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Planning》2015,(3)
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超前消费"、"奢侈品消费"等现象反映出大学生合理消费意识和理财能力严重缺失,引起社会的担忧。针对大学生消费与理财过程中存在的学习费用支出较少、盲目消费、理财观念淡薄、理财知识匮乏等问题,提出高校应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增强理财意识;加强理财教育;指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诚信问题是人类千百年来如何在道德自律与世俗诱惑之间把握平衡的永久难题。就高校及至全社会而言,当前普遍遭遇诚信危机,进而使高校诚信教育的问题更为凸显。诚信教育作为基于对生命的尊重而实施的一种向善、向美的至诚境界理应得到加强,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对模式属于由"他律"指向"他律"的,而忽略了"自律"及由"他律"向"自律"的内化环节。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应树立如下观念:作为一种生存需要,道德与诚信当为大学生自律的双面镜;作为一种情绪体验,诚信、协作当为大学生修身的基本境界;作为一种标识,契约、责任意识当为诚信的首要保证;作为一种范式,"内省式的道德自律"与"外察式的道德迁移"当为诚信教育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3)
近年来,以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已进入大学生分期消费市场。在线分期消费本质上仍是一种借贷行为,任何一种借贷都会面临逾期风险。对于无固定收入、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大学生来说,在线借贷的逾期风险较其他人群更为显著。基于河南7所高校的样本,针对校园在线分期消费群体特征和逾期现状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群体有着较强的消费倾向和分期消费意愿,但也存在着较高的逾期率。逾期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消费主义观念较为明显的影响、平台的过度和隐性宣传。应从政府监管和学校干预两个角度探讨化解大学生在线分期消费逾期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3)
网络消费是当下人们十分热门的消费方式,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对网络消费的看法,和网络消费的吸引力。在这次研究中,我们剖析它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及危害,为泉州各大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借鉴,在更好的利用网络工具的同时可以避免很多网络带来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
当今已进入消费主义的时代,广告愈发扮演着制造人的欲望、张扬人的消费快感的角色。消费主义中的消费已从使用价值转向交换价值的消费,由此导致了人的异化和广告的异化,广告作为社会与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所面临的困境引人深思。正视当前的广告伦理困境,以寻求适宜的解决之道,才是对人本与媒介伦理的关怀。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1)
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与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相互影响。Web2.0奉行的是带以生活者为主体的传播观念,消费者不仅是信息获取者,更多的扮演了信息发布者的角色,与更多的消费者分享信息,"购买——分享——再购买"的循环式社交购物更加普遍。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更加多元、消费选择更加多样,他们热衷与他人分享、交流的特性引发了更多的二次消费,也促进了互联网时代下消费模式的发展。本文基于SICAS模型,研究发现了当前大学生消费能力迅速崛起,对消费信息的选择更加理性,货比三家的方式更加普遍,大学生更喜欢分享,购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大学生社交的副产品。针对这一消费方式的转变,本文为消费企业获取消费市场全面升级的红利提出建议:洞悉代际更迭,预测未来力量;细分消费客群,明确消费需求;提升交互度和参与度;整合渠道设计;进行技术改进。  相似文献   

7.
陆垠  陈刚 《中外建筑》2012,(5):47-49
消费文化是在20世纪出现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渗透到全球各个角落。文章从消费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消费主义这个文化现象对于现代建筑造型语义的影响,介绍了建筑造型在此影响下的多角度表现形式,并对我国在这种全新设计风格冲击下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建筑造型语义的设计应正视消费文化的时代因素,并以适当的策略与方式加以本土化的转化,取得建筑设计与消费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9)
绿色消费理念正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而大学生作为消费潜量大的一类群体,通过其对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偏好研究,可以对其绿色消费理念的树立给予正确的引导。本文通过问卷形式对在校大学生展开调查,获取大学生群体对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用品的消费状况和偏好的第一手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和多维度偏好分析找出大学生对于一次性消费品方面的消费误区,并给出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理念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
工业社会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然而消费主义并没有为人类带来幸福,这一旗帜下的生活方式正在把人类引向一种可怕的境地。种种的消极社会后果促使创建新的生活方式刻不容缓。所以,如何来创建新的生活方式,摆脱消费主义所带来的危害,就成为当下我们所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时尚界关注的是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而资源日渐匮乏、环保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节约”才是王道。作为一位独立的设计师和创作家,BramBoo认为,以最少的消耗满足需求才是当下最时髦的。设计无需繁文缛节,更不能绚丽多彩,玩弄形式并不是人们生活真正需要的,无限的创意和颠覆观念才是设计的本质。这一观点和他非常喜欢的电影派别Dogam95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1.
谭峥 《新建筑》2013,(5):32-39
在消费主义与公共空间此消彼长关系的讨论中,建筑师的责任经常被忽视。从这个基本问题出发,依据马克·奥吉的当代人类学方法,以香港垂直购物中心为案例,发现当代都市新的空间对象,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索私有领域社群空间的人类学含义。香港的特殊政治经济地位孕育了一种在消费空间内形成的市民社会。在亚洲金融危机与SARS之后,香港形成了一种新的消费空间,这些空间整合了观光与消费两种活动,在多种客观压力下创造出了大量极端的空间组织形式。针对这种现象,试图探讨这些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在重构人群的身份认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消费主义价值观看农村的建筑节能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消费主义价值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消费从工具性活动向符号性活动转变,与我国当前的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在消费观念、消费手段和消费结果等方面存在着尖锐的冲突,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的国情,阐述了如何正确引导农村的消费观念,指出了农村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和一些节能的新技术,对我国农村的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科技高速发展、全球一体经济化的情况下,艺术界的洋设计正继续在中国各地抢摊并且已逞风行之势。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在"新消费主义"和"新奢华主义"的国际浪潮中早已数典忘祖,也有不少人在饱食西方艺术大餐之余无奈地哀叹民族艺术的学问饥荒,艺术界正在体验着一种悲凉的文化混杂和虚荣。如果我们抽取和提炼民族传统文明中那许多独特的符号、元素、语汇甚至精神中一些美妙奇幻的内容,并通过当今审美意识指示下的新的手段,必定在当代艺术形式中寻找到相当广阔和持久的应用领地。人类的历史可能再次赋予中华民族一个再度"中兴"的辉煌机遇。  相似文献   

14.
窦建奇  王扬 《新建筑》2007,(1):20-23
大学城是当今大学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此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着重研究国内外大学城的不同形成方式及相关特征。广州大学城作为国内实践较为成功的实例,从形态组合模式、区位优化模式、资源互动模式、现代管理模式等方面体现了新的创作理念,可以作为现阶段国内大学集聚的某种发展趋势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提出街道模式的概念与内涵,然后着重从树状和栅格两种模式对比这条主线入手,系统回顾了19世纪以来西方建筑师和规划师对居住社区街道模式的构想和规划实践,比较研究了源自美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交通工程学等多视角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介绍树状与栅格相结合的二元街道模式的融合式发展进程。最后,探讨对中国城市街道模式的启示,指出合理的街道模式主题应当是“融合与共存”。  相似文献   

16.
经济外部性和生产创新性要求城市产业空间集聚,柔性生产方式促使产业集聚更加小型化和灵活化,产业集聚区是适应这样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引入产业集聚区这一概念,阐述了上海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空间布局,分析了产业集聚区如何构建上海“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机制,最后提出了利用产业集聚区推动城市网络化全面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季松 《规划师》2009,25(5):88-95
在消费社会,欧美城市已由生产中心向消费中心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消费逐渐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有效工具.在美国,郊区购物中心和节庆消费场所在城市郊区化和内城复兴的过程中起着主导城市发展的作用.而在欧洲,通过"隐藏的购物中心"和文化规划,消费发展与城市认同从冲突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18.
华霞虹 《时代建筑》2010,(1):124-128
1992年以来,消费主义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主导文化,社会整体的消费梦想构成建筑实践的主要动力,从而引发当代中国的建筑狂欢。通过剖析消费梦想的三方面内涵:"身体的快感"(物质)、"身份的想象"(社会)和"价值的颠覆"(精神),文章指出与之相应的建筑狂欢主要表现为:"狂喜的建筑"、"最大差异的建筑"和"越界的建筑",这是建筑业的活力之源,但也造成资源浪费、社会隔离和文化失序等危机。文章最后提出,中国当代建筑师需要在不可回避的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寻找契机,旨在创造具有日常性、当代性、地方性、多样性和原创性的建成环境,构筑"世俗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9.
李梁 《山西建筑》2010,36(20):224-225
从分析办公建筑能耗结构入手,针对自然采光、通风、太阳能及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出"零碳"的设计策略,对办公建筑的发展方向及相应的设计策略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鲁民 《新建筑》2006,(5):54-58
中国近代史上中西建筑文化融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途径,一种是基于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的、以中国传统建筑为本体的吸纳西方建筑技术、纹样和造型特征的途径;一种是基于西方建筑观念,以西方建筑为本体的吸纳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特征和装饰纹样的途径。这两种途径,从文化学立场看,均显示出中国传统的把建筑视为塑造人们起居格局并建构社会秩序的工具的观念具有深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