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城市群,具有多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因此对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有利于提供区域生态系统科学管理的依据,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与生态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基于InVEST模型,选取生境质量、碳储存、水源供给、土壤保持4个指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2005~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进行经济价值叠加制图,最后得出大湾区重要的本地化生态系统服务经验数据及综合价值量,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政策的制定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2005~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碳储存整体呈下降趋势,降速先减缓后加快,土壤保持波动式下降,而水源供给呈“U”型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生境质量呈中部向四周辐射降低的环状分布;碳储量呈中部区域—伶仃洋东岸低、四周高;水源供给量呈西北部—东部山地低、北部—西南沿海高;土壤保持呈中部低、南部沿海—北部林地高。(2)2005~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价值量波动式下降。空间分布上,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价值呈中部低、南部沿海—北部林地高。  相似文献   

2.
河心岛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位于水陆交错带而具有极高的生态敏感度和生态价值,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河心岛面临管控无序和生态失衡等问题。文章针对佛山市河心岛管制边界不清、修复技术难度大、利益协调复杂等难点,提出构建三阶段的河心岛生态修复总体工作框架,通过分类定位和修复时序“双评价”技术,分类确定河心岛的生态修复目标和修复等级,在此基础上提出物理综合整治、生态结构建构、堤外岸带湿地修复和堤内物种多样性提升四大生态修复策略,以及升级生态产业、发展自然教育和谋划市场交易三大生态价值转化思路,并建立工作、考评和行政三大机制,以保障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和生态价值转化的实现,为我国生态文明阶段其他城市打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对立局面、探索“两山”理论的实现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21,37(6)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文章以制造业龙头城市佛山为例,提出传统制造业空间更新设计策略,包括构建"制造+服务"的创新产业生态、完善制造业智能生产单元、提供更适宜人才交流互动的空间环境及弹性引导产业空间转型等,为推动佛山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也为大湾区内创新资源与制造业对接提供空间策略,同时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粤港澳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1)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有重要战略意义。从"一带一路"倡议入手,分析了该倡议的国内外影响和粤港澳大湾区与之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同时还从"一带一路"倡议视角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的经济基础和现实依据。总结当前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在协调发展方面面临的挑战,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河流分叉之间的沙岛称为河心洲。河心洲是滨水景观区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黄河生态公园为例,论述了如何促进河心洲景观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碳储量及其变化的研究是近年来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课题。在人类活动干扰和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重要经济核心区之一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通过利用InVEST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2005、2010、2015、2018年碳储量进行定量评估,分析其时空演变及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大湾区在2005、2010、2015、2018年的碳储量分别为202.41×106、200.87×106、199.99×106、200.10×106 t,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大量的林地、耕地面积被建设用地所侵占,大湾区碳储量降低了1.14%,年损失率为0.09%;3)2015—2018年大湾区固碳量转负为正,说明近年来政府推行的生态保护政策初见成效。在低碳湾区发展目标下保护耕地和林地,大力推进增绿碳汇工程将会大大提高湾区的碳储存与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粤港澳合作由来已久,目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为地理、经济、规划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粤港澳大湾区是粤港澳"9+2"全新的发展战略,是国家应对新时期国内外发展形势、落实多项国际性战略、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借鉴美国纽约、旧金山和日本东京等全球著名湾区的发展经验,良好区位、高效交通、合理的城市分工、顺畅的流动与互动、适时的产业调整、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创新经济和生态保护是国  相似文献   

8.
<正>2021年10月,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中文缩写“大湾区实验室”,英文缩写"GBA Lab")正式成立。实验室是专注于粤港澳大湾区及全球城市化前沿问题的空间研究与设计机构,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珩博士创建并担任实验室主任、学术主持。实验室通过跨界跨学科的合作及以设计为导向的研究,结合实验性的设计实践、教学、展览、出版和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探索回应前沿问题的空间创新及多种可能的解决途径,旨在成为驱动建筑学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相似文献   

9.
以“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为双重研究视角,运用卫星遥感、产业普查等数据描述空间发展态势,并基于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而构建起城市联系网络;据此对粤港澳地区内部建成空间的发展特征与演变趋势、网络关联的次级结构及中心城市的职能分工等做系统分析,同时亦审视广东省内非湾区与湾区地域的发展差异.研究表明,自新世纪以来,粤港澳地区呈现出沿珠江口大湾区高度集聚发展的特征,大湾区一体化趋势已经较为明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城市的分工进一步差异化,且职能互补;大湾区核心地域对外链接全球城市网络,对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的区域枢纽职能已经初步形成.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要义做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贺州市地处粤湘桂三省区交界,是大西南东进粤港澳的重要通道,具有"东融"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在广西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12月贵广高铁的开通,大大便利了贺州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互利合作,带动贺州市产业发展和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近年来,贺州市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访互动日趋常态化,交通互联互通迈向新高度,物流、贸易、投资、先进制造业、金融、科  相似文献   

11.
关于南京煦园的历史,目前仍存在一些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1)两江总督府和江宁织造府虽然前后毗邻,但绝非一处,两府的附属花园也各自有别,康乾驻跸的是江宁织造府而非两江总督府,因此煦园不是行宫花园,而只是衙署园林。2)两江总督府花园建成于乾隆朝尹继善任两江总督时期,经历了乾隆十一年(1746年)和二十三年(1758年)的2次营建:第一次营建,花园从无到有,建了不系舟、望山亭等景点;第二次营建,花园由简而繁,增添了诸多建筑,并由尹继善亲手堆叠了巨型假山。3)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之前,两江总督府花园一直无"煦园"之名,煦园得名在同治重建后不久,具体时间在曾国藩去世的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至李宗羲写《复彭雪琴侍郎书》的同治十三年(1874年)3月之间。  相似文献   

12.
文人园林营建过程中,园居植物的获取、选择、栽培以及品赏亦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必备的过程。江南常熟静圃(现名赵园)为晚清文人赵烈文所建。通过分析赵烈文撰写的《能静居日记》,并结合其他史料考证,在当时沿袭的文人审美标准下对同治四年至光绪十三年静圃中的植物应用过程及方式进行阐释,旨在获得关于晚清时期江南文人园林植物的历史性认识:静圃建园过程中植物主要通过苏州花肆购买、友人间赠送以及与种树人直接交易等方式获取;园中植物虽以地景、盆景区分,但种类选择与高濂、文震亨、李渔等给出的品赏范围并无明显差异;在定期维护的基础上,须保证后园可四时赏花,其中以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为最,且植物的实用功能一直被延续。  相似文献   

13.
赵迪  张龙  刘佩怡 《风景园林》2017,24(5):107-115
赅春园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是清漪园早期建造的园林建筑群,现存遗址。该园写仿江南金陵永济寺,抽象地写意镇江的金山和焦山,园林建造巧借天然岩壁、重塑山形地势,营造出攀登山林、一览全景之气势。园内山石设计巧妙运用留山、凿山与掇山等手法,其中清可轩与天然石壁意趣相得,为全园点睛之笔。园内文化内涵深厚,兼具儒、道、释等多元文化,是乾隆皇帝圣王理想的物化体现。本文通过对赅春园进行文献考证、实地调研、测绘和复原设计等研究内容,对其造园艺术进行分析,并探析造园主人乾隆皇帝的园林审美,进而推动万寿山后山遗址群的保护与展示工作。  相似文献   

14.
15世纪苏州刘珏的小洞庭、寄傲园一直未有清晰的考证。据正德至崇祯的吴县方志及文人文集,发现《六味斋笔记》《文氏族谱续集》以及《清河书画舫》中新的文献线索。通过基址考证,推断文震亨宅园"香草垞"是"寄傲园"旧址,得出寄傲园与小洞庭是刘珏2个不同园林的结论。根据文献推测出"小洞庭"的大致空间布局,并对《寄傲园小景十幅仿卢鸿一草堂图》和《小洞庭图》2幅园画做了考证。阐述分析了刘珏造园对《嵩山草堂图》景构图式与景境的借鉴。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知和理解明中期的文人造园观念。  相似文献   

15.
实地考察位于浙江义乌大元村由晚明清初士绅阶层女性倪仁吉营造的香草园遗址,并结合史料复原其景观原貌及示意平面,发现香草园意匠虽与明清江南士人园林有相似性,但倪仁吉可以自由出入中门,园内主体建筑以她女性化特质强烈的号"凝香"命名,体现出女性对园林空间的主导意识;多用男性士人视野下颇具女性特征的花木造景,植物配色较明清男性在园林中为女性营造的女性空间更多彩,造景植物的选择因她所属士绅阶层而在品赏及情感表达层面有别于平民阶层女性;她的园居生活兼具男性士人情致与女性趣味,具有代表士绅阶层女性园林活动的典型性,且依据园居类型的不同选择或开敞或隐蔽的活动空间,与多被安置在男性所造园林边缘区域内的女性活动空间的遮蔽性相区别。  相似文献   

16.
堪舆学是综合天文学、地理学、星相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科学,皇家建筑、陵寝、园林的选址规划布局等无不需要提前征询堪舆师的意见,其理论传入民间,广泛应用于村庄、民居等的选址与建造,并逐渐演变形成民间的一种习俗文化。苏州拙政园是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的典范,经历代有官员、商贾身份的主人设计与修建,形成今日之典雅形态。本文运用堪舆中的形法派和理法派理论对拙政园的格局进行分析,以探求拙政园中堪舆理论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在江南私家园林的研究领域中,描绘园林的平面测绘图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精度,为获得更为精确和真实的平面测绘图,尝试以江南私家园林代表之一的拙政园为例,运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正射影像图,并收集不同历史文献中的拙政园平面图,提取其中水体、山石、建筑及植物4种园林要素,用周长、面积、形状指数等指标进行测绘精度分析,来探讨成图精度的差异以及误差来源,讨论该技术在古典园林测绘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建议,以期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石秀明 《中国园林》2003,19(10):63-65
苏州始建于明代的治隐园,属于私人的宅院。其中有名的园林假山洞小林屋洞,是明代造园大师、画家周秉忠设计的作品,大约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以后,距今已有450多年了。这座假山洞造型很逼真,是我国古代假山洞的珍品。同治初,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时代,建立安徽会馆,治隐园改称为惠荫园。当年李鸿章的部下王凯泰题名为惠荫八景。解放之后,苏州市第一初中占为校园。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类重要的新兴园林形式,城市展园是通过园 林样态来呈现城市原生文明。作为城市原生文本的次生营造, 母体城市文明特征在相异时空的次生转译和次生形式对原生状 态再现的方法和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价值。从原生文 本次生化的视角,解析城市展园实践,探究城市展园发展历 程,解析营造手法特征,归纳城市展园的设计次生化内在本 质。以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滁州园为例,阐述滁 州园的次生化设计手法,从凝练母体城市的山水环境意向,探 寻最具代表性的景观要素组织景点,总结展园将滁州地理、故 事及人文特征浓缩在园林的手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总结城 市展园的设计方法,以资后续研究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0.
药圃是苏州艺圃之前身,为明代文震孟的私家园林,既有研究尚未对药圃造园意匠进行系统化分析。基于对现存史料的深入挖掘,以文献分析法结合园林图像对药圃的园林要素进行详细考述,论证《长物志》对药圃营建活动的指导意义,从山水格局、建筑形制、植物配置三个方面对药圃旧貌进行进一步推想复原,阐释其造园意匠的传承及演变与江南园林发展历史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