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城市主义”是1990年代以后西方城市设计领域中兴起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设计思想和作品已对当今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机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城市主义”兴起的背景,然后阐述了该流派的主要设计理念、实践特征和今后的发展前景,最后总结了它带给我国社区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黄国军  陈海忠 《山西建筑》2006,32(22):15-16
分析了新城市主义兴起的背景,介绍了新城市主义的设计理念,论述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社区发展的启示,指出应结合我国国情,吸取新城市主义中干我有利的内容,促进我国城市社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文梳理了近年来在北美城市设计领域兴起的"新城市主义"的发展过程及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理论。以新城市主义的社区设计思想与中国居住区设计思想的比较为基础,总结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居住社区设计的影响和实践中还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城市主义是目前西方国家正在进行研究和实践的一个关于城市设计的热门理论,本文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及其关键性社区设计理念,最后文章结合新城市主义社区建设理念,客观讨论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城市主义的住宅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城市主义是美国20世纪70-80年代兴起并盛行的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促进邻里和社区的运动,其思想影响到了当今美国以外的许多城镇建设。住宅类型的多样化和灵活运用是新城市主义塑造场所环境进行城市设计的重要手法,本文分析了住宅类型发展的根本动因,并通过对新城市主义的住宅类型及其应用的研究,为住宅类型的研究及其在城市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6.
宋彦  张纯 《国际城市规划》2013,28(1):98-103
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新城市主义规划运动,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城市物质和社会空间,达到抑制城市蔓延、促进社会多元化的目标.本文对新城市主义政策在美国实施近30年以来是否已经达到其目标进行反思与评估,发现新城市主义社区虽然改善了社区内部物质空间的设计,但并不能彻底促成城市宏观空间结构的根本性改变和城市社会多元群体的真正融合;新城市主义设计促使房价增长更形成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空间分隔.这说明,即使社区物质空间按照新城市主义原则来设计,也未必能实现其所倡导的社会融合与和谐的目标.文章最后对新城市主义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北美城市设计领域兴起的一种新思潮,产生于美国大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在美国大城市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绅士化的发展历程后,作为针对郊区蔓延发展批判的“新城市主义”思想越来越受到规划专家、城市政府、开发商、社会公众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比的手法,分析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居住区规划的影响以及在探索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问题的解决方法,以供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新城市主义“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给全世界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对于当代中国城市开放空间的构建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新城市主义研究城市开放空间的构建,探讨新城市主义设计思想在构建五里亭片区开放空间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DUANY & PLATERZYBERK 与“新城市主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进入90年代,在城市设计领域出现了建立以步行或城市公共交通为主要行动方式的设计倾向,其开始被称作“新传统主义”,后更名为“新城市主义”。其主要设计作品特征为由DUANY和PLATERZYBERK(以下简称为D/P-Z)夫妇为代表的以建立传统邻里社区为指导的城市设计和以CALTHORPE为代表的以公共交通站点为设计基础的城市设计。虽然设计中的侧重有所不同,但是两者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却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从工业革命前后时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概念中发掘灵感,在当今城市中建立公共聚集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度量尺度的居住社区。以下通过介绍D/P-Z的设计方案,把“新城市主义”这一近年来发展中的设计思想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城市主义运动为人类认识城市蔓延、解决中心城区空心化及社区冷漠等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思考范式。本文系统梳理新城市主义运动发展至今的二十多年实践历程和不同思潮的演变,提出新城市主义理论始终贯穿于一系列实践项目中,而当前的新城市主义理论呈现吸收批判思想、完善理论框架、加固实施保障及创新理论实践四方面发展特征。进而指出针对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批判涵盖运动起源、理论内容、实践操作三个层面。最后,立足新城市主义运动褒贬不一的认知,指出新城市主义运动是城市动态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平衡策略,城市发展过程中任何动态不确定因素的变化都是构成新城市主义发展的未知数。文章对中国现阶段新城市主义的实践进行深刻反思,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与预期。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概念、新都市主义的背景和原则特征,揭示了我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空间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了通过新都市主义的功能混合使用原则、以人为尺度的原则和重视环境与人文原则对提升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何韶瑶 《中外建筑》2009,(6):110-112
本文通过回顾“新城市主义”规划理论的背景与发展以及描述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现状,分析了如何在“新城市主义”规划理论指导下,优化城市道路网系统和交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以满足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美国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念产生的背帚、实现途径和组织机构。本文认为,美国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思想虽发展于相同的年代、针对共同的问题,也经常被等同运用,但是在深层次上,二者存在很多不同,并且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本文还指出,在实践领域中,面对过去60多年的习惯性发展模式,美国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发展观遇到了诸如与原有法律和政策冲突、居民不信任与反对、机构改革庞大而缓慢、自身缺陷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在解读美国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发展观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思考其对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启示,提出了更新城市规划理念,强化城市规划中的人文关怀、生活质量、地方特色、城市文化、政府职能、市场平台等非物质要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中国当前城市建设面临许多非人性化的人居环境忧患。对20世纪下半叶美国的边缘城市主义和其后的新城市主义思想从理论上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表明了城市设计理念从科技理性向自然和人性的转变,阐述了新城市主义本质内涵是人居环境思想。启迪人们应从人本主义角度探讨城市建设,用人本思想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保持人、自然和人居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城市环境才能走上真正健康之路,对城市开发区建设具有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规模以及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空间对立也在不断加剧,旧城区的更新摆在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之中,让人们在市场经济与历史场所之间的抉择。本文以探索新城市主义设计在旧城区改造的思想,列举了国内具有新城市主义思想的旧城建筑改造的三个案例,希望对现今旧城更新改造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为人们留下乡愁的记忆。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背景来看,新城市主义是对城市美化运动、田园城市运动等传统城市规划理论的一种发展和扬弃。1980年代以来,“公交导向发展模式”逐渐成为美国城市规划实践中实现新城市主义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在全美规划实践中广泛流行。然而,虽然这种模式在局部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和推崇,但并未在更大范围内产生与其理论相一致的实质影响力。作者认为,无论是新城市主义理论本身,对新城市主义的批判,还是对公交导向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本质上都是对现代主义规划理论,特别是对“空间决定论”思维的深刻反省。了解新城市主义理论及其局限,对于指导我国城市规划实践,避免我国的城市规划和设计走西方的老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Utilizing the empirical study of four ‘New Urbanist’ housing schemes, this paper seeks to unpack the emergence, legitimisation, contestation and subsequent hybridisation of New Urbanism in urban and suburban Toronto. Conceptually, the paper builds on the observation tha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irculation of New Urbanism as a global mov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irst de-universalize the processes; to view it as a globally circulated idea that crucially is co-constituted by the practices of situated interpretative communities of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actors. The situated complexities of New Urbanist production in Greater Toronto are used as a critical lens to understand the constrained dynamism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culture which is relationally assembled through regulatory, industry and ideological practices. New Urbanism is re-positioned as a localized and politicized housing response to suburban growth management and urban intensification agendas that is unevenly supported in terms of market acceptance, historical precedence, technocratic planning and product design flexibility.  相似文献   

18.
《Journal of Urbanism》2013,6(2):113-138
This paper describe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diversity of New Urbanism (NU) in pract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ramework is based o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of NU developers that inventories characteristics of NU projects’ built environments across categories of urban design, land use, street configuration, and size. Using cluster analysis, the paper resolves the diversity of NU in practice into three types: Mainstream Urbanism, Dense Urbanism, and Hybrid Urbanism. The paper elaborates on each type, including geographic and temporal aspects of constituent projects. It also considers the ways in which the framework contributes to scholarly understanding of NU and advances the discussion of NU in practice.  相似文献   

19.
《Journal of Urbanism》2013,6(3):237-257
Both conservatives and liberals have criticized the New Urbanist movement with respect to its built outcomes and underlying theory. Conservatives admit that New Urbanism represents a particular market segment, but contend that most Americans prefer the traditional auto‐oriented suburb. Many critics on the left argue that New Urbanism is a false hope for improving urban life because it is limited to physical design, deals inadequately with issues of social justice and political economy, and is easily appropriated by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as just another consumer product.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ffers little systematic discussion of how the capitalist system matches up with New Urbanis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is issue by creating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three circuits of capital – finance capital, fixed capital, an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capital – with three key New Urbanist principles – design fit; sustainability; and a composite principle encompassing civility, diversity, and equity. Given the three circuits of capital and the three design principles, there are nine poin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ew Urbanism and capitalism. Rather than taking capitalist principles for granted when evaluating the challenges facing New Urbanism, the authors use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f this economic system. The conclusion suggests some changes in finance, regulation, politics, and design philosophy that may be needed before the full benefits of New Urbanism can be realized.  相似文献   

20.
李峰  王晓健  杨曙霞 《工业建筑》2005,35(1):96-97,92
“新都市主义”是为了解决美国郊区化所产生的问题 ,而在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兴起的并且已日趋主流化的规划理论和思想运动。介绍了新都市主义的思想内容、规划要点。由于新都市主义是为了解决效区化的问题 ,它的经验教训对正在发展的中国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