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永远的怀念     
熊明 《建筑创作》2004,(5):118-119
1950年夏.我在上海参加高考,分别报考了原中央大学(现为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系,有幸都被录取了。中央大学是我国最早创立建筑系的高等学府,有我的好几个同学考取该校,离家又近,但我还是选择了清华,当然是因为慕梁思成先生的大名。到达清华报到后又听说梁先生的夫人是林徽因先生.而且也在系任教。真是喜出望外,  相似文献   

2.
《建筑学报》2021,(9):78-79
| SATU | 您来清华建筑系跟随梁思成先生读书的经历是怎样的? |蔡君馥| 1946年考到清华以前,我已经在天津工商学院读过一年建筑系了.因为梁先生是知名的学者、清华也是知名的学府,知道梁先生要在清华创办建筑系的消息后,我毅然决定牺牲一年再考一次,上清华建筑系.1946年是第一班,建筑系只有十几名学生,多数都是男同学,女同学就我和杨秋华两个.建筑系刚刚创办的时候,梁先生作为中国代表正在美国参加联合国大厦的设计,林徽因先生在系里,主要是吴良镛先生在指导我们练习基本的建筑制图,等到1947年,梁先生就回来了.  相似文献   

3.
《建筑学报》2021,(9):78-79
| SATU | 您来清华建筑系跟随梁思成先生读书的经历是怎样的? |蔡君馥| 1946年考到清华以前,我已经在天津工商学院读过一年建筑系了.因为梁先生是知名的学者、清华也是知名的学府,知道梁先生要在清华创办建筑系的消息后,我毅然决定牺牲一年再考一次,上清华建筑系.1946年是第一班,建筑系只有十几名学生,多数都是男同学,女同学就我和杨秋华两个.建筑系刚刚创办的时候,梁先生作为中国代表正在美国参加联合国大厦的设计,林徽因先生在系里,主要是吴良镛先生在指导我们练习基本的建筑制图,等到1947年,梁先生就回来了.  相似文献   

4.
张祺 《建筑创作》2006,88(10):197-198
我1982年考入清华建筑系.上建筑系源于我对绘画的热爱。从高二填报志愿想上清华,建筑系留在我心里的记忆已有25年之多,这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光在我42年的生命里占据着相当的比例。可能还是年龄尚轻.阅历尚浅.在我欣喜地接受《建筑创作》杂志的邀请拟文后的数周里,回忆总在忙碌中停顿.断断续续的竞未能成文。但是清华的读书时光.建二二的集体生活……还是让我时隐时现地又回到了美丽而亲切的清华园。  相似文献   

5.
纪念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及清华建筑系创办五十周年陶宗震清华建筑系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创办的,我也是这一年考大学的,但当时未直接进入清华建筑系,三年后才转入的,其间有一段曲折经历和认识过程,这和梁思成先生的启发和教诲有直接的关系,对梁林二位先生在学识方面...  相似文献   

6.
刘伯英 《建筑创作》2006,88(10):186-187
2006年10月23日,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60岁生日。抚今追昔.我从来清华建筑系学习.到走出清华校门.几年后再回到清华工作.前后加起来.在清华建筑系学习和工作的时间至今已经20年了。  相似文献   

7.
王颂 《建筑创作》2005,(4):38-38
我去法国留学是在1984年。当时考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教育部给了清华建筑系三个出国留学名额.由于考试成绩位列前三名,我被送出国了。  相似文献   

8.
求学清华,初识梁先生 我1952年入学清华,是院系调整后建筑系的第一届.中学时大家都怀有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当时已熟知梁思成先生大名,慕名报考清华建筑系的同学不少,仅我所在的杭州高级中学,这一届就有四名考取.  相似文献   

9.
何玉如 《建筑创作》2006,88(10):172-174
1956年,我17岁那年,考入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现建筑学院前身),直到1967年离开清华。在建筑系整整度过了十一个春秋。期间.教过我的老师许许多多.有老前辈、有前辈.也有仅大我三、四岁的师兄、师姐们.他(她)们都是学问精深、才华横溢、为人师表,令人尊敬,深受我的爱戴。但是.相处时间较长.并能近距离地聆听教诲的导师,要数梁思成、汪坦和吴良镛三位先生。今天.纪念清华建筑学院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记下对梁、汪两位先生的点点回忆.以表缅怀之情.以及现在正在聆听吴先生教诲的零星片断。  相似文献   

10.
张德沛 《建筑创作》2006,88(10):160-162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从军队退伍后考入了西南联大先修班.1946年随学校返回北京。我选择清华大学建筑系有两个原因其一,我喜欢建筑专业,其二.我是梁启超的崇拜者。他不屈不挠.反对帝制的革新精神令我敬仰。得知清华大学新建建筑系的系主任梁思成先生是梁任公的长子.而且当时被誉为“国宝”。他热爱祖国建筑.留学美国回国后拖着半残之躯.与他身患重病的夫人、一代才女林徽因先生,一同风尘仆仆地奔走于祖国大地南北,跋涉山川.对祖国城乡传统建筑进行艰苦的测绘和研究。他们热爱祖国.寻密探奥.坚持不懈地研究祖国建筑文化的精神令我敬佩万分.使我在昆明就意无反顾地选择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里所编辑的学生名录里得知.西南联大分到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有888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