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3)
利用环境投入产出研究方法测算我国出口各部门的碳排放强度和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利用SDA与LMDI分解法相结合的方法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分解为四个影响因素,分别分析直接排放系数效应、中间生产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出要优化出口贸易产业结构,避免出口资源类产品,限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维持大宗贸易产品出口,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通过建立合理的碳排放机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层级整体跃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碳排放总量实现达峰,新兴产业绿色增长引擎作用更加突出,规模质量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绿色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绿色低碳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于婷婷  冷红  袁青 《城市规划》2023,(6):110-120
县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阵地”,其碳排放总量约占全国50%以上,落实县域城镇减碳增汇任务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空间规划是结构调整式减排的重要途径,县域城镇空间低碳规划技术能够完善国土空间低碳规划方法体系,在“十四五”阶段指导城镇低碳建设。本文提出了县域城镇空间低碳规划研究思路及技术路径,从低碳布局、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人居和生态绿地五个方面解析低碳规划任务,依托多元回归分析、情景分析、核密度分析、建筑能耗模拟等方法,对应分析低碳规划影响指标、管控要素和碳排放关联机制,以此提出了通用型-地域型县域城镇空间低碳规划技术体系框架,并以长兴县为例进行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及人们对建筑品质和舒适度的提高,中国建筑碳排放占全社会总排放量比例不断攀升,建筑低碳发展势在必行。总结欧盟、德国、美国推进建筑低碳发展的经验,结合中国建筑低碳发展现状,制定适合中国建筑低碳发展的路线图。并从合理控制城镇总体建设规模、加快能耗总量及碳排放量峰值出现、分类别分区域实现既定减排目标、推进建筑工业化智能化发展、推动技术革新和绿色服务产业发展、加强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碳储量及其变化的研究是近年来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课题。在人类活动干扰和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重要经济核心区之一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通过利用InVEST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2005、2010、2015、2018年碳储量进行定量评估,分析其时空演变及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大湾区在2005、2010、2015、2018年的碳储量分别为202.41×106、200.87×106、199.99×106、200.10×106 t,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大量的林地、耕地面积被建设用地所侵占,大湾区碳储量降低了1.14%,年损失率为0.09%;3)2015—2018年大湾区固碳量转负为正,说明近年来政府推行的生态保护政策初见成效。在低碳湾区发展目标下保护耕地和林地,大力推进增绿碳汇工程将会大大提高湾区的碳储存与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20,(7)
可发展用地资源极度稀缺是制约澳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根据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城市定位与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拓展城市空间、发展多元产业及完善基础设施的澳门新城填海规划——澳门"第四空间"规划的规划目标;结合"第四空间"的规模与选址,确定了填海方案及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并围绕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航空综合体及邮轮新城提出具体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7.
《工业建筑》2021,51(4):12-19
《巴黎协定》后,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而当前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依然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低碳发展的潜力巨大,需求迫切。目前,国内外既有的低碳空间规划研究主要关注城镇区域,因此开展县域尺度的碳平衡计量分析,对于促进国家低碳发展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经济发达地区的桓台县域为研究对象,在融合多个数据来源的基础上,构建碳平衡分区方法,核算了2016年桓台县的能源消耗排放量、家庭生活消费间接碳排放量和碳汇总量。结论表明:1)桓台县域2016年碳排放总量为515.90万t,碳排放空间格局呈现出以索镇、果里镇和唐山镇为主中心,以马桥镇为次中心的双心结构。2)桓台县域2016年碳汇总量为23.49万t,碳汇空间格局呈现出以荆家镇和起凤镇为主的"东北高、西南低"的特征。3)以乡镇为基本空间单元,将桓台县域划分为4类碳平衡分区,分别为碳强度控制区、低碳优化区、碳收支平衡区和碳汇功能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碳平衡分区优化的县域低碳空间规划引导对策,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探索适合县域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间与居民生活碳排放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已有文献较多通过密度、开发强度等指标探讨城市空间对碳排放的影响,但有关城市空间集聚性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并不充分,空间集聚的城市是否低碳仍存在争议。基于全国110个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样本数据,通过城市形态结构、各类用地分布和社会经济要素3个层面12项指标表征城市空间的集聚特征,并对这些变量如何影响人均、地均碳排放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建设用地理查德森指数、网格分维数等形态结构集聚性指标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居住用地莫兰指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莫兰指数等用地分布集聚性指标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亦显著正相关;人口密度、住宅容积率等要素集聚性指标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因此,向心聚集、向内填充的城市形态结构及居住、商业等单类用地性质在空间上的集聚分布不利于城市低碳化发展,疏解过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强化绿色开敞空间的丰富度,适度加强人口、住宅、产业等社会经济要素在空间中的高效集聚,具有显著的城市减碳控碳效应。  相似文献   

9.
低碳视角下的城市产业发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步伐加快、工业化水平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当中,以解决碳排放问题是当前全世界城市发展的方向。而在城市碳排放的内部结构中,生产性碳排放无疑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最重要的调整对象。本文根据南京市2000年以来的生产性能源消耗情况,对近几年南京的生产性碳排放总量进行了估算,并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南京生产性碳排放居高不下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借助现有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政策创新等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9)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关于碳排放的计算方法,从上海开发区整体、开发区个体及不同工业行业等层面,测算了工业碳排放量变化情况,揭示了不同尺度上工业碳排放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上海市开发区工业碳排放呈波动性上升趋势;近郊开发区工业碳排放量小,而远郊开发区工业碳排放量大的空间差异特征明显;不同工业行业的碳排放量变化情况较为复杂;工业总产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与工业碳排放量的关系密切,并从时空差异的视角,提出了上海开发区低碳演进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澳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然而发展空间限制、旧城更新、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压力等城市问题使其在湾区发展中的优势与作用未能明显显现出来。如何能够既满足城市发展对用地的必然需求,又做到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澳门急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澳门城市空间的现状及改善的方向,将紧凑城市理论与土地集约利用理论联系起来,提出紧凑与集约并置的澳门城市空间发展要求。进一步通过划定合理的城市增长边界,建设用地适度混合利用,完善城市资源配置系统三方面策略解决澳门城市空间匮乏,土地利用破碎化,资源配置系统不完善的问题。最终实现城市系统的完整与元素的优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效率存在密 切联系,探究两者间关系可以为县域中小城市 低碳发展提供指引,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 供新参考。文章在大城市碳排放效率评价研 究的基础上结合县域中小城市特征,进行碳 排放效率评价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通过建 立面板数据模型对2005—2020年间长三角 地区县域中小城市空间形态对碳排放效率影 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了城市空间形态 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城市 空间形态紧凑度、复杂度及破碎化程度与碳 排放效率密切相关;紧凑程度的提高对碳排 放经济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复杂程度和破碎 化程度的下降会对碳排放经济效率和碳排放 社会效率产生积极影响。总体而言,城市空间 形态主要通过影响交通碳排放进而对碳排 放效率产生影响,交通碳排放水平是长三角 地区县域中小城市碳排放经济效率和碳排放社会效率的首要影响因素。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强化结构性填充式开发以及调整空间组织 模式等策略,以期助力县域中小城市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17,(11)
粤港澳三地协作治理由供水保障起步,实现了向经贸合作、环境治理等多领域的拓展,并逐步搭建了以行政协议为顶层设计,以合作联席会议、专责小组为基础的协作治理机制,推动了三地的融合发展。文章在总结粤港澳三地关系与协作治理机制演进的基础上,认为随着《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的协作治理机制建设将进入新阶段,建议加强区域统筹规划、构筑"四方协议+大湾区发展合作委员会+联席会议+专项合作"的协作机制、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法治框架,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  相似文献   

14.
《安徽建筑》2019,(6):145-147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校园逐渐成为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首要任务之一。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解决低碳校园的衡量、评价和建设问题。文章以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为例,结合校园用地格局的特殊性,运用碳平衡法考察了校园碳排放和固碳量的关系,得到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碳排放存在总量较大,人均碳排放较小,能源碳排放份额高的结论。文章通过与国外几所高校校园规划进行对比,分析了减少碳排放、增加固碳量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为建设可持续低碳校园提供参考依据和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碳排放效率优化是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以金堂县居住区住宅建筑形态对单位面积碳排放影响为切入点,基于4个样本社区选取86栋住宅形态指标和3 256户住宅能耗统计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机器学习方法在住宅形态层面分析了其对住宅单位面积碳排放的影响,并构建住区低碳规划指标表和碳排放预测模型。研究发现,金堂县居住区住宅体形系数、面宽进深比、梯户数均会对住宅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且不同层数梯度中影响趋势是不同的;住宅形态与碳排放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随开发强度梯度变化的,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很好地识别梯度变化下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定量化建立预测模型。因此,金堂县可以通过优化住宅形态降低住宅单位面积碳排放,提升碳排放效率,从而实现低碳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6.
量化和预测用地的碳排放是实现规 划控碳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城镇建设用地分 类体系,从城市用地建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核算视角,提出以“用地”作为碳排放的核算 终端和核算单元,基于PCA-BP神经网络建 立规划用地碳排放预测模型来预测用地碳 排放。将调研获得的样本地块的碳排放数据 作为因变量,以其用地特征指标(包括:容积 率、建筑单体数量、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 筑高度、用地类型、用地兼容性、人口密度) 作为自变量,建立用地碳排放预测模型。以长 兴县老城区为实例,应用该模型预测用地碳 排放,从模型预测结果来看,该方法能较准 确地预测用地的碳排放,为城市的低碳规划 和碳排放管控提供了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市属于典型的重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以传统能源为主的高能耗行业,且碳排放总量不断提高。鉴于南京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愿景,本文主要分析了南京市近年来产业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预判了南京市将于2022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并从低碳制度管控、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环节升级、产业布局优化等方面了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期提高城市低碳竞争力,谋求经济—社会—环境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中国不同规模城市差异化低碳治理路径,依据城市规模划分大、中、小城市样本,基于方差分析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规模城市居住建筑能源消耗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居住建筑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差异;(2)市政公用设施是不同规模城市居住建筑碳排放的共同影响因素,空间形态对大城市与小城市的碳排放产生不同程度的负向驱动效应,生活能源结构在中等城市与小城市中具有相反的驱动效应。据此,提出大城市应重点关注建设空间的集约化利用与清洁能源的普及,中等城市应重视冬季采暖对北方地区的居住碳排放影响,小城市具有更多影响要素,但推进冬季采暖优化与加强空间的精明发展模式是其应关注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9.
《华中建筑》2021,39(3)
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其节能减碳对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九江市九个典型住区为例,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影响住区碳排放的核心要素,并分析其影响机制,进而提出住区减碳的规划策略。研究显示,家庭基本构成、日常行为意识、住宅室内状况、住宅建筑设计和住区空间特征五类住区要素对碳排放影响最大,这些要素主要通过影响能源使用的行为意识和住区的微气候条件来作用于家庭主观和客观的能源需求量,最终影响住区碳排放。为引导住区的低碳建设,需管控影响住区碳排放的物质空间要素,优化和完善现行规划体系,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  相似文献   

20.
低碳交通是通过对运输结构和运输效率的优化,最大程度地减少碳排放总量,创建以低碳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方式和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本文探索交通领域的低碳发展模式,从规划性减碳、结构性减碳、技术性减碳、制度性减碳、消费者减碳等五个方面提出低碳交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