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数字化技术驱动下的交互景观实践与未来趋势
|
|
|
|
|
张洋 李长霖 吴菲《风景园林》,2021年第28卷第4期
|
|
近年来,风景园林领域开始关注数字技术,并探索其与风景园林行业结合的可能性:其一体现在数字化技术作为工具辅助设计的过程;其二体现在对景观空间的数字化增强,创造新型的人与环境的动态互动方式,即交互景观。目前交互景观在风景园林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缺乏对其系统性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从交互模式上将其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行为感知交互景观、环境感知交互景观、虚拟交互景观。针对每个类型的交互机制、交互特征、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交互景观是数字化技术驱动下,对风景园林要素中人、空间、环境之间关系的新探索,为风景园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2.
|
基于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探索
|
|
|
|
|
杨冬冬 曹磊 刘海龙 赵新《风景园林》,2019年第26卷第5期
|
|
近年,水生态景观的建设性破坏现象与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协调水生态景观复杂系统中并存的水利安全、生态安全和景观需求引发了业界的广泛思考。从水环境特点及其评价因子入手,提出基于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该方法能够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起水景观物理形态与其内在生态特征的动态关系,并通过设计—分析—评价—再设计的循环设计路径,实现多方案比选,提高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进一步促进其多目标融合。结合2个实践案例,对基于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流程和工具予以阐释,为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
3.
|
基于数字技术的编织建造
|
|
|
|
|
《低温建筑技术》,2019年第7期
|
|
编织作为中国传统形态有着由来已久的历史,在建筑设计中的发展与应用从未间断,随着近年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数字工具的参数化编织设计与建造日趋增多,使编织结构本身的复杂形态和结构问题得以精准计算和设计,极大促进了编织结构与建筑形态的有机结合。文中探索并梳理编织图形的生形理论,并以大连理工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参数化编织设计工作营建造作品为例,为编织形态及结构的数字化设计提供思路和具体操作方法。
|
4.
|
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景观空间规划设计初探
|
|
|
|
|
姜峰《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第37卷第6期
|
|
通过分析传统景观空间规划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对数字时代的不适应性,对数字化技术、数字技术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引入所能带来的变化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景观空间规划设计的研究框架、研究层次和实现方法,具体阐明了基于数字技术的景观空间规划设计过程,阐述了数字技术在城市景观空间规划设计应用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
|
5.
|
数字时代下建筑设计方法的变革 被引次数:2
|
|
|
|
|
李冰 李滨泉 李桂文《新建筑》,2009年第3期
|
|
技术化造就了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语境,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进入数字时代以来,计算机的使用对建筑设计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首先通过对计算机引领建筑设计这一重要趋向的阐述,进一步说明由此引发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呈现、数字化制造、数字化建造等一系列重大变革。这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已然形成,使建筑师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形式表现力,但它绝不是操作建筑形式的工具主义,而是带来了另一种不同的建筑设计思维及对空间概念的认识,给予建筑设计更多元化的未来、更多积极的可能性。计算机的使用将为建筑设计带来一场新革命,因此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方法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
6.
|
“异动信号报警器”与数字技术应用设计初探
|
|
|
|
|
李冰《真空电子技术》,2002年第2期
|
|
结合“异动信号报警器”设计中数字技术和网络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对其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作者认为数字化设计离不开建立各种功能模型的数学工具,并结合实际用数字技术设计主动防范网络病毒等。提出把握数字技术的实质,克服缺陷以利于发展完善的方法。
|
7.
|
区域设计视角下的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方法范式研究
|
|
|
|
|
杨俊宴 朱 骁《中国园林》,2022年第9期
|
|
山海型城市是规划设计中常见的城市类型,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其城市景观空间普遍面临高强度城市建设的严峻挑战。当前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如何在区域视角下结合数字化城市设计技术方法,实现山海城格局整体保护,并彰显山海特色城市景观,是中国山海型城市发展中的普适性问题。从中国山海型城市的营城机制入手,梳理了山海型城市景观的共性问题与挑战,并结合城市设计数字化技术提出“势-境-文貌”的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方法范式。最后以山东省威海市为实践案例,提出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数字构建流程,并对区域尺度下城市景观空间进行引导,以期提出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方法。
|
8.
|
信息化数字技术背景下景观艺术创新设计模式探讨 被引次数:1
|
|
|
|
|
唐莉英《包装工程》,2017年第38卷第8期
|
|
目的在信息化数字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景观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模式,为设计提供新的思维模式和创设途径。方法在对信息化数字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以及因此呈现出的新景观艺术表现形式、新艺术设计思考维度以及设计要点,结合成都塔子山自然立方儿童乐园景观设计,总结信息化数字技术背景下景观艺术创新设计模式。结论形成了丰富的景观空间意象,提供了独特的景观空间体验,可以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
9.
|
数字景观开启风景园林4.0时代
|
|
|
|
|
成玉宁《江苏建筑》,2021年第2期
|
|
数字中国推动全社会各行业的集体进步,数字景观作为风景园林的前沿领域促进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景观规划设计由五大环节构成: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分析、方案的模拟、数字化建造和绩效的测控,"数据流"全过程具有精准化的特征."数字景观理论与方法"正引领风景园林事业的创新与进步,展现了我国风景园林研究与实践的新进展.
|
10.
|
景观作为可持续城市设计的媒介和途径
|
|
|
|
|
《中国园林》,2017年第2期
|
|
通过物质空间形态反映社会愿望和集体诉求是城市规划的工作特征,将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分解和转化为具体的城市空间现象是城市设计工作的基础。作为空间发展管制工具的类型之一,中国的城市设计如今在基本概念、实践工作框架与思想范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更面临着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生态环境恶化、地域性丧失,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等众多新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景观概念固有的综合性、整体性与可视性,促使其可为可持续的城市设计提供综合媒介与创新途径,景观特征的概念则更进一步为可持续性的落地提供了可操作的工具与方法。
|
11.
|
数字化艺术设计与景观设计要素研究
|
|
|
|
|
张迪妮 冯雪君《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
|
首先阐述了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当下发展状况,并对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应用特点进行分析.景观设计中应用数字化艺术要素和数字化艺术科技,是本篇文章所研究分析的重点,从塑造空间数字化、建筑材料数字化、景观设计形式数字化、及人景交互数字化这四个方面具体探索研究,思考张家口市景观建设中怎样抓住当下发展契机,因地制宜,运用数字化艺术,更好的突出城市特色.通过借鉴学习数字化艺术运用的经典案例,从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
12.
|
当代数字化设计模型分类及其案例分析
|
|
|
|
|
《建筑学报》,2020年第2期
|
|
通过文献综述与操作实践的总结,根据数字设计模型的建模方法,总结了当前建筑设计领域3种既有的数字化模型:CAD模型、数字生成模型、混合模型,在此框架下,通过一系列设计案例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数字模型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同时对比建筑师在不同模型应用中思维模式的差异,提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设计思维的转变。
|
13.
|
景观意识的融入:建筑设计基础空间教学研究
|
|
|
|
|
马跃峰 张庆顺《中国园林》,2011年第7期
|
|
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一年级空间教学的改革实践出发,提出"将景观意识融入建筑设计基础空间教学"的教育理念,对该理念指导下的空间教学目标、方法、内容、成果等进行总结和介绍,并探讨了建筑与景观在空间教学上的结合点,以及景观意识对于空间教学的指导意义,旨在摆脱传统教学形体造型趋向的局限性,发展设计方法学指导下"空间-场地-行为-材料-形体"整体关联的建筑空间教学体系,为空间教学的理性研究和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实践思路.
|
14.
|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景观建筑数字化研究
|
|
|
|
|
武文婷《华中建筑》,2009年第27卷第3期
|
|
数字景观建筑是建筑行业空间信息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该文阐述了数字景观建筑的相关概念、意义、内容和方法。探讨了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景观建筑数字化的系统体系和技术框架,从而为景观建筑数字化提供支持。
|
15.
|
图纸空间复位系统在数字化建模过程中的研究与开发
|
|
|
|
|
徐帅 孙豁然 马旭峰《金属矿山》,2009年第39卷第1期
|
|
建立矿山数字地质实体模型是生产矿山真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开发的基础,而将数字化后的二维矿山图纸转化成空间三维图纸的技术则是地质实体建模的关键。基于AutoCAD平台,利用VC++6.0和Object ARX2007技术,结合纸质图纸数字化、基点定位、图形坐标转换等方法,设计研发了图纸空间复位系统,该系统运行稳定、操作简单,易学易用,其结果经实践验证准确、可靠。能很好的解决平面图纸空间复位问题,为数字地质实体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保证。
|
16.
|
中国影视城空间景观设计探析——以焦作黄河文化影视城为例
|
|
|
|
|
《Planning》,2013年第11期
|
|
景观是城市发展的底蕴,它的本质在于探索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景观设计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影视城作为城市建设的特殊艺术形式,它的空间景观设计是一种历史再现与时代产物相结合的城市建筑形式。文章以中国影视城的发展历程为背景,以焦作黄河文化影视城为例,阐述作为我国复合型文化旅游、影视传媒产业的影视城空间景观的设计原则、宗旨,空间景观设计在中国影视城建立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中国影视城发展前景。
|
17.
|
体验与设计——读《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有感 被引次数:1
|
|
|
|
|
徐慧琼《华中建筑》,2008年第26卷第9期
|
|
约翰?O?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是现代景观设计学的经典之作和实践手册。西蒙兹先生在书中具体阐述了景观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导则,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来思考设计遵循自然的原则,最后提出规划不是形式、空间与形象,不是场所和物体,而是规划体验,一种人性的体验。该文通过总结和思考进一步阐述对体验的理解,通过体验获得的方法与途径,体验融入设计的意义以及体验思维和设计主体、客体即人与场所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探讨体验设计学对当今景观设计实践的意义和启示。
|
18.
|
大学博览园景观设计 被引次数:4
|
|
|
|
|
冷畅俭 陈友富 罗广宇 谢浩波 邓志辉《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第22卷第4期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博览园是集标本收藏、教学示范、科学研究、科普展览、休闲娱乐、园林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群。在充分认识建立博览园的意义和目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博览园景观的构成要素,提出其景观设计应突出博览建筑的展示主题,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注重人们参观的心理感受,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道路。通过景观节点及景点的设计实践表明:博览园的景观设计是综合性的,从宏观上可以扩展到博览园的整个空间,从微观上可以包容博览园的一草一木,只有宏观和微观的结合,景观与建筑的和谐,文化和历史的协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才能创造出优美的景观环境。
|
19.
|
走向另一种“自主” 袁烽、王振飞、王鹿鸣对谈
|
|
|
|
|
袁烽 王振飞 王鹿鸣《时代建筑》,2013年第4期
|
|
文章通过记录袁烽和王振飞这两位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从学术、实践和文化、艺术方面大力推广数字化设计理念的建筑师的对话,反映出信息时代,数字设计对建筑师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设计方法产生的影响。文中对于数字化建构和数字化建造的学术探讨、数字设计工具包的建立与尝试分享、算法语境与社会生产系统结合的发展期望与真实地展现出他们对于自主性创作的全新探索以及将设计方法应用到实践上的讨论。
|
20.
|
从《室内水景观艺术设计》看室内空间设计中水景观的创新应用
|
|
|
|
|
戚久琳《人民黄河》,2022年第2期
|
|
<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种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钢筋与混凝土组合而成的人工景观具有较强的疏离感和冷漠感,使人们逐渐产生审美疲劳,继而难以有效缓解繁重的工作压力。基于此,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开始更加注重自然山水景观的挖掘与利用,尝试引入自然元素创新景观设计,尤其是水景观的融合创新。水景观因其良好的流动性和艺术感,可有效提升室内空间的层次与动态感,营造幽静舒适氛围,是室内空间设计中的重要元素。由全惠民、唐静编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11月出版的《室内水景观艺术设计》一书,引用大量工程实例和实景图片,深入探究室内水景观的艺术设计,介绍其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加工手法等内容,并结合水生动植物、依水山石等景物元素,系统阐述其设计思路和创作方法,具有良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室内水景观艺术设计》全书共包括七章:第一章基于室内水景观艺术设计研究背景,系统剖析室内水景观的发展历程、现实情况、类别划分,并大致介绍全书研究内容;第二章聚焦组景形式这一研究视角,从自然水景观和人工水景观两方面出发,阐述室内水景观的组景形式,并深入分析其艺术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