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跨文化旅游行为越来越普遍,但由于旅游者在旅游前后对目的地的感知存在差异,所以跨文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与旅游者个体差异、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问题有很大关系,因此需要旅游者、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进行自我改善与完善,共同消除目的地感知差异。  相似文献   

2.
马薛骑  裘鸿菲 《中国园林》2022,38(10):86-91
景观意象作为游客主体和景观客体之间的映射,是提升景观吸引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武汉市的7个湖泊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Google Cloud Vision提供的在线机器学习算法,自定义景观标签,构建Auto ML模型对16883张网络景观照片进行图像挖掘与内容识别,归纳景观意象的具体维度,从景观类型、景观要素、空间尺度和意象元素4个层面分析公众对景观意象的感知特征,探讨不同样点的感知共性与感知特性以及影响偏好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湖泊公园中自然景观的感知高于人文景观,其中水体景观、林木景观、历史文化是湖泊公园的核心感知要素;大尺度空间广阔深远的自然景观和小尺度精细化设计的人文景观更受游客偏好;常绿树、湖泊、背景建筑群、草地和倒影是湖泊公园中感知最强的意象元素;以及体现公园特色的特异性景观更容易得到游客的高度感知。本研究丰富了景观意象的研究内容与分析方法,为以大数据图片实现景观偏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交网络不断普及,以微博签到为代表的位置分享服务信息增多,为研究城市意象及不同人群的城市感知行为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视角。文章基于深港地区新浪微博签到数据,通过对用户微博签到行为特征总结,提取行为特征参数,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人群监督分类,并针对居民和游客两类人群的城市感知行为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了激发人们产生城市意象的点、线、面感知空间结构,以及居民和游客感知区域和强度不同。城市空间也可分为"客厅型"和"卧室型"空间。文章中所用方法及得出的初步研究结果对城市意象管理、城市旅游规划等研究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7,(9)
城市夜景意象作为一个完整城市意象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形象建立与空间特色展示方面的作用正日渐受到规划界的重视。网络媒介的发展与数据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使城市意象不再依赖于个体的亲身体验,突破了传统空间的物理约束,在广域范围内被受众所感知。研究以珠海为案例,重点探讨两个议题:如何基于网络媒介(图片)数据包含的信息,对城市夜景意象作出基本特征识别与大众选择倾向?昼夜城市意象的时空差异如何体现?基于"四个空间尺度+两个时间维度"的分析架构,研究借助夜间遥感光强度数据和互联网搜索引擎中的图片景观数据,对珠海的城市夜景空间意象进行量化研究,分析人们对珠海夜间环境空间意象的感知差异。研究发现,城市夜景意象的城乡差异较大,市域与中心城区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并具有更为强烈的大尺度认知、地域城市特色倾向;人工标志性构筑物元素与山、海要素是夜景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1)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国民休闲时代开展休闲活动的空间载体。探究游憩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和需求是游憩公共空间建设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真正提高游憩者幸福感。本文以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为例,研究上海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意象,揭示其意象空间的分布特征和意象空间的内在感知与印象。研究表明:(1)黄浦江两岸的结构性意象总体呈现多中心、不连续的空间分布特征;(2)评价性意象中,游憩者对环境空间总体持积极情感倾向。从细分的4个维度来看,感知强度从强到弱依次为偏好吸引物、基础配套设施意象、人文特色意象以及环境氛围意象。  相似文献   

6.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是一个充满经济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人们日常生活行为承载的地点也称为场所,地点理论从人的认知角度来认识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旅游地是一个具有多重行为意义的空间,旅游的地方特性彰显出旅游地的地方感,人对地点特性感知基础上,建构出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差异.本文回顾分析国外地方理论研究进展,从地方依附感的旅游学认知架构与旅游形象建构角度,探讨游客地方依附感的形成与感知意象差异,最后从旅游规划与管理角度,提出地方理论应用旅游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论对居住者还是旅行者,布拉格都是一个充满空间魅力的城市。传统研究中对城市空间的分析,大多基于单纯的视觉属性,而空间体验是整个身体综合感知的结果,以此形成相对完整的城市意象。过去数年,笔者在布拉格多次短期居住,细致观察与分析了城市带给人的各种视觉与非视觉身体感受并深入思考,最终以"捷克特性"作为文化依据,系统解读布拉格城市的视觉性与身体性,以及它们背后理性与激情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的经济文化双重属性及多方利益主体的价值差异必然引发内生和外生的诸多现实矛盾,针对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困惑,从旅游者真实性感知角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构建文化遗产真实性感知概念模型,并以扬州瘦西湖为实证对象,研究真实性感知的产生、转化及影响机制,通过对假设模型进行拟合和检验,模型显示可接受.研究结果表明客观真实性对存在真实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述行真实性对客观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具有中介效应,结论不但丰富了文化遗产体验和行为理论,而且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铁站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节点,在发达城市商业中心区的站点多与周边商业建筑地下空间相互连通,为城市核心商业区输送大量的步行人流,从而带来更多商业机遇。选取我国典型中心商业区地铁开发模式的广州北京路商圈及其附近的公园前地铁站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测量统计步行人流量、轨迹等数据,运用行为模拟、空间分析等方法,讨论公园前地铁站域的地下空间建设对北京路商圈地面人流的再分配作用,进而分析地铁站各地面出入口的商业表现、服务范围与功能,对该站点建设之于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公园前地铁站域以及其主要服务的北京路商业区的案例深入解读,希望为其他城市传统中心商业区的站点交通发展或新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四维城市空间、五维城市空间入手,以时间的客观演变与人的主观映象为研究主体,分析城市前世今生的空间变化。通过对租借特色凸显的武汉汉口进行研究,以吉庆街、青岛路的实际调研分析为例,调查租界区历史建筑、建筑肌理的演变与发展,历史大事件、城市意象的影响与感知,梳理不同时代集体记忆的载体。研究发现,城市集体记忆碎片化、城市意象模糊化,提出调研详尽、区域整合、功能关联、弹性管理的城市空间重构策略,以期缝合"被拼贴"的城市。  相似文献   

11.
旅游意象是旅游者基于个人的感知系统对城市的主观认知,手绘认知地图是把这种主观感知付诸具体形象的传达手段。文章通过收集整理来自于现场游客的问卷调查及认知地图等资料,以期了解游客心目中现有的绍兴城市意象;并且对旅游意象的要素、维度及整体清晰度进行测评研究,为绍兴全域旅游概念查漏补缺,为绍兴建设更靓丽更有辨识度的风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空间形态影响我们感知和使用空间的方式,其所能产生的含义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打破传统的建筑空间形式,在建筑空间中建构出聚落意象。本文基于建筑实例的分析来解读这一新的空间形态,它是如何完成的,又是如何影响人们对建筑空间的认知以及在其中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园是城市防灾系统中重要的避难空间,其建设不仅要考虑平时要求,也应考虑灾时作为避难空间的要求.除达到各项指标之外,更应从避难者心理感受、行为习惯角度对其进行设计.空间视觉感知影响避难者的行为心理.文章结合避难空间、视觉感知、校园空间等研究,从灾前空间意象、灾时空间选择偏好、灾时空间引导、灾后空间疗愈四个角度,对大学校园避难空间的视觉感知进行分析,并从各空间层级出发提出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视角下,量化商业街道空 间使用者的视觉体验进而理解空间要素如何 影响视觉行为与主观感知,对文化遗产地的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眼动实 验和语义差异法问卷调研测度街道空间主体 的客观视觉行为与主观心理感受,并采用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解析不同商业街道 空间对视觉吸引力及其感知的影响。研究发 现:第一,街道空间的视觉吸引力与主观感 知情况存在一定联系但不完全趋同;第二, 绿化景观的视觉吸引力较弱,但能够降低街道的负面感知;第三,商业门店、招牌广告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但易产生失调、粗糙、狭 窄等负面感知;第四,龙头路的历史风貌建筑并未产生较强的视觉吸引力;第五,部分非 历史风貌建筑产生了较强的视觉吸引力,但可能增强现代感而削弱历史文化氛围;第六, 铺地作为商业街道底界面,是易被忽视的街道空间要素。总体上,本文从主体行为的角度 分析了客体环境的视觉品质,结合主客观感知为街道空间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行为心理、功能需求、空间构成与意象的适应性分析,对当代庭院空间创作提出了手法上的支持,说明传统庭院在当代社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梁树英 《华中建筑》2010,28(12):38-41
该文采用问卷调查、实地测绘和照片记录的方式对重庆市近10年内建成的大量中小套型住宅及其居住者进行居住实态调查,分析中小套型住宅和居住者的基本特征,总结居住者对现状空间的评价,并根据居住者的居住需求探讨中小套型住宅的精细设计方法,着重对适宜的功能配置和合理的面积配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生态休闲旅游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小五台风景区村庄风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者的行为动机及感知需求,分析小五台景区村庄现状风貌问题,从村庄风貌的自然生态、交通、空间肌理、环境卫生、服务设施、传统建筑、乡村民俗等七个方面提出小五台景区村庄风貌提升策略,完善小五台景区村庄生态休闲旅游功能,为区域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注入活力,提升小五台景区村庄人居环境及经济振兴。  相似文献   

18.
苗畅  孟琪 《时代建筑》2022,(1):74-79
声景规划是提升城市开放空间的人居声环境的重要手段,然而以往的研究较少考虑行为对声景的影响.因此,文章从行为模式的视角出发,通过城市开放空间声级、声源感知和感知评价三个方面,分析了参与式行为和非参与式行为下城市开放空间中声景的差异.结果表明,城市开放空间中行为的声学特征可以分别用LAeq、LN和Lmax等指标表征;在声感...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一轮城市地下空间扩张建设中,地铁站空间设计倾向由“功能”转向“人文”,逐步演绎为传承地域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标识性场所。研究聚焦于地铁站空间如何通过环境设计有效表达城市文化意象,首先基于文献筛选出地铁站空间文化意象感知和相关环境设计要素的多项评价指标,然后以北京市毗邻历史街区的4个典型地铁站为研究对象、252份量表型问卷调查结果为数据基础,结合SPSS和Amo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风貌协调、界面装饰、服务设施是控制地铁站空间文化意象感知的主要环境设计影响因素,三者相关性显著且影响程度不同,若能够统筹兼顾三者之间的整体设计,可有效强化地铁站空间的文化意象表达。最后,研究提出可供参考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今年,巴哩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城建设“尔扩、南进”,全力拓展县城发展空间。 巴里坤县同绕“生态型、文化型、旅游型、宦居型”县城发展定位,坚持离起点规划、舟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高质量管理,强化城镇功能、荚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档次,使县城成为居住者一豪、旅游者羡慕、投资者向往的生态宜屑旅游城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