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某住宅小区的两幢住宅楼,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倾斜事故.经采用"锚杆静压桩--掏土加压"纠倾综合技术,取得纠倾效果,即在房屋反倾斜一侧开沟掏土,迫使建筑物沉降,然后用锚杆静压桩加固地基.  相似文献   

2.
针对岩溶地区某99.75 m高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工程案例,现场调查后分析认为,地基承载力不足且地层差异性大、地下水浮力及溶蚀作用是导致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基于"地层加固,止沉调平"的基本治理思路,提出"锚杆静压桩+地层注浆加固+稳压基础托换"的综合纠倾加固方法,并依据沉降数据对钢管桩数量及施工工序进行了区域化、差时化设计,结合动态施工方法采用静力水准仪及IBIS-L地形微变远程监测系统进行全过程监测。治理效果表明: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锚杆静压桩联合地层加固注浆大大提高了地基承载力,优化了地基承载结构;稳压封桩有效控制了桩体回弹,降低了施工过程产生的附加沉降。在有效控制建筑物不均匀沉降趋势的同时,为其回倾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工程的治理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3.
某软土地基上倾斜建筑物的纠倾与加固实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某住宅由于建在深厚软土层上 ,引起不均匀沉降 ,造成严重倾斜。针对该房屋具体情况 ,采用锚杆静压桩加固地基、沉井冲水掏土法进行纠倾 ,在施工期间及竣工后一年半内进行倾斜和沉降监测。观测结果表明 :锚杆静压桩能稳定房屋的沉降 ,控制新的不均匀沉降 ,加固效果可靠。但压桩时房屋产生较明显的附加沉降 ,应引起重视 ;沉井冲水掏土法纠倾速度快 ,通过控制冲水时间和方向能有效地控制纠倾速率。冲水掏土引起的沉降存在滞后效应 ,停止冲水封桩后 ,沉降能迅速稳定。该方法适用于软土地基上基础底板薄、上部结构整体刚度差的建筑物纠倾  相似文献   

4.
山西某高层住宅楼发生倾斜,最大倾斜率1/215,采用掏土纠倾法与锚杆静压桩止沉控沉联合纠倾加固方案对该住宅楼进行纠倾加固.为限制住宅楼继续沉降,首先在沉降较大一侧施工锚杆静压桩作为止沉桩.为预防住宅楼过度纠倾,在沉降较小、掏土纠倾一侧施工锚杆静压桩作为控沉桩.在住宅楼地下室外墙和南侧地下车库外墙之间施工掏土辐射井,对基础筏板下的褥垫层进行掏土纠倾.纠倾加固后住宅楼最大倾斜值为1/407,满足国家规范对于建筑地基变形允许值的要求.该高层住宅楼纠倾加固的成功实施表明,采用多种技术方法联合纠倾,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本工程的纠倾加固方案及施工经验对于类似工程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综合上部结构、桩基础、地基土体3方面对云南某住宅楼的倾斜原因进行分析。根据下部土体及建筑结构形式,对建筑物采用锚杆静压桩止倾加固,采用截桩迫降的处理方法对该建筑物进行纠倾施工。工程实践表明,本工程截桩迫降法纠倾速度快、沉降稳定易控制且能保证整幢房屋均匀地回倾;在截桩结束封桩后,沉降能迅速稳定,工后沉降较小。  相似文献   

6.
根据沈阳某高层筏板基础建筑成功纠倾的工程实例,对该工程采取的纠倾方案及纠倾过程进行技术和理论分析,论述高层建筑纠倾方面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探索采用在建筑物周围布置起保护作用的侧限桩和阻沉桩,并结合综合纠倾法对建筑物进行迫降。对高层建筑纠倾过程中的沉降监测数据进行成果分析,并依据数据的信息判断纠倾方案的可行性。通过该工程在复合地基条件下的纠倾实践,总结高层筏板基础建筑纠倾迫降技术的准则和方法,为高层筏板基础建筑纠倾迫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钻孔取土纠倾与沉井冲水掏土纠倾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某住宅小区内两幢倾斜住宅分别采用锚杆静压桩加固结合钻孔取土法纠倾和沉井冲水掏土法纠倾方案。对这两种纠倾方法进行了比较 ,包括作用机理、施工步骤、纠倾进度和工后沉降速率。研究表明 ,采用沉井冲水掏土法纠倾要比钻孔取土法纠倾快、工后沉降速率小 ,该方法特别适用于软土地基上基础底板薄、上部结构整体刚度差的倾斜建筑物。  相似文献   

8.
牛文庆  张小兵  郑静 《建筑结构》2023,(10):122-127+133
针对高地下水位泥岩地基软弱、施工不当等引起的高层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的病害,进而导致上部结构倾斜的工程案例,通过现场勘察研究制定了纠倾加固技术方案并实施,纠倾加固过程中运用沉降观测和倾斜观测研究了大楼的变形特征。结果表明:“锚杆静压桩结合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止倾加固,井形巷道钻孔取土结合锚索加压调控纠倾”的综合纠倾加固方案对该纠倾加固工程切实可行,工程实施后高层建筑倾斜率由3.99‰降低至1.21‰,满足规范及正常使用要求;高层建筑纠倾加固过程中沉降观测结果和倾斜监测结果可以相互验证,监测结果的及时分析反馈可以实现“动态化设计,信息化施工”以便及时适当调整纠倾加固方案,保障大楼结构安全;对高层建筑纠倾加固工程,采取先止倾加固再纠倾加固的方式,纠倾过程及结果会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9.
结合某带桩高层建筑纠倾工程实例,通过上部结构、桩基础、地基土体三方面对产生倾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建筑结构和下部土体,对建筑物采用桩筏止倾加固,采用桩底掏土法对该建筑物进行迫降纠倾施工。工程实践表明:桩底掏土法能使建筑物安全、平稳、线性地回倾,对高层建筑物纠倾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介绍了长桩和大承载力锚杆静压桩在高层建筑缺陷桩加固中的应用,说明锚杆静压桩技术不仅仅只用在一般多层建筑物、中小型构筑物、厂房的地基处理或基础托换工程,而且可以用在高层建筑桩基础加固、托换、纠偏工程中,扩大锚杆静压桩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其使用价值,可在同类工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一住宅楼粉喷桩复合地基出现的事故引起上部结构的严重倾斜 ,从勘察、设计、施工、检测 4个方面分析原因 ;结合该房屋的纠偏加固实例 ,阐述了加固基础的设计、施工方法以及采用锚杆静压桩与水平掏土的纠偏方法 ,说明锚杆静压桩结合掏土纠偏是解决软土地区房屋不均匀沉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田静川  程学军 《建筑科学》2006,22(2):92-93,91
某工程为单栋高层塔楼作用在大底板上,并且不设置后浇带,采用不同间距的CFG桩处理差异沉降,经载荷试验和沉降观测,CFG桩满足设计要求,建筑物的总沉降和差异沉降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3.
某扭曲变形建筑物的综合纠倾与地基加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某基础埋置深度较大的 6层住宅楼因不均匀沉降而发生扭曲变形 ,向南倾斜 9 5 3‰ ,属于危险房屋。针对该建筑物的具体情况 ,采用了沉井冲水排土纠偏与锚杆静压桩加固地基 ,并辅以开沟槽释放应力等综合治理方法 ,经过近 4个月的施工 ,取得了预期的加固纠偏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概念设计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基于高层建筑箱、筏、桩筏基础变形、反力等实测资料的分析指出,按传统理念设计的箱基、筏基、桩筏基础有两个缺陷:一是呈现明显的碟形沉降引起上部结构的较大次应力;二是基底马鞍形反力分布导致基础板或承台冲剪力和弯矩显著增大。为使差异沉降和箱、筏承台的内力减至最小并改善上部结构受力性状,提出变刚度调平概念设计。对于框筒、框剪结构,应强化核心筒区的桩土刚度(调整桩长、桩径或桩数),相对弱化外围刚度;对于主裙连体建筑,应强化主体,弱化裙房(采用天然地基、复合地基和疏短桩基);对于箱、筏基础,可局部强化核心筒区(采用桩基或刚性桩复合地基)。对于上述变刚度调平概念设计,进行上部结构—基础—桩—土共同作用分析,进一步优化布桩和承台配筋。通过大比例现场模型试验对上述优化设计理念进行了验证,并应用于10余项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5.
赖伯舟 《山西建筑》2007,33(2):114-115
针对高层建筑基础中桩筏基础设计的重要性,介绍了减沉设计与变刚度调平设计两种桩筏基础设计方法,详细阐述了二者的设计原理、设计内容及步骤,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温州市某采用桩基础的高层建筑在使用6年后突然出现超常沉降。介绍了该工程采用卸载和锚杆静压钢管桩相结合的抢险加固过程。计算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桩基础承载力严重不足是造成该工程超常沉降的最主要原因;同时,该工程还存在结构选型不合理、施工质量差、使用不当等方面的问题;台湾台东地震和大旱引起的水位下降也对该工程桩基础的承载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林娴 《福建建筑》2007,(7):47-48
某校教学楼加层后由于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而发生较大倾斜,经过重新勘察设计,决定采用锚杆静压桩加固。通过该工程实例,介绍了对该楼所采用的加固设计思路,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8.
高翔  孙剑平  夏风敏 《建筑结构》2020,50(6):57-60,28
基于多桩型复合地基理论,将长短桩应用于复合桩基的加固设计中。针对某高层住宅楼桩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分析了原因,对桩基加固设计方案选择进行了比选,提出了采用补较长钻孔灌注桩加固处理预应力管桩基础的方案,并对该加固方案进行了计算分析。监测结果表明,沉降变形稳定,未出现不均匀沉降及主体结构倾斜,取得了良好的加固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杨兴安 《山西建筑》2010,36(7):95-96
针对影响建筑沉降和差异沉降的主要因素,以桩筏基础为研究对象,通过土体改良,增加筏板厚度和刚度,改变桩长和桩间距等,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模型并计算,与实测数据相对比,得出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