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张,各地城市都面临着老工业区改造更新的问题。传统的物质形态规划对老工业区改造更新后的商业业态选择、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塑造、改造更新实施政策的研究不够深入,难以指导老工业区的改造更新。通过国内外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探寻城市老工业区更新改造策略的研究重点。为传统改造更新规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旧工业区在告别了昔日的辉煌后面临改造与更新.通过对促进城市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实例研究国外成功的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模式,从功能转换、生态恢复、历史保护3个方面总结出值得借鉴的方法和经验,探索一条与我国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历史文化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可持续性改造与更新之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职能与产业结构也开始发生转变,出现了规模性的城市老旧工业区的改造与更新问题。城市有机更新更加注重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是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推动城市老工业区空间合理布局及产业转型升级、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同时也是提高城市老工业区土地利用率、优化空间形态和改善宜居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对老旧工业区进行科学有机更新,使它既能满足城市发展再生的需要,又能够保护城市工业文明的遗产,延续城市文脉,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文化意义。首钢作为北京市中心城最大的老工业区,分析其在功能重组、空间优化、交通设施、景观营造等多方面的有机更新策略,探索老工业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转型的生态发展路径。重点从空间与功能系统、文化系统、交通系统、环境系统、资源系统等五大子系统出发,对示范区建设中运用的有机更新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底线思维"和"高线目标"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对旧工业区的更新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城市功能、织补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创新驱动发展。首先,对深圳旧工业区的更新现状做了综述,将其归结为在利益博弈导向下的"低价值量化的短期行为";其次,在反思现状旧工业区更新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旧工业区再生应该是"新价值培育的城市进化";最后,结合深圳旧工业区更新规划的实践案例,从"有机更新、微介更新、统筹更新、精明更新"四个方面初步探讨旧工业区再生的城市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重工思想"的历史局限下规划建设的工业区存在功能单一、形态孤立等特征,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大规模结构性衰落,严重影响了城市功能提升。运用"三生"理论分析生态文明背景下既有城市工业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板块的提升方向与协同关系,根据工业区提升的主导功能划分出更新改造模式并辅以案例分析,以期为后续建立动态衡量功能提升成效的工业区改造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主要研究以城市事件为契机的旧工业区改造对中小城市更新发展的作用机制。以瑞典马尔默住宅展为例,通过对住宅展的背景、选址、资金及主题研究,分析旧工业城市向知识信息型生态可持续城市转化的过程:以暂时性的城市事件为机遇,树立生态可持续的新型社区示范项目,逐步推动西港口地区改造及城市发展。最后讨论该住宅展对于中国中小城市改造可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城市废旧工业区的更新修复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绿色生态角度出发,建构废旧工业区的活化再生设计体系,以唐山启新废旧工业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启新水泥厂内外空间的再生利用、保证生态可持续、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延续当地历史文脉和重塑启新场所精神五方面提出改造再生建议,以期能够对未来废旧工业区再生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总结归纳目前我国旧工业区改造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进行旧工业区改造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城市旧工业区改造的更新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设计之路,以促进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式进入"新常态"化发展阶段,城市从注重经济增量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存量挖掘"的转型时代。在城市的快速更新过程中,旧工业地段的发展问题显得尤为严重,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土地更新潜力巨大,因此旧工业区改造规划研究极其重要。本文引入"城市双修"的理念,以合肥市东部新中心西部地块为例,从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两个层面,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功能结构、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及城市生态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提出城市旧工业地块可持续性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城镇化建设的角度,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研究需要进行功能置换以满足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旧工业区的改造更新,以适应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的压力,完善城市用地结构提出的挑战,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凌月  李雯  王兰 《风景园林》2021,28(1):87-92
工业遗产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关注,已逐渐超越单一“建筑学”视角,向交叉学科方向发展。为推动这一进程,从城市文化景观与治理的角度探讨存量发展背景下工业遗产实现景观更新和功能转化的路径及其影响。以高线公园为例,通过都市企业主义理论深入剖析其绿色更新路径中增长联盟的协调机制及城市影响。研究发现:高线公园更新经历了多方僵持的争议期、达成共识的建设期、合作共赢的运营期3个阶段。在争议阶段,城市发展的不同参与者出于各自利益对高线的去留各执己见,但也为公园理念的孵化和联盟形成提供契机;在建设阶段,通过资金捆绑扩大了增长联盟,各利益群体对高线融资进行公园景观重塑;在运营阶段,通过弹性结盟扩容增长联盟,并通过良好的合作机制营销高线公园文化品牌,极大提升了该地区形象,吸引了大量投资。高线公园景观改造是近年来环境主义兴起背景下工业遗产绿色更新的典型案例,虽然形成了新的城市景观并带来周边地产增值,但亦加速了地方绅士化进程,其更新路径和影响为中国工业遗产绿色转型提供启示的同时也值得景观设计同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1,(1)
The change of system constantly reshapes the urban form of China after 1949, among which the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zones is a typical phenomenon in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urban landscape in recent years, which centrally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es under new social backgrou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game, this paper takes Chengdu Eastern Suburb Industrial Zone as an example, studies and interprets the changes of urban form and the causes of these changes in the renewal process of the industrial zone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morphological frame and material landscapes, so then shows the particulari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process of urban spatial reconstruction with curren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3)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ocalization", the landscape status of Xiadian industrial area in Xuzhou City w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Localized transformation of landscape in the old industrial area can be conducted from the restor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landscape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waste resources. It can achieve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urban renewal and the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industrial area and then realize the reshaping and regeneration of landscap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ies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industrial culture to provide useful thinking for creating geographically representative urban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4.
王哲  朱捷 《中国园林》2024,40(1):86
后工业景观作为保护及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范式, 体现出生态修复、形象展示、文化传承、功能重组和产业开发 的复合价值,已逐渐成为城市片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 当前后工业景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在高质量城市更新的 背景下,有必要从全局视角对成群成片的城市后工业景观更新 进行整体性、持续化、多维度地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入景观 触媒效应的理论方法,剖析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的特质,总结 城市后工业景观在山地城市中的显著特征与设计关键;提出通 过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效应的激发推动老旧城市片区有机更新 的实施途径,从而促进山地城市朝着生态功能健全、山城形象 凸显、文化氛围浓厚、功能活力焕发、文旅业态兴旺的方向持 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产业用地再生设计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中山市岐江公园改造的案例研究和城际轨道交通"石岐站"片区规划设计的实践总结,对产业用地再生设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解决了产业用地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滨水工业遗产既是遗产,也是城市景观。从滨水工业遗产的空间形态出发,探讨城市景观的共享性,提出滨水工业遗产改造的3个特征和共享的5个特性。对上海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更新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其共享性有待提升。并指出以共享为导向的滨水工业遗产改造,将对城市景观的发展做出新的引领和呈现  相似文献   

17.
张芳  周曦 《中国园林》2021,37(3):44-49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的重心由增量拓展转向内部更新,城市整体形象提升的同时,面临着如何回应新时代城市生活需求,以及关乎城市本源的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城市高架桥(路)在城市空间结构、功能效率和景观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双面性,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挑战。梳理景观重构应对"高架危机"的"空间-场所"改造探索模式;指出高架桥更新需纳入城市空间-社会的动态发展系统之中,并结合"反桥"背景下的改造实践分析高架桥景观重构在城市多维整合中的意义与影响,揭示科学决策、整体协同、均衡化效益的城市多维整合作用机制;系统总结城市高架桥改造的街区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策略。通过反思,指出以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切入高架桥改造可为城市更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工业水岸转型现有研究集中在后工业美学、生态修复、产业转型等议题,但未能揭示去产业化后转型成公共开放水岸过程中,物理空间营造与城市日常生活重塑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通过实践参与以及对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自2002年起4个关键性事件中非正式规划手段及正式规划机制等相关规划设计方案、准则及报道的收集分析,探讨工业遗存取舍及诠释的价值取向、开放场址边界融合的设计策略。进而总结黄浦江工业水岸转型可以被视为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操作,其对应工业遗产转型显示出非等级化的设计取向,表达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交互影响,是促进城市水岸日常生活多元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工业社区的衰败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衰败的工业社区同时存在着物质空间老化和社会关系破裂的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工业社区的更新与发展,让边缘化、封闭化的工业社区积极融入再城市化发展,成为城市社区中有机的部分,将会成为未来城市更新的一个全新问题。选取南京江南水泥厂社区作为案例,通过对相关社会部门和居民群体的调研获取相关资料,综合考虑社会与经济资本问题进行研究性设计。最终提出了社区整体结构调整、住宅改建与扩建、社区工业遗产与公共空间活化利用这三个针对工业社区的更新策略,为老旧工业社区的更新提供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样本。  相似文献   

20.
城市工业废弃地更新中自然景观的改造与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已成为景观设计界关注的前沿性领域,在分析其发展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以土壤、植被、水系、地形为构成要素的自然景观进行论述,提出了具体的更新措施,即运用生态恢复技术及艺术设计手法进行改造与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