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规划师》2017,(2)
步行不仅在短距离出行中占据重要地位,还在大城市绿色交通体系构建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文章以上海中心城区21个生活街区为研究对象,提取与居民步行通行活动相关的街区空间形态变量,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基础模型模拟和预测模型建立三种方法探索街区建设环境变量对各类步行通行活动的影响,并结合散点图分析进行适宜值估算,在此基础上从街区空间形态角度提出步行友好街区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方家  刘珺  王德  于长明 《风景园林》2018,25(11):33-39
本文将“如何通过街道规划设计,营建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研究视角,抽取了6个国外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导则中与“如何规划设计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相关导则编制的逻辑将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和重组。针对中国通过改善街道步行环境建设高品质城市的诉求以及相关导则中缺少对使用者需求关注的现状,提出了将需求调查纳入规划规定环节、从环境特征角度出发进行街道分类与定位、关注地域特征与集约性生态设施的环境营造方法以及提升步行道功能多样性和空间相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低碳出行与城市街道可达性的关联性分析基础上,从宏观城市路网与中观街道空间两个层面提出了引导低碳出行的出行动线空间模式。在宏观层面上,研究了高可达性的道路路网形式、适宜的街区尺度与道路间距,提出了"公交廊道+步行网络"的方格网城市路网模式。在中观层面上,从步行出行与自行车出行两个方面,提出了慢行友好的街道空间模式与街道断面模式。  相似文献   

4.
交通出行是街道最基本的功能,目前国内对儿童友好型街道的研究和实践更侧重景观设计和游憩节点,对面向儿童的通行需求关注不足.基于环境行为学与交通工程学的融合,通过儿童机体特征的归纳与实地数据的观测,从活动的区域、尺度、形式与层次四个方面分析儿童在街道中的活动模式,解析儿童行为活动对街道空间要素的诉求,构建儿童友好型街道设计工具包,依据儿童活动类型,将街道划分为近家街道、休闲街道、通学街道、商业街道、其他街道,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街道提出设计要素的选择策略,以创建多层级的儿童友好街道空间.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中国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大环境下,街道空间品质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文章立足于街道空间,通过构建步行友好评价体系来论证影响街道活力的要素中步行友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观点,并以南京市花园路为例,通过安全性、舒适性、吸引性、服务性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步行友好程度评价打分,进一步强化此观点。最后从提高街道功能复合度,加强执法监管和明确职责分工,提升街道舒适度、注重公众参与和人文关怀四个方面提出失落街道空间的活化建议和对策,对失落街道空间焕发生机活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翔  董贺轩 《室内设计》2023,38(2):52-59
在城市健康街道及步行友好型街道建 设的人本视角下,街道空间的优化设计逐渐成 为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绿视率作为街道可步 行性的评价要素之一,可以对步行者的心理产生 影响,同时,步行愉悦度可以用于描述步行者的 心理。研究通过对武汉市生活型、商业型、交通 型三类街道共9个样本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街道 步行空间绿视率与步行愉悦度的特征,以及二 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街道步行空间的平均 绿视率与步行愉悦度呈显著正相关,当绿视率 达到0.142 5后,步行愉悦度为正,反之为负;街 道步行空间的绿视率标准差与步行愉悦度无显 著相关关系。最后以提升步行愉悦度为导向,针 对街道共性问题和不同类型街道的个性问题提 出街道步行空间绿化的具体建议,同时提出三 个方面的优化策略,以期提高街道步行空间绿 视率,提升步行愉悦度。研究为提升街道步行 空间绿视率及步行愉悦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及策 略参考,对城市街道的人性化建设具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美国近年来的街道设计导则的梳理与归纳,文章从街道类型、空间形态与设计元素等三个方面对人性化设计内容进行分析,认为美国的街道设计正在从机动性转向宜步性与宜居性,充分体现了步行优先的设计理念,强调了街道的公共性、安全性、舒适性、可达性和平衡性,促进了环境品质的整体提升,使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重新焕发出活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步行化空间的历史演化出发,探讨城市街道空间的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品质,分析城市街坊结构、形态、尺度及其变迁特征,论述国内外步行化景观街道设计的成功经验,认为这种景观街道在复兴历史中心区和改造现有衰退区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振兴商业文化功能、形成独特的传统风貌。提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9.
北京什刹海地区街道步行乐趣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传统城市中,街道不仅起到了交通通行的作用,还作为重要的邻里交往空间影响着城市的肌理。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单调的机动车道代替了丰富多彩的街道空间。汽车不仅将人逐出街道,还阻断了街道两侧的交流,给步行活动造成不便。研究以北京旧城为例,运用环境心理学和AHP层次分析法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从街道空间、街道设施和街道活动三个方面选取什刹海地区五类典型街道进行调查,研究人在城市街道中的活动行为及人对街道环境设施的反应;通过调研建立街道步行乐趣评价体系,对什刹海地区各类型街道满意度进行打分,针对典型街道提出提升街道步行乐趣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商业步行街以其独特的空间环境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是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们以不同的空间文化感受,本文以西藏山南地区雅砻文化大观源之雅砻文化商业步行街设计为例,着重对商业步行街道的功能元素和空间元素进行分析,旨在研究街道空间的构成手法。  相似文献   

11.
陈泳  许天 《华中建筑》2011,29(12):43-46
新城区的蔓延式扩张引发了城市空间的离散和城市品质的销值.论文首先从城市街道空间的垂直和水平两个层面探讨街道空间品质与沿街建筑界面的关系,然后着重从步行者在街道空间行进过程中的认知和体验角度分析沿街建筑底层界面对街道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机动化时代背景下人性化街道的设计策略和评估方法.最后,论文以长兴公路段管理...  相似文献   

12.
王志强  胡一可  王垒 《风景园林》2018,25(10):98-103
从空间—行为关联视角出发,以天津市西北角回民社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行为注记、问卷与访谈等方法进行实地调研。基于调研数据分析,总结社区街道各类空间的构成特征,并利用代表性空间内行为研究数据,从人群行为、空间类型分析各类空间中行为与空间要素的关系,进而提出街道空间的微更新原则。以此为切入点从“保留”与“改造”2个层面提出社区街道空间优化策略,并探讨参与式更新模式,为城市更新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重庆渝中半岛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传统街巷系统,但是随着近年来旧城更新改造和机动车的不断增长,传统的街巷空间以及步行出行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通过重庆渝中半岛步行系统及示范段设计项目这个案例,探讨在山地城市中的步道及街巷公共空间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剖析步道空间中人们的行为特征和规律,在调查、设计和实施三个阶段中应用"邀请"的行为学研究成果,实现城市步道空间公共生活的回归和步行优先的绿色出行导向目标。  相似文献   

14.
肖瀚 《建筑与文化》2016,(12):220-221
空间句法是一种致力于对建筑、聚落、城市形态包括景观在内的一种研究空间结构组织与人类社会形态之间联系的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对于人居空间结构形态的量化描述。在传统古镇街巷空间形态解析领域,空间句法提供一种定量的,理性的方法去解读古镇所表现的街巷空间形态。文章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利用Depthmap软件,对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的街巷空间形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对濯水古镇保护规划提出相关建议与依据。  相似文献   

15.
An approach for simulating the street spatial patter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form of the urban fabri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rban morphology which not only expresses the city’s overal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but also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uildings and plots, which are called patterns. The majority of morphological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street network pattern, the plot pattern and the building pattern or typology. In the other hand, the form of the urban fabric also reflects the city’s space character, such as street spatial outline, visual variety, and spatial typologies, which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urban space. Although these characters influence the urban design decision-tak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has not reached an effective level.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potentials for urban design, this paper proposes an account of how building position affects the street spatial pattern. Based on the viewshed analysis in GIS, the variance between the form of the urban fabric and the street viewshed pattern could be measured. The study samples were 600 meters square samples of urban fabric image selected from different cities of Europe, America, and China.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kind of pattern: street spatial related line (SSRL) pattern. Through viewshed simulating it shows that there i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SRL pattern and street spatial configuration, and that visual statistical diagrams could indicate the street spatial characters.  相似文献   

16.
城市街道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多元的城市生活。本研究基于手机APP共享的健身数据,以街道线性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从健康视角认知街道空间属性和特征。运用VGI-GIS的方法,在信息矢量化和可视化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城市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进行描述。基于运动热点空间的分布格局,研究在空间集聚、建成环境和人群收入3个层面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街道的空间连续性对健身活动有促进作用,大型公园和高校对健身活动有巨大的吸引力,公交站点对健身活动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收入阶层健身活动差异明显。多元化的热点空间模式为提升街道的健康性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可能性。以健康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探索采用临时封闭街道,在商业和办公区域周边增设户外体育设施等措施,提升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空间句法的视角下,通过对河西古镇街道网络空间形态的定量研究,探索其深层次的形态规律;在整体把握街道网络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街道空间特征。通过对于街道网络形态与街道空间特征关联性的解析,探索以街道为框架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更新体系,为河西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健康街道是存量规划及健康城市背景下,街道发展的新模式和街道设计的新方向,健康街道可以充分发挥街道的身体、心理、社会层面的健康服务功能,从而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出行环境和健康生活方式。基于国内外文献梳理,从促进体力活动、改善物理环境、提升街道安全、增强社会交往4个方面,提出多路径多因素的综合性研究思路,讨论城市街道促进公共健康的影响路径,梳理不同影响路径下的街道交通、界面、空间、绿化和设施5类空间要素和测度指标,阐释街道健康影响路径下的特征效用差异,识别重点设计要素,通过测度指标体系为城市设计、街道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和途径。基于分析结果,从扩展要素实证研究维度、增加因果关系与机制阐释、探寻健康目标差异下指标阈值及平衡点3方面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Many scholars have confirmed 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street network configurations and pedestrian behavior. To elaborate on this discussion and to analy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treet layout and walking using sophisticated methods, we attempt to capture the links and surrounding network features of urban street patterns. To this end, we employ the following four elements: closeness, betweenness, severance, and efficiency. Our empirical study examines street network configurations via a multi-scale network radius. The results show that locations with closer destinations and areas where people pass more frequently throughout a given network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walking volume. Furthermore, a greater resemblance between straight-line and path distances from origins to destinations tend to encourage walking mobility. A longer convex hull, with a maximum radius that covers a wider shape and structure of links, is the most favorable setting for walking within a radius of up to 500 m. We confirm that a higher convex hull-shape index reveals more deviation from the circularity of a street network's convex hull. This negatively affects walking within a radius of 1–2 km. We conclude that link and network radius-based attributes of street formation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walking within multi-scale walkable neighborhoods. The framework and results are intended to help with the design of pedestrian-friendly street patterns and to create sustainable and livable cities.  相似文献   

20.
从建筑空间出发,以城市发展为宏观背景,尝试建立起日本地下街空间的研究结构。通过对实际案例、统计数据与图文资料的总结,得出地下街空间设计演变的重要推力因素——城市发展中提出的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尝试提炼出地下街与城市发展、更新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以建筑学为理论平台,结合天神地下街、八重洲地下街等典型案例,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混合性研究方法分析地下街的空间组成、空间形式(量、形、质、分隔、界面和色彩质感),从而总结出日本地下街比较共性的4点空间设计特征,以期为未来中国的地下街空间设计策略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