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2012年秋,由刘阳和徐丹在北京成立。"我们最关心的是情感和记忆。我们希望用率性的方式做出"煽情"的设计。我们理想中的建筑是:午后,大树下,人们三三两两,聊天嬉笑,享受阳光和恬静。"代表作:月亮舞台,一摸黑,UP工厂共享空间,新港小学,一舍山居,三宝蓬艺术聚落位置:江西景德镇时间:2015-2017功能:艺术馆及配套业主:三宝蓬艺术聚落施工:武汉惠兰环境艺术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方案/扩初/内装/景观:大料建筑  相似文献   

2.
胡晓鸣  张锟  龚鸽 《华中建筑》2009,27(12):148-151
该文从浙江清湖和安徽西溪南两个聚落共同的地理特征—滨河入手,从动态、静态及文化三个角度比较分析了河流对于两处聚落的影响,提出河流在人类聚落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景德镇老城区为例,讨论了传统瓷业聚落的空间结构。就瓷业聚落的空间结构中"自然地理-产业功能-信仰礼俗"三个维度上的二元同构关系进行了探究,深入分析了它对聚落日常生活、空间营建和瓷业时间方面的诸多影响,并从陶瓷文化中"水火既济"的概念和相关瓷业实践中解释了其二元结构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瓷业聚落的保护和更新策略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何丽 《重庆建筑》2013,12(4):27-30
对比传统防御性聚落、并思考近现代西南城市形态演进过程中,防御性聚落及其建筑的建设模式、建设特点及其作用。提出柳州沙塘"新农村建设"的三个建设特点:整个聚落的功能比传统聚落更综合;聚落内的防御性建筑呈统一设计的标准化;防御建筑内部的社会空间匀质均等。指出近现代防御性聚落对城市史的研究启示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王勇  李广斌 《城市规划》2011,35(7):54-60
通过对影响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变迁的历史事件追踪,以乡村聚落生产和生活功能分化及其空间关系为考察主线,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变迁、空间形态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给予较为系统的诠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先后经历了三次转型,即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居住"三位一体到"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生活居住"相互分离,再到"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生活居住"三者分离。伴随着聚落功能转型,乡村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分化日益明显。在"三集中"政策作用下,在乡村聚落功能分化、乡村空间形态建构中,政府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对苏南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实践做法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6.
青海撒拉族民居的类型、特征及其地域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撒拉族民居主要位于中国三大自然区交会处的青海省境内,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充分适应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聚落营造特征。研究从聚落、院落及建筑单体三个层次分析了撒拉族民居的类型及特征,指出撒拉民居具有"围寺聚族而居的血缘性"聚落布局特征,"庄廓"式的院落布局特征及"篱笆楼"式的土木建筑结构特征,并进而从水、土、建材及气候因子分析了撒拉族民居对地域资源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传统乡土聚落为研究对象,解析聚落的空间构成,挖掘演化的结构机理。首先,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三对关联,以人的行为模式为基点,提取三个维度上的三种"原空间";其次,在复杂系统演化理论平台上,基于核心、动力、支撑、自复制、边界五种结构功能的归类,提炼聚落演化"原结构",建构理论模型。本文对"原空间"和"原结构"的阐释,是对演化本质的揭示及演化规律的总结。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20,(2)
清末以后的闽南侨乡社会深受安全问题困扰,对防御功能的需求尤为突出。有别于防御性鲜明的聚落民居,闽南侨乡的防御功能与日常生产生活空间紧密结合,具有一定隐蔽性,其防御性空间设计体系有待系统梳理。文章以闽南著名侨乡檀林古村为例,从"村落—组团—单体建筑"三个层级系统解析村落防御性空间特征,并结合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尝试探讨闽南侨乡聚落防御性空间设计的特征及创造性,以期为闽南地区传统聚落的价值判定、村落保护研究及实践、安居工程等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江永县民瑶与高山瑶传统聚落为例,从宏观层面深入研究两者的聚落形态,展开"面"层次上的对比,涉及聚落选址、外部环境、布局形式、空间结构形态以及聚落演变五个方面。从历史、人文、地理三个角度出发,运用建筑学、文献学、历史学、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系统性地总结与归纳了民瑶与高山瑶传统聚落各自的特征,从而进行逐一探究、对比两者的共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投资逾千亿元,涵盖陕南三市240万人的"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实施目标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实现这一目标,传统陕南山地聚落逐步变成移民安置聚落,乡村聚落发生较大改变。本文以小河口村移民安置点为例,对其空间组织、空间功能、建筑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