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蔚  古佳玉 《当代建筑》2021,(11):15-21
漫长的穴居生活使"洞穴"作为建筑的原型之一根植于人类的集体记忆中,在神话情绪及生命崇拜的观念下,洞穴被赋予与神沟通、实现重生的功能,并对后世居住建筑、宗教建筑、墓葬建筑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梳理洞穴空间隐喻的形成出发,以生者容器、死者容器、通道为例阐释"洞穴原型"的形态发展;从"母体关怀"的解读角度结合对建筑学本体的思考,阐释20世纪非线性建筑师基斯勒在其代表作品中对"子宫—洞穴"空间的重塑,管窥当代建筑创作中洞穴回归现象,探析洞穴空间类型与形态发展中的文化隐喻与象征.  相似文献   

2.
张鹏  韩锋  杜爽 《中国园林》2023,39(6):58-63
“关联性文化景观”中“自然元素”与其“非物质 要素”的结合方式因高度抽象的表达及多样的意义生成背景, 其阐释途径的合理解读具有复杂性,对之进行解读是揭示“关 联性文化景观”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以分析心理学派代表人 物荣格《哲学树》中的11幅心理绘画“树原型”作为研究材 料,通过总结普适性的“还原性文本”,分析其叙事文本、意 指作用、隐喻关系;进而揭示其蕴含的人类视野中宏大的“世 界树原型象征”,通过文化升华后的“原型象征”进一步阐释 人类对“自然元素”的意义加工和修饰;最终得以形成超越 “自然元素”单纯本体的“哲学树”。并以此建构理解“关联 性文化景观”自然原型象征意义的途径,指出人类通过意识形 态下基于个人或集体的精神世界中“自然元素”印刻在“还原 性文本”中的方式,具象化“非物质要素”与“自然元素”动 态呈现关系在“关联性文化景观”语境下的表达方式,为解读 其他“关联性文化景观”原型象征的诸多意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先生《明堂庙寝通考》提出以“室”为宫室之制始的观点。本文从阐释“室”所反映的“中和”宇空文化象征寓意出发,以各家学说观点对照先秦建筑考古成果的二重证据分析方法,阐释中国早期宫室建筑形制发展与文化象征意义传续之间的关系,再论王国维先生“四栋(阿)之室”原型理论对于分析中国早期宫室建筑形制的重要价值,进而论证了以“择中”和“顺应天时”为思想核心的周制明堂“五室”形制来源以及早期宫殿建筑路寝“一室四堂”空间结构合理性以及对宫城“三大殿”格局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先生《明堂庙寝通考》提出以“室”为宫室之制始的观点。本文从阐释“室”所反映的“中和”宇空文化象征寓意出发,以各家学说观点对照先秦建筑考古成果的二重证据分析方法,阐释中国早期宫室建筑形制发展与文化象征意义传续之间的关系,再论王国维先生“四栋(阿)之室”原型理论对于分析中国早期宫室建筑形制的重要价值,进而论证了以“择中”和“顺应天时”为思想核心的周制明堂“五室”形制来源以及早期宫殿建筑路寝“一室四堂”空间结构合理性以及对宫城“三大殿”格局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借助汉字字形进行符号空间的探讨,从“门”、“户”的字形、字意出发,结合门户空间进行深入分析、比形、比意,基于门户不但有着形字的空间特征,还有精神象征喻意的内涵的思考,进一步对院落、村镇、城市三个层次门户空间进行分析,探讨传统门户如何形成从物质实体到精神象征的升华,最终总结出传统门户是自然精神空间与物质实体营造的合二为一,更是追求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产物。  相似文献   

6.
理想空间一直是人们所寻的最高追求,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起源于人类潜在的无意识。它是人类感性生活及其凝定为理性形式下的结果,也是由原型符号衍生出的丰富表象。依赖以原始宇宙观,对神话空间原型进行探讨,并明确了原型中最为核心的象征形象——宇宙山昆仑。以神话与自然的形象原型为基础,指导了早期人类探索理想的政治地理空间。通过对其空间结构的解析,明晰以嵩山为中心的原型传续意义,并借由地理分野之中的大小九州模式,探讨从“昆仑—嵩山—昆仑”理想空间中心之间的联系与其转变背后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以景观原型意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荣格分析心理学原型理论,从文化心理认知层面分析原型意象成因与空间观念。从景观形态角度解析原型意象的基本空间类型,以及通过景观物象空间构形呈现、衍化与相互融合的空间特征,揭示传统山水建筑景观的成景理念与多样性空间形态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8.
根植于安徽省境内的徽文化,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三大地方文化,是安徽地域文化发展的巅峰,而与徽文化一同发展成熟的徽州建筑,则是徽文化宝贵的物质遗存.安徽美术馆投标方案,坚持地域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语言表达相结合的理念,强调对徽州建筑文化价值的挖掘,抛开以古董符号装饰建筑的简单做法,摒弃形式上的机械模仿,通过现代建筑语言,重构徽州建筑的空间形态,将建筑体验与展品欣赏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方案设计不仅凝练了徽州建筑的灵魂与意蕴,其干净简练的现代建筑处理手法,也使建筑的形态美而不张、凝而不放、形散意不散,完成了对徽州建筑的再次解读与升华.  相似文献   

9.
居阅时 《建筑知识》2006,26(1):11-14
建于春秋时期的吴国都城苏州,是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结果。这座古城建筑中隐含了大量的古文化涵义。本文通过象征视角解读建筑符号的深层涵义,获得了比一般文化解释更丰富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从分析古埃及神话文本中的“大母神”和“宇宙山(树)”原型的空间象征意义入手,通过梳理早期墓葬建筑的形式、空间及构造的演变过程,归纳了各历史时期上、 下埃及不同空间原型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在独特的混合神学观念影响下,“神话-原型”象征在古埃及墓葬建筑视角中的复杂演化过程,总结了地穴式墓葬建筑、上埃及国王衣冠冢以及下埃及马斯塔巴中关于“神话-原型”的多重隐喻。  相似文献   

11.
半坡遗址的建筑提供了"上栋下宇"的早期实例,其结构方式与形式特征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演化的原型。栋、宇、极、阿等概念在此原型中意义的解读应基于文献考据,也要结合古代的宇宙观念。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上栋下宇"具有重要的原型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古代建筑原型的主要部件,"栋"、"宇"等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学术界对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仍然存在争议,对这个原型及其结构构件的意义进行澄清,是准确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及其文化内涵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在词源学考证的基础上,研究建筑中表现的结社文化的基本观念,并结合世界上有重要意义的建筑活动,揭示建筑的基本文化观念及其形成的建筑形态原型,以及这些观念、原型在民间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在全部美术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美术重要的源头之一。而图腾纹样可以说是最早的装饰艺术,它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符号。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原始图腾的特征和发展历程进行初步的解读和分析,以彩陶纹样为例分析它的三种符号形态。意图把这些纹样建立起一个符号系统,使我们可以像解读语言一样,通过这些符号系统,读出距离我们几千年的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形态。并从中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陈蔚  公雅妮  胡斌 《建筑学报》2022,(2):102-108
从还原人类古老的祭祀活动所形成的“仪式-身体-空间”存在方式入手,以海德格尔空间思想中的“定向与去远”概念和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向心与离心”两种意象性形态分析为出发点,从身体图式的符号构成性和奠基性作用展开空间研究,尝试探讨源于身体本能和处境的空间性的景观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5.
彭炜炜  董芦笛  吴白 《城市建筑》2012,(10):114-116
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借助汉字字形进行符号空间的探讨,从"门"、"户"的字形、字意出发,结合门户空间进行深入分析、比形、比意,基于门户不但有着形字的空间特征,还有精神象征喻意的内涵的思考,进一步对院落、村镇、城市三个层次门户空间进行分析,探讨传统门户如何形成从物质实体到精神象征的升华,最终总结出传统门户是自然精神空间与物质实体营造的合二为一,更是追求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产物。  相似文献   

16.
刘璐 《建筑与文化》2016,(2):154-155
本文以“苏式”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以从西方建筑学理论—符义学的角度对“苏式”公共建筑特征归纳和分析,采用符义学的研究方法将“苏式”公共建筑特征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并总结出这些符号的所含义表达和涉指对象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些符号的运用原则。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9)
孔子像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主要以绘画、雕塑等形式存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中华文明复兴之路上依旧闪耀着光辉,孔子像也内化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本文试对孔子像的变迁进行传播学解读,发现孔子像在思想和文化构建中的符号性表象,揭示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大母神”原型与“原型的崩溃”的阐述,分析中国古代穴居模式对先民原始空间意识的影响,并渗透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成为先民空间营造的集体无意识。指出中国传统建筑中庭院的空间原型源自“大母神”原型的象征性意象,庭院型制的发展是空间原型分化后相关象征群的意义表达。并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阐述庭院型制的兴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现代性的主动追求和地域特性的着意表达,是当代建筑文化及其地域建筑创作的发展走向。研究从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个层次解构建筑文化系统,探讨文化系统整体观下的地域建筑创作及其“原型—现行”表达模式。研究认为文化层次分析是符合文化系统原理并能具体指导地域建筑创作的有效方法。基于文化层次分析的地域建筑“原型—现行”表达是一个广义理性的建筑创作思想,并以厦门大学嘉庚楼群具体建筑创作实践予以例证。  相似文献   

20.
《砖瓦》2021,(9)
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符号中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建筑符号,它的演变过程不仅局限于建筑学、符号学范畴,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宗教文化等。通过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主要研究方法,从建筑装饰符号的角度出发,以时间顺序为起点对中国古代建筑鸱吻符号的文化渊源、历史沿革、功能特征等进行分析,并着重对明清鸱吻符号的形态、构件进行研究。对明清时期鸱吻的样式进行梳理总结,以及其设计语言的来源进行探究,对明清鸱吻的样式有更深刻清晰的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