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超 《山西建筑》2009,35(4):32-34
研究了南京市金陵中学本部校园的背景及现状,通过对南京金陵中学本部校园改造规划设计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文脉整合的校园更新策略,指出全面深入地理解校园历史,创造性地诠释校园文化必将成为任何规划设计的原点。  相似文献   

2.
建筑与文脉的系统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以“整合”的方法为思维方式 ,以系统的方法为研究手段 ,把建筑放置于文脉中 ,探索两者间的互相依存 ,互相矛盾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设计是在调查和分析了唐代长安城规划的历史背景之基础之上,以继承和发展历史文脉为设计方针而进行的.北广场最初的设计构思是水中印塔;北广场的设计理念再现唐长安城的城市单位一里坊、空间秩序、街道尺度、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4.
何郑莹 《建筑与环境》2009,3(6):177-179
保护文脉是我国城市更新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背景影响,保护我国城市的历史文脉有其特殊性,文章探讨了现在所面临的特殊主客观条件,对城市更新与文脉保护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四川建材》2017,(3):57-59
城市地标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关键点,是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的重要展示,更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体现,它承载着人们对于城市的记忆。由此可见,城市地标是人们认知、识别、记忆城市的重要媒介。然而在近几年城市建设中,我国许多城市都出现的城市形象趋同城市文脉断裂等城市问题,城市地标系统也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与意义。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城市地标系统与城市文脉整合为切入点,加强城市地标系统与城市文脉关联度,提出城市地标系统与城市文脉的整合原则,将城市地标系统与城市自然文脉、城市人文历史文脉与城市空间文脉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塑造更具城市文化内涵的城市地标系统。  相似文献   

6.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脉保护并行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严丽红 《山西建筑》2007,33(12):24-25
针对目前国内城市旧城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城市更新与历史文脉保护并不矛盾,并对旧城改建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指出城市更新应与历史文脉保护并行,从而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  相似文献   

7.
设计继承了历史文脉这一课题,从景观设计、技术处理等方面,来创造一个交往空间,利用广场的聚众作用,传播历史文化。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街区通常存在衰败、老化、社会交往趋于消失等社会问题。因此,恢复历史街区的功能,以及提升街区的人气,增进交往,解决好广场与城市、城墙的关系,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程毅强  涂舸  姚洪 《四川建筑》2006,26(3):24-26
采用“高效共生”的设计理念,将建筑作为一个有机体,在自我完善的同时与环境协调、沟通与对话。在空间形式与建筑造型上延续华西校园的文脉,突出场所认同感与归属感。  相似文献   

9.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大门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着力于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使大门成为校园入口的标志,从而对和谐校园环境的创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较高的层面提出了建筑创作中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同时,又要创造时代精神的观点,且对这二者的辨证统一加以阐述,进而对新近落成的徐州博物馆在尊重历史文脉,创造时代精神方面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1.
李烽  金俊 《华中建筑》2009,27(6):33-36
该文通过对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内两座新建教学楼设计构思的回顾,探讨在具有历史文脉和稳定校园结构的高校内设计新建筑的布局原则和造型特点。  相似文献   

12.
历史事件纪念馆,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人为空间,设计师只有通过较好的领悟和尊重场所精神,才能设计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该文分析了在历史事件纪念馆中营造"场所精神"的必要性和设计原则,并以通道转兵纪念馆为例探讨了基于场所精神和文脉保护的设计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关联的容器当代博物馆建筑的一种倾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路 《时代建筑》2006,(6):22-27
在当代博物馆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以德语地区的9个博物馆建筑为例,探讨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一种倾向:即,博物馆作为一种“关联的容器。”  相似文献   

14.
薛力  殷波 《华中建筑》2007,25(5):32-34
该文通过对现代商住楼的分析,指出它们存在着功能干扰、结构复杂和形态矛盾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一个设计实例,从现代功能组织和传统文脉引用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成丽 《华中建筑》2012,(12):24-26
由北宋官员李诫编修并于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全国的《营造法式》,是一部侧重估工算料的法规性建筑营造技术典籍,被学界尊为解读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文法课本”,也曾因“字句古奥”被视为其“天书”。该书开篇所载《进新修(营造法式〉序》一文,辞句精丽,典故麇集,但其价值意义至今亦未能被充分挖掘。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逐句考释该《序》的用典出处,力图廓清其背后所映射的文化语境,进一步展现《序》文对于《营造法式》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以裨益于对该书的解读乃至中国古代营造学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与街区活力--南京湖南路商业街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众文化的兴盛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湖南路商业街充满活力,因其自身的发展与大众文化的发展存在着某种默契与合拍.文章具体从品牌性+符号化,流行性+模式化,丰富性+个性化,日常性+娱乐化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霁 《重庆建筑》2015,(1):24-26
我国高校校园中有许多优秀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是传承校园历史和文化底蕴的重要物质载体。近年来高校校园火灾频发,许多依旧在使用中的历史建筑遭到毁坏,完善和改进历史建筑防火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采用事件类比分析法,以两座保护再利用的高校历史建筑为例,依照现阶段防火规范,分析历史建筑防火现状,指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符合保护历史建筑原则和现代防火安全要求的实质性改善建议,进一步总结在保存建筑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同时,提升建筑本身的防火安全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汶川地震的建筑震害谈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汶川5.12地震部分灾区的初步考察,本文从建筑震害的现象分析入手,强调了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了思考,希望引起建筑界同仁的重视,切实做好建筑物的抗震防灾工作。  相似文献   

19.
吴轩 《时代建筑》2006,(3):96-97
文章通过对绍兴市东湖区5号地块方案设计的分析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式居住的理解和疑问。  相似文献   

20.
《新建筑》2016,(1)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内地第二大博物馆,它的前身是国立中央博物院。2009年,由程泰宁院士主持设计的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启动。南博二期改扩建工程通过建筑设计的补白与整合,把大半面积压在地下,地面建筑的格局没有大调整,让建筑群整体空间变得中心明确。这种谦虚的态度在历史建筑改扩建中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