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0)
本文主要聚焦萨拉·奥恩·朱厄特的《白苍鹭》女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感受,讨论分析女主人公面对成长过程中的诱惑时的复杂的心理,以及如何通过"超我"的力量来压迫和钳制成长过程中的诱惑,并能打破个人视野的局限,获得人生的"顿悟"与成熟。本文认为,该小说的关注超越了文本局限,具有普遍的成长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5)
詹姆斯·鲍德温(1924-1987)是二战后美国黑人文学必不可少的作家,其代表作《向苍天呼吁》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的典范。小说中细致的人物内心描写渗透着作者本人对黑人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以及对黑人身份问题的探究。小说主人公约翰是一个不断寻找身份认同的黑人少年,本文通过分析约翰成长中经历的迷惘、出走和顿悟过程,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小说,进而探究小说更深刻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11):107-108
亲子关系是小说《追风筝的人》中呈现的重要主题。伴随着亲子关系的不断变化起伏,从隔阂到和解,主人公阿米尔的内心也经历着成长和蜕变。文章基于对英汉译本的细读,通过小说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着重分析小说中的亲子关系,研究小说中亲子关系的变化对主人公内心世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9)
成长小说是描写主人公从少年成长至青年的过程中人格的形成以及生活轨迹的小说。资本主义登上历史的舞台的同时人们也逐渐从封建社会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但是,人们在切断了和固有的封建社会的联系后也渐渐失去了在原本社会中存在的归属感,变得孤单起来,丧失了在原本社会制度下所拥有的安心感和归属感。由此而产生了孤立的个体凭借自身的力量探究人生寻求自我价值的种种现象。也就是说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进行"人格形成"的过程。以此为主题进行探讨和描写的小说就是所谓的"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是以"心智的成长"为主题从而进行研究的小说形式,在世界文坛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并且受到很高的重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到来,愈来愈受到西方文化及文学方面的影响。近现代的成长小说的创作及研究也开始受到了瞩目。在诸多作品中下村湖人的《次郎的故事》是一部描写主人公本田次郎在幼年时期被领养以及幼年到青年期的精神成长过程的小说。这部作品包含着浓厚的自传色彩,整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十分渴望母爱的同时又充满着反叛的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同自身同社会的各种矛盾的纠结与挣扎,是成长小说中的典型的代表作。本论文采取重文本分析,美学诠释的日本文艺学研究方法及比较文化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本研究的范围,锁定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成长小说"这个领域和日本及作为背景的西方的成长小说,整部论文研究的重点,放置在对日本成长小说内容层面所进行的分析。内容则按照脱离贫困、跻身上层社会、确立个人价值体系、追求艺术之路等分类来进行分析从而比较出日本成长小说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5)
白先勇的许多作品,体现了中西方小说特色的融汇贯通,其中,采用意识流的叙述语言进行创作是其作品融汇中西方特色的一个重要表现。但白先勇作品中的意识流叙述,除了具备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点之外,也与中国本土的文学创作传统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1)
本文通过对泰国文小说《甘医生》中的女主人公哈勒泰形象的分析,以期望有助于读者加深对该形象的理解和对于泰国当时女性的思想精神状况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1)
张洁的《无字》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都是旨在全面展示女性主体成长的成长小说。两部作品记录女性生命成长的历史时,都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主人公的"出走"与皈依,展现了女性为追求自身价值和幸福与逆境顽强抗争,从而独立自强的心路历程。两部小说将主人公的成长均集结到"皈依"。简·爱的皈依是"复归乐园",吴为的皈依却是"走向死亡","殊途"同"皈"体现了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描述女性成长的生命史和心灵史,两部作品都采用了自传性叙事的表现方式,由此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
张洁的《无字》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都是旨在全面展示女性主体成长的成长小说。两部作品记录女性生命成长的历史时,都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主人公的"出走"与皈依,展现了女性为追求自身价值和幸福与逆境顽强抗争,从而独立自强的心路历程。两部小说将主人公的成长均集结到"皈依"。简·爱的皈依是"复归乐园",吴为的皈依却是"走向死亡","殊途"同"皈"体现了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描述女性成长的生命史和心灵史,两部作品都采用了自传性叙事的表现方式,由此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7)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对小说《追风筝的人》进行了情态分析。笔者以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为线索,将小说划分为三个阶段,着重分析各个阶段中主要小句的情态系统,揭示了主人公阿米尔对哈桑如何由亲密到背叛,再由愧疚到自赎的心路历程,探讨了小说的成长主题,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1)
塞缪尔·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当提到贝克特时,也许我们只能想到他的成名作《等待戈多》,殊不知其对小说的投入更多。长篇小说《莫菲》是其写的第一部小说,充满对二战后西方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入思考。本文运用福柯的话语权利理论,透过主人公莫菲及其好友恩东先生在精神病院的所见所闻,旨在对小说中的规训权利进行解读,以期在此基础上对贝克特的小说及戏剧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敏锐的洞见。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26):290-291
《闻香识女人》和《成长教育》两部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融合的经典电影,获得多项奥斯卡奖。本文从成长角度解读主人公查理和珍妮在面临各种困惑和迷茫,经历挫折和考验后,最终顿悟并实现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漫长的人生道路会面临许多困难和诱惑,但生活没有捷径,选择正确的道路需要智慧和勇气。父母、朋友、老师和长辈及时的指点迷津对青少年做出正确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当这位特立独行的才女作家与世长辞时,法国总理拉法兰在悼念她的文章中写道:"弗朗索瓦兹·萨冈是一种微笑,忧郁的微笑,像迷一样的微笑,一种排遣的微笑,但也是快乐的微笑。"萨冈的小说明快、典雅,同时富有乐感和诗意,散发着淡淡的愁绪;同时生活中的她不拘小节,嗜好香烟酗酒,喜欢赤脚飙车,甚至赌博吸食毒品,和小说中的主人公塞西尔一样放荡不羁,带有那种如梦如痴的孤独生活于世上。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10)
美国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经典著作《他们眼望上苍》通过女主人公珍妮的三段婚姻经历,展现了黑人女性努力寻求自我声音,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自我发现之旅。本文从弗莱原型批评理论出发,对小说中的人物、结构和意象进行圣经原型解读,探索女主人公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成长经历,进而给黑人女性的觉醒以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35)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的著名小说作品,小说塑造了"阿米尔"这一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讲述了富家少爷阿米尔因为曾经所犯下的过错而承受内心深处的煎熬,并通过后续的努力来实现自我救赎和成长的故事。小说以阿米尔这一主人公的成长故事为主线,表现出了家庭、友谊、背叛、救赎等多方面的内容。小说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使用倒叙的手法来构建了这篇文学大作,其借助阿米尔这一人物形象讲述了自己对待爱、恨、恐惧、成长等内容的认识。本文从《追风筝的人》的基本内容出发,对小说主人公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着重说明了阿米尔形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7)
意识流小说是随着詹姆斯、弗洛伊德等人的心理学研究与文学相接壤而诞生的一种小说形式,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这种小说的代表作家,历来为研究者瞩目。本文将从伍尔夫本人的个体经验以及其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又及她背后所代表的女性主义潮流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旨在窥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创作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36):72-74
艾丽丝·门罗的自传体小说《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以其特有的精确的洞察力和对主人公生活及精神上的哲理性思考,揭示了黛尔在安大略的诸伯利小镇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门罗早年居住在加拿大安大略西南部的威汉姆小镇,童年时期的乡村生活使她对环境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因而环境成为了她小说中的主角。门罗在《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中花费了诸多笔墨对小镇上出现的动物进行细致深刻的描写,以主人公黛尔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动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7)
奥古斯特威尔逊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非洲裔美国剧作家,《藩篱》是他最负盛名的剧集之一。许多学者讨论过这部优秀的戏剧,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剧中的人物性格。本文将从成长的角度分析《藩篱》中的主要人物的成长。本文利用成长小说的理论探讨了威尔逊如何在在非洲裔美国人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将人物的个人探索与集体觉醒和文化传承相结合。通过分析主人公的成长,可以看出以他们为代表的非洲裔美国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16)
多丽丝·莱辛的非洲经历是其成名作《野草在歌唱》灵感源泉。作者的影子几种体现在小说女主人公玛丽身上,本问将从玛丽殖民地白人女性的身份和成长历程,她殖民地及黑人的认识变化以及试图逃离失败的婚姻三个方面来探讨小说中折射出的非洲经历给莱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2,(6):60-63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她摈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娴熟地运用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手法、时间蒙太奇等意识流技巧来揭示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表达出对生活与现实的独特理解。其代表作《黛洛维夫人》就充分运用了意识流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6):60-66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她摈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娴熟地运用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手法、时间蒙太奇等意识流技巧来揭示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表达出对生活与现实的独特理解。其代表作《黛洛维夫人》就充分运用了意识流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