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逐层解读修复理论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普鲁金的修复实践工作阐释“规律性”理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周恺与"相融·共生"设计理论周恺作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求学于改革开放伊始那一批实践建筑师中的一员,对其建筑思想和作品的解读或许脱离不开时代的语境,从儿时影响、求学过程、留德经历等角度阐发1;或集中于民营事务所华汇的背景,探究其设计与经营之路2;更多则针对某一作品,从概念、形式、技法等层面剖析3。周恺本人也通过书面文字,对设计历程进行了深入探讨4。  相似文献   

10.
曾引 《建筑师》2012,(4):48-53
本文是对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建筑理论家之一埃森曼理论的研究。笔者以视觉艺术领域的形式理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发展脉络为背景和框架,试图重返埃森曼建筑生涯的起点,再现和还原埃森曼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并在还原过程中,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试图结合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的建筑思维模式与当下中国环境的背景角度来解读其作品——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新址大楼.通过研究库氏自受到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的影响后,对其从剧本编辑到建筑师身份转换的思维过渡,再到形成他对当前中国的理解过程,以及库氏以往的作品和理论,乃至他设计本建筑所持有的社会思想来源进行分析,以做到真实的解读,抑或批判这座建筑.  相似文献   

12.
曾引 《建筑师》2012,(5):52-58
本文是对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建筑理论家之一埃森曼理论的研究。笔者以视觉艺术领域的形式理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发展脉络为背景和框架,试图重返埃森曼建筑生涯的起点,再现和还原埃森曼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并在还原过程中,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从印度现代建筑的开端、兴起、尾声三个阶段阐述了印度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结合查尔斯柯里亚的建筑思想,分析了印度现代建筑的设计理论,对可持续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岛正 《建筑师》2020,6(6):5-12
本文探讨了“什么是日本建筑?”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是如何在国际背景中演变的?日本建筑是 否仅仅根据其建筑师和建造商的国籍身份、语言或种族来定义?日本建筑是否可以通过对日本地域的特殊性和日 本文化的独特感性来定义?换而言之,日本建筑是由其设计师和创作者,还是由它们所建造的土地来定义的?它 是一种可以超越国界的建筑风格吗?或者更简明地说,从古至今在日本本土建造的所有建筑物构成了日本建筑全 貌吗?日本建筑的形象,是否终究暧昧不明,只能是一种深藏在内里的暗默? ? ? 对于这些问题,确实给不出唯一的答案,但也许我们可以通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增多的表达和观点来一 窥究竟。这些表达和观点不仅来自日本本土,也包括来自海外的各种物理介质与精神感知。作为场所表达的世界 博览会以及各类展览、出版物、建筑作品等这些媒介和节点都清晰地勾勒出了日本建筑的思想、表现与变化不息。 ? ? 本文通过有关日本建筑的国际博览会、出版物和展览中的“初期认知”,建筑师中的“赋予影响和灵感的星座”, 日本、意大利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建筑与乌托邦”概念以及“当代轨迹”等主题,对日本建筑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有机建筑”理论与当代的绿色生态建筑、地域化建筑和具有人文关怀的建筑都息息相关,对其理论进行研究并自主思考是具有发展意义的。哈林、夏隆与李承宽的理论与思想是逐步完善的,笔者吸取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的经验,并通过总结与感悟对“有机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考虑,并得出了从“两维”到“三维”再到“五维”的有机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6.
吴伟  王碧石 《城市建筑》2009,(10):115-117
本杰明·汤普森是美国享有盛名的建筑师、规划师,其“城市市场(Urban Marketplaces)”项目的成功成为西方各国借鉴的榜样,掀起了历史建筑的开发高潮,本文较为系统地对其事务所的设计流程、方法以及实践项目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期更加清晰透彻地解读其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7.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着中华民族,已渗透进民族的骨子里。它具有融合冲突、化解矛盾、弘扬个性、创造新生的特征。建筑设计目的在于反映建筑与环境、人的关系,实现建筑、环境、人的相互融合。通过对王澍建筑作品的研究分析与深入解读,从建筑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文聚落、人社会的环境关系四个角度,探讨了其作品中对“和合”文化的反映与思考,进而研究“和合文化”对其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沈昕  魏春雨 《建筑师》2012,(3):28-34
勒·柯布西耶在20世纪用革命的方式设计建筑,从住宅、博物馆.艺术中心到教堂。他对空间的持续探索改变了建筑的建造方式及人们的生活。他曾称自己的建筑作品为“漫步式建筑”(Promenade Architecture).这一理论影响至今笔者带着“漫步”这个线索审视当代建筑,发现众多优秀建筑作品不同程度的演绎着空间的“漫步性”。本文通过剖析和解读东西方“漫步空间”的设计特征.挖掘其内在结构和差异,为当下及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架构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归纳论述了建筑类型学理论发展的历程,指出从广义的范围来讲,只要在设计中涉及“原型”概念或者说可分析出其“原型”特征的,都应属于建筑类型学研究的范围。由于选择“原型”的来源角度不同,概括起来,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架构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从历史中寻找“原型”的新理性主义的建筑类型学,与从地区中寻找“原型”的新地域主义的建筑类型学。  相似文献   

20.
从“普遍联系与历史发展相结合”的整体性理论视野,建构由建筑学研究、哲学研究和历史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框架,以此来分析“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内容体系、发展历程和价值取向,并探究其体系性、结构性与层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