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边坡稳定性的三维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及应用”一文(以下简称原文)中我们的本意是想提供一种对岩质边坡稳定分析比较实用的三维分析方法,希望既能反映三维稳定性的实质,而数学表达方法又比较简洁。原文引起了陈先生的兴趣,很高兴在此作一讨论。目前发表的三维方法都是各有优缺点,各有一定的作用范围,恐怕还很难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方法。原文主要用于岩石边坡的稳定分析。工程中常见的岩石边坡,由于结构面的存在,大多呈扁平状态,结构面是凸凹不平的、滑体厚度不大,而滑体滑面主要由结构面构成。而在土体中的滑面往往可以形成比较规则的球面,滑体滑面由该球面构成。因此,在岩石边坡情况下是否不考虑S在Y方向的投影就是假定过多,是值  相似文献   

2.
 &;lt;正&;gt; 由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岩石工程专门委员会主持召开的第二次岩石工程稳定性监测及测试技术的新进展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9月4日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各系统5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岩石工程专门委员会委员13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和资料33篇。内容有岩石工程稳定监测工程实录、监测方法、仪器设备研制、位移反分析方法、数据自动采集遥测仪的研制,以及岩石力学测试技术的新进展等。  相似文献   

3.
 马铃岩滑坡位于唐家山堰塞湖内上游约4 km的通口河左岸,在堰塞湖抢险过程中备受关注。在对滑坡基本地质条件和地震前、后变形破坏迹象现场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震后、尤其是唐家山堰塞湖形成后滑坡稳定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各种不同工况下震后滑坡整体稳定,只是靠上游侧前缘受地震、堰塞湖蓄水及泄水水位骤降等因素影响存在局部失稳,马铃岩滑坡不会对下游唐家山堰塞坝溃坝以及未来堰塞湖综合治理工程产生不利影响,但震后重建工作中应注意靠上游侧滑坡体前缘一带不稳定对坡体上数十户居民造成的潜在危害。就马铃岩及地震重灾区其他古滑坡体而言,地震对大型古滑坡复活主要受控于其地形坡度及微地貌特征,地形坡度40°以上以及由缓变陡的转折部位是古滑坡整体或局部容易被地震触发失稳的充分条件,并非所有的古滑坡体均会被地震诱发而整体复活。  相似文献   

4.
唐家山堰塞湖大水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堵江危害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水沟位于唐家山上游侧,“5.12”地震前为一条小山洪冲沟,震后由于沟域内崩塌、滑坡发育,形成极为丰富的松散物源,具备发生泥石流的所有条件,也成为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泄水处理后,仍对堰塞湖正常利用起控制作用的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之一。通过现场实地调查,在查明沟域内松散物源分布及稳定性基础上,结合6.14泥石流发育状况,系统对大水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动力学特性,尤其对在不同降雨频率下可能形成的泥石流规模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唐家山堰塞湖泄水口部位堵江规模、持续时间、溃决方式及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性进行评价。分析计算结果已被2008年9月24日发生的百年一遇的泥石流所证实。  相似文献   

5.
水文站滑坡蓄水后的稳定性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坝的运营与安全,一直是各部门都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通过三维有限元(FLAC3D)对其蓄水后滑坡体的稳定性状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蓄水初期,滑坡体的变形量小,滑坡体的整体稳定性较好。随着蓄水位的增加,其变形量也逐渐呈增大的趋势。当蓄水位达到1850m高程时,滑坡体就开始发生了局部的较大变形或破坏。当达到正常蓄水位(1880m高程)时,变形与破坏现象进一步加剧,范围也进一步有所扩大。但总的来说,水文站滑坡整体稳定性较好,属中浅层滑坡。  相似文献   

6.
三维简化Janbu法分析边坡稳定性的扩展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对三维简化的Janbu法进行了扩展,使得离散后在同一行上的各条块在水平横向的安全系数相等以及在同一列上的条块在水平纵向的安全系数相等,得到不同行(列)的安全系数,最后通过各条块底滑面的几何特性与受力分析给出其独立的安全系数以及各条块潜在的滑动方向。该方法拓展了传统极限平衡方法只给出坡体总体安全系数的思路,可对坡体局部稳定性和潜在滑动方向进行判定。该方法可适用于任意形状的滑面,还可分析包括考虑孔隙水压力、地质体分层、上覆载荷以及地震力等其他形式的外载。  相似文献   

7.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边坡稳定性预测模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建立了边坡稳定性的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有限的经验数据的学习,建立了边坡稳定性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具体的岩体边坡进行了判定,由结果知,基于线性核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器不能有效地建立边坡稳定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映射,而基于神经网络核及径向基函数核的分类器能正确判定边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大型碎屑堆积体工程特性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中国西部水电工程建设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面临许多工程地质问题,其中在坝址区和库区的大型堆积体对电站建设影响很大。分布在峡谷斜坡的大型碎屑堆积体,由于方量巨大、粒径多为30~200cm,极难进行强度试验和稳定性评价。以澜沧江中上游乌弄龙电站坝前大型堆积体为例,介绍该类碎屑堆积体的强度参数、粒度组成等工程特性的评价方法,并进行稳定性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堆积体在天然条件下安全系数为1.11~1.15之间,处于稳定状态。地震条件下取Φ=36°~37°,K=0.98~1.02,表明该堆积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与现场调查的变形动态较吻合。这说明采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是正确的,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些研究方法对于大型堆积体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对于类似工程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45  
将强度折减法应用于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折减土体强度,代入有限元程序进行计算,直至计算不收敛,此时的折减系数即为安全系数。将强度折减法应用于边坡稳定性的三维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有限元法和传统极限平衡法的计算结果,对边坡稳定性二维分析和三维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三维有限元分析是可行的。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为得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宜补充进行边坡稳定性三维分析。  相似文献   

10.
泸定县四湾村滑坡的地质成因与稳定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湾村古滑坡体位于在建的大渡河泸定水电站下游约1 km处,其稳定性对电站的设计、建设和运营均存在较大影响。为评价滑坡的稳定性,对其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测试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成与演变过程,建立地质结构模型。该滑坡为一由地震诱发形成的高速滑坡,ESR法测年揭示其形成年代为17.2±2 ka B.P.,即晚更新世晚期。滑坡曾堵塞大渡河,滑坡坝溃决后滑坡堆积体发生过3次次级滑移。残留的滑坡堆积体呈帚形,长约700 m,宽约800 m,最大厚度137.62 m,体积约5.0×107 m3。堆积体前缘延伸至大渡河河床,临河为40°的陡坎,中后缘整体平缓。物质成分为花岗岩和闪长岩块石,夹块碎石土,透水性良好。勘察期间没有发现滑坡存在有宏观变形迹象。采用三维强度折减法和极限平衡法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安全系数分别为1.49和1.42。滑坡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缓倾角层状岩质边坡小危岩体失稳破坏模式与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缓倾角层状岩质边坡是小危岩体出露的主要坡型之一。影响小危岩体失稳破坏的主要因素为边坡地形条件、地层岩性和岩体结构,诱发因素有暴雨、地震和人工开挖等。小危岩体失稳破坏的基本模式可概化为倾倒-崩落、拉裂-崩落和滑落-落3种。当缓倾内层状岩质边坡的岩层较厚,岩性呈软硬互层状产出,或岩层间软弱夹层较厚时,常发生倾倒-崩落式破坏;当缓倾内层状岩质边坡的岩层较薄,且岩性较均一,或层间结构面力学性质较好时,常发生拉裂-崩落式破坏;当缓倾角层状岩质边坡岩层倾向坡外时,在陡倾构造节理和风化卸荷裂隙切割下,常发生滑移-崩落式破坏。针对这3种破坏模式,提出相应的稳定性评价理论和方法。最后,以一修理厂陡崖边坡为例,系统阐述缓倾角层状岩质边坡小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重庆市万梁高速公路顺层岩石高边坡的失稳问题提出了地质概念模型,分析了顺层岩石高边坡的变形失稳机制及失稳破坏的控制因素,并对典型的顺层岩石高边坡进行实例分析,从而促进了对此类问题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