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造深圳特色 建设花园城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卓钦锐 《中国园林》2001,17(4):49-50
深圳在20年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深圳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园林式、花园式城市、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为战略目标。牢固树立“环境是资本,管理出效益”的观念,充分发挥“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的作用,大力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特区绿化覆盖率由20年前的10%上升到目前的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3m2/人上升到14m2/人(若按户籍人口计算,则为37m2/人),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2000年参加国际“花园城市”(Nations in Bloom)竞赛,获得100万以上人口城市…  相似文献   

2.
张璐  艾侠 《建筑技艺》2020,(5):78-83
正没有垂直立面的四座文化设施以"扁平串联"的搭接姿态回应深圳作为速生城市的时代精神和文化诉求。深圳是一座带状的巨型城市,龙岗身处其中,却非中心地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此安居乐业,也产生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但在福田、罗湖、南山突飞猛进之时,龙岗的城市空间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的水准。作为"城市定居"的区域身份,龙岗正在向"城市文化"的特征演  相似文献   

3.
《城市环境设计》2016,(8):44-53
水闸,本是城市水系运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却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联.南沙原创多年来一直尝试从城市公共生活的角度与城市基础设施交织互动,让基础设施成为城市公众生活中有效的一分子. 洋涌河水闸是一次有益的实验,设计需要在河中央设置闸门桥控制,调节洋涌河水位以及连接河两岸.我们试图从两个方面来回应:首先满足传统意义上交通连接和水调控的功能需求;其次也充分考虑它可能带来的公共性的延展,利用桥与闸门双向间隙和高差,适时地再嵌入一条多维的“Z”路径,错落起伏于不同的构筑物之间或之上.水基础设施不再被贴上“闲人勿进”的标签,而成为一个可路过、可观摩、可体验的日常公共空间.人们既可快速通过场地,又可以选择拾级而上,漫步休息,驻足远眺洋涌河两岸.项目颠覆了基础设施“一般不对外”的性质,能够被城市,被当地的人们使用,成为社区的日常休闲和教育的公共场所.  相似文献   

4.
梁芳  张海龙 《建筑与环境》2009,3(5):177-179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首先分析了“城中村”的成因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城中村”是我国近20多年来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不断快速扩张和郊区农村的不断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所形成的一种普遍现象,最后给出“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及其改造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2000年度国际“花园城市”竞赛中,深圳从19个参赛国家的33个城市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竞赛被公认为“绿色奥斯卡”的评选。它是目前涉及城市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大发展时期,一方面,为顺应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城市迅速扩展;另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资源,兴建众多城市基础设施来满足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的需求;此外,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预计未来20年内每年将有千万左右的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面对城乡两方面的压力,我国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前提是不能突破城市的承载能力。本文旨在按照城市承载力的要求,在推进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做一些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志平 《中州建设》2009,(23):80-80
20世纪的美国,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中产阶级的出现,“工作在城市,居住在郊区”成为大多数人努力追寻的生活模式。现在,20世纪早期的工业城市已经发展成为21世纪的“都市区域”,都市被发展成中心城市和郊区凝结起的“大饼”,这种“都市区域”绵延百里。  相似文献   

8.
一 队伍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沿海的许多城市相继成为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正在构成当代中国的“黄金海岸”。 有人认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创作进入了一个“黄金海岸”的时代。对于建筑界来说,这是一个空前的可以积极地吸取、深入地探索、大胆地创作的新时期。这是党的两个“三中全会”所开创的令人鼓舞的新局面的一个侧面。 全国不少建筑师把成卷的蓝图送到深圳,或亲自到深圳作“现场设计”,真是五湖四海、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12,(3):102-105
深圳,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交织着形态各异的建筑。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理性规划和自由成长相互作用,最终在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之间,孕育出许多高密度的空间,如"城中村"这种形式,赋予了城市独有的个性和精神。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6,(11)
城市更新已经成为深圳城市空间转型的主导方式,在快速改变城市外貌、加剧资本重组及利益固化的同时,深圳较少关注普通市民,特别是外来移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城市文化认同感和空间转型社会成本等基本问题,削弱了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所具有的城市活力、社会多元性和创新低成本等发展根基,对深圳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文章提出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媒介,尝试一种日常性、公众性和微介入的空间转型的新路径,实现城市公共空间引导移民城市治理转型—回归城市日常生活、诱发社会"自生自发秩序"、建立空间微更新机制。在共同城市愿景下,以社区和公共空间为载体,探索一种日常性、公众性的移民城市微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的关联性:建筑文明是建筑文化的内在价值,建筑文化是建筑文明的外在形式;建筑文明尺度对建筑文化品位的内在制约,建筑文明的价值转换,充实为建筑文化的历史积淀,全球化文明散布引发的建筑文化增熵及抗衡文化增熵的三种“负熵流”。  相似文献   

12.
<正>"此地话"是陕西人对当地方言的统称,当然对应的是"普通话"。我小时西北大学的校园中长大,祖辈从外地来,周边的各色人也来自五湖四海,长辈们操着各种方言和南腔北调的普通话,普通话就成了我们这些孩子们最通用的语言。能说正宗的"此地话"反倒成了一件荣耀的事,于是就出现了"醋溜"的"此地话"。后来上中学时转校到了一所市立中学,周边的同学很多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陕西话成了通用的语言,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让周边的人羡慕不已,而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作者提出的小写城市、小写建筑理论为研究对象,基于作者多年的实践项目,从小写城市理论基础、特征、发展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小写城市、小写建筑的特征与价值.运用定性分析法和调查法,深入浅出地阐述小写城市的文化价值及研究意义,为小写城市理论的发展研究做了基础性的理论性探究.  相似文献   

14.
说“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潮 《华中建筑》1997,15(3):29-31
文章以大量考据材料对多年相沿的中国“建筑”一词源于日本之说作辨正,提出中国“建筑”一词原原本本出自中国,并进而对中国“建筑”一词之本义作了阐释,非“Architecture”可等同也。追究“建筑”一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建筑空间和形体入手,探索绿色建筑的设计思路,结合设计实践,以夏热冬暖地区(南方地区)为例,概括出5种以空间塑造引导行为的绿色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潘莹  施瑛 《华中建筑》2009,27(1):149-154
岭南文化的“重商”思想的发展成熟影响了明清以后“岭南派”建筑的形成,“岭南派”建筑注重实用、追求享受的功能观,张扬显露、追逐潮流的装饰风格,人神共居、求财祈福的环境意象和中西合璧、多元兼容的建筑文化特征都深深根源于“重商”思想。  相似文献   

17.
18.
王世礼  胡丹 《中外建筑》2009,(11):58-59
通过简要分析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的内涵,将其与中国传统世界观,特别是老庄和禅宗所倡导的人生境地进行了比较,进而探讨了在建筑美学中“诗意的栖居”的具体体现及当前回归“诗意的栖居”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当代北京建筑"词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北京城市发展迅猛。形形色色的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正在全方位地改变北京的城市形象。这种变化将把北京城引向何方?这是每一个建筑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搞清楚当代北京建筑的整体状况是正视这一问题的有效步骤。总体来看,当代北京城市建设成就巨大,城市物质环境在数量上相比过去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北京城的显性特色正在“眼皮底下”令人十分惋惜地迅速消失。具体表现在,北京城中越来越多的地方变成“熟悉的陌生地”,仅隔几个月就“认不出来”、“不敢相认”某一个地方成为当今北京的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20.
序言 “结构设计”是通过运用各种技术工程学使非凡超越的建筑设计成为可能。 如果不以结构为立足点只是一味的追求刺激、感动.忽略满足居住性、经济性、耐久性、生产性等的建筑创造.要实现它是不可能的。 对于开辟今后的新时代以及社会的建筑空间创造来说,我确信“结构设计”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