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研究“集群设计”的兴起与定位,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异化入手,进而探讨中国当代建筑集群设计的现象与概况, 并重点评述中国集群设计的特征、价值、意义与误区,以及与“明星建筑师”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集群建筑”这一概念在中国建筑界逐渐为人所知,而且这一概念直接由中国当代建筑的实践所催生。崔恺先生在2004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集群设计”这一概念,并简单描述了从“长城脚下的公社”,“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到“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等建筑项目的共同特征。我们认为,“集群建筑”通常是指在同一个场地上,由某一机构或策划人邀请一群建筑师或艺术家来完成由多个项目构成的一组或多组建筑群。“集群设计”并不仅仅是建筑师们在一定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些快速建造的大型项目的手段,他们往往试图通过具体实践对中国建筑的现状进行批评并展示新的思想,而且还通过专业和大众媒体影响业界和整个社会。所以,中国的“集  相似文献   

3.
周宏俊 《新建筑》2014,(4):52-55
基于访谈的形式,介绍了日本建筑师千叶学的设计经历,以及他近十年完成的主要设计作品如Alley周末住宅、日本导盲犬中心的八岳山别墅等,着重阐释了建筑师的“建筑作为环境的间隙”的设计哲学,强调了建筑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建筑细节控制、建筑空间设计、中国当代建筑等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与我们一衣带水的东方邻邦日本,不仅经济与科技发达,其现代建筑的成就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产生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而且创造出了为数众多的建筑精品。日本现代建筑中对于尊重自然、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创造性的成功表现更是得到世界公认。因此,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能够较为直接地体现两国建筑师各自的建筑价值观和设计观,同时分析设计者在设计创作理念、方法、过程与结果上的差异,对我国建筑师今后的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很强的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5.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在日本建筑文化的全球化输出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已经不需要贴着日本的标签,对于他们来说关注当下、顺应社会动向、设计出好的作品才是重要的.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作为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代表,在解决建筑与城市问题时提出了建筑"原始的未来",城市建筑与森林树木产生了一定的类似性,在建筑类型学的角度,这与新理性主义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提出的"类似性城市"具有同质性.不同的文化语境催生了建筑师不同的内在建筑思想,国内正面临经济转型,城市与建筑产生的社会问题亟需建筑设计师解决.文章将从类型学的角度着重讨论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实现设计思想的手段及所营造的空间意境,试图为国内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创作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禅宗推崇深远的美学意境,崇尚"抽象"的美,追求简洁、质朴的设计理念,擅长精致、细腻的处理手法,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传统建筑。战后,日本建筑师将禅宗思想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作了独树一帜的日本建筑。这种吸取传统民族文化精华的创作之路,值得中国建筑师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7.
方海 《百年建筑》2006,(4):14-17
在过去的20年里,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用钢、混凝土,和玻璃设计了许多大型建筑,尤其在大城市。这些建筑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而且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品位和质量。在20世纪90年代初,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建筑师在中国大显身手,他们取得许多大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项目,商业建筑师在中国日显重要。到了21世纪,更多的欧洲建筑师开始进入中国设计市场,不久,几乎所有的欧洲著名建筑大师都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工作。从大型公共建筑到小别墅,境外建筑师在中国所处可见,他们成为中国建筑师新的导师。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日本虽然同属东亚文明圈,但两国在设计上的差别却非常明显。日本土地资源的紧张导致建筑的尺度相对较小,但在中国大体量的建筑却非常常见。此外,在设计中,日本建筑师比较多的关注的是空间中人的行为,而中国的建筑师更多的是商业考虑。近年来,因为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缘故,对于这二者的差异有了更深的感知。但本文讨论的并不是二者的差异,而是简单介绍下日本建筑的潮流和日本设计新近的发展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期"槇文彦作品专辑",收纳了这位日本建筑大师半个多世纪的建筑设计生涯的经典理论著述和实践作品. 《集群形态说明》、《空间的力量》、《漂浮着的现代主义》三篇论述,从城市研究、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思想源流三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槇文彦先生的设计思想.这些在日语世界中发表过的经典文献,在《建筑创作》杂志社获得授权后得以翻译成中文,首次介绍给中国读者. 《集群形态说明》节选自1960年代著名的"新陈代谢"运动中槇文彦经典文献《集群形态的调查》,从文中我们可以窥见半个世纪前的日本建筑师群体,面对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种种城市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探索和宣言.槇文彦是这个群体中为数不多的建筑师,不但确立了理论研究框架,而且将其成功运用到几十年建筑实践作品中.代官山"山坡露台"项目,在二十多年的设计建造中,生动地诠释了"集群形态"理论.槇文彦的城市研究和实践、以及其背后"新陈代谢"运动中所蕴含的宏大丰厚的历史经验和学术营养,也许可以为当前身处相似历史情境中的中国建筑师群体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介绍了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师如何思考和表达本国建筑传统。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民族主义背景下,这一主题引起了很多日本建筑师的注意,他们热衷于将现代建筑表现为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上加上一个倾斜的瓦屋顶。但也有日本建筑师认为这只是对中国建筑的继承而非日本建筑本质的转译,并进而在现代主义的视角下发展了自身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多元化的日本建筑界,新生代建筑师用他们自己独特的设计来表达对如何应用现代技术文明去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一个课题的关注。本文通过介绍日本现代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及其建筑设计作品,探索日本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表达,为中国建筑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任延敏  张祥智 《山西建筑》2007,33(21):35-37
概括介绍了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分别对丹下健三、村野藤吾、矶崎新、黑川纪章以及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探讨,并从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中得到了对中国建筑的一些启示,从而使中国建筑师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年轻建筑师中曾经出现过参加日本《新建筑》杂志设计竞赛的热潮。这是中国建筑师学习和参与国际建筑讨论的一个渠道,也是中外建筑交流的特殊形式。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建筑状况的历史性变化以及中国社会和建筑实践与国际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围绕为中国而设计的主题,对十家日本建筑师事务所进行了访谈。作者记述了各建筑师事务所对中国建筑市场的现状及将来的普遍看法和在建筑设计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日本建筑师为中国而设计的创作思想,以及他们对中国建筑市场的期待和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5.
杨畅 《山西建筑》2012,(30):39-40
通过分析丹下建三,安藤忠雄,矶崎新三位日本建筑师的设计风格,设计理念及创作思想,探讨了日本建筑作品中对本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延续经验,对中国建筑的理性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极少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下,中外建筑师设计出一大批极具极少主义特征的建筑作品。本文以近10年中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设计作品为例,从建筑体量、建筑材料、建筑空间、建筑的抽象化表达这4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极少主义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方法,并与日本建筑师的设计方法做对比研究,突出中国极少主义建筑所特有的地域特色和场所精神,以此提高对极少主义影响下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方法的理解,希望对日后我国的建筑设计及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17.
《城市环境设计》2015,(10):100-109
<正>设计合作/Collaborator: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ADI-NJU建筑面积/Floor Area:42 000m~2设计时间/Design:2012建成时间/Completion:2015龙湖地区CBD副中心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由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完成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同时邀请了国内外著名建筑师参与建筑单体方案集群设计。C4-06地块位于CBD副中心内环,建筑高度控制为60m,功能定位为金融类写字楼,建筑面积42 000m~2。建筑整体造型取意为"鼎足而立",设计研究对高层建筑的形态分古典、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进行了抽象概括,最终的设计策略是对高层建筑与地面的结合关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殷实  徐燊 《华中建筑》2011,29(8):27-30
日本建筑师在国际建筑设计界中一直扮演着异军的角色.细观日本建筑的发展,可以察觉到很多建筑师之间的传承性.该文通过分析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系的传承脉络,以及各建筑师的住宅设计手法和理论,来阐释日本建筑的发展和传承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关于日本住宅的一些事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关于日本建筑的报道多集中于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及具体方案等方面。随着相关信息的丰富,中国的建筑艺匠领域已逐渐受到了与日本同样程度的关注与认知。不过就日本住宅而言.多见于报端的建筑师作品不论在所占数量上还是在行业运作流程之中.均确是实实在在的小众业务。对普遍的日本国民而言住宅建筑及其行业是什么模样的?本文就日本住宅历史.艺匠、构法、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三栋建筑 在我们看到的日本建筑当中,有三栋建筑是值得加以比较的,它们是:丹下健三设计的新东京都厅舍、美籍阿根廷建筑师维诺利设计的东京国际会展中心、矶崎新设计的静冈会议和艺术中心.之所以选择这三栋建筑有三点理由:(1)三栋建筑均是90年代以后完成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揭示了日本建筑最新的发展动态.(2)它们都是在各自的地区占有特殊地位的标志性建筑物.(3)三位建筑师都具有某种代表性.丹下健三一直被誉为是日本建筑界的旗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于日本的最主要人物.维诺利是美国新生代建筑师,他的作品可以反映西方建筑师对日本建筑的理解.矶崎新则位于二者之间,他虽然是日本建筑师,但他经常能将一些具有西方倾向的特质溶入到他的作品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