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以"人、境、业、城、制"五元素的理想及其哲学观为线索,分析了公园城市理想的价值观、目标追求及其作为公园城市评价标准和指标的根据缘由.以淄博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项目为实践验证,依据城市现有条件反馈调整,提出构建包含5项评价基准、15项评价标准、45项评价指标的公园城市评价体系.从城市现状研判、公园城市规...  相似文献   

2.
由于缺乏必要的建成环境评价方法,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难以准确界定保护与开发,导致一些破坏性建设的出现。通过对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前、建成后的环境进行生态监测、实地调研,对其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评定,利用层次分析法综合三类效益建立评价系统,通过数据对比判定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成效,分析建成后3~5年相对建设前的变化态势;以此检验公园的规划方案、建设措施是否有效、合理,为城市湿地公园调整后续的管理、建设工作提供指引和依据,并为类似建设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所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为我国城市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重要载体。现湿地、城市湿地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存在概念不明确,综合利用难度大,很难从舆论上了解湿地对人的害处。为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尽可能避免今后教学、实际工作中的误导和错误,对有关概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但必要的疑问和思考。由于湿地概念和湿地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尤其是湿地综合利用中的困难,湿地问题及综合利用的思考和研究将是一个复杂好、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刘芬妍  高颖 《城市住宅》2021,28(2):54-56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高速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公园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园城市理论的提出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一次升华,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研究反思公园城市建设进程,强调以公园城市思维引领城市二次发展,指明公园城市建设意义,强调用公园意境来凸显城市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体现,为中国新时代城市发展指出了方向。"公园城市"理念是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吸取国外城市建设经验,针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山水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在近代吸收花园城市等国外城市理论而发展,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院士提出"山水城市"理念。梳理山水城市的历史流变,认为公园城市与山水城市存在内在关联性,是山水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及其概念之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邓毅 《中国园林》2003,19(12):51-53
总结回顾了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城市生态公园对于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要意义,在分析了城市生态公园的一般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生态公园的明确概念。  相似文献   

7.
指出公园是由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公园的规划设计必须由城市入手,才能发挥其功能作用,且以广安市奎阁公园为例,通过工程的实际操作讨论了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城市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鱼塘上的公园与城市新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景园林》2007,(2):96-97
2007年ASLA专业奖评委评语:“该方案在保存鱼塘的意义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努力,这应归功于风景园林师;它制定了有趣的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居民对慢行空间品质要求的逐渐提高,建设绿色开放包容共享的城市型绿道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国绿道还存在网络不健全、功能价值单一等问题。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绿道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功能价值等方面不断升级,结合多源大数据,构建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绿道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路线。最后以西安沣东地区为例,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出发地-路线-目的地/节点”,叠加得到适宜性得分最高的道路,通过最优路径分析并修正得到城市型绿道布局最终结果,该结果提升了游憩资源可达性,很好地起到接驳公共交通的作用,为慢行出行提供良好的线路,可为未来建设公园城市理念下绿色共享的城市型绿道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作为主编单位承担了国家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任务。该标准拟以易于推行的、所有权与使用权一致的机关办公建筑为突破口,在科学合理的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南靖县世界文化遗产土楼聚落河坑村是汉族稻作农业向闽西南山区拓展,逐步吸收土著生存智慧成就的农副养结合的复合型农耕聚落,其景观形态的形成是传统农耕智慧下人与自然复杂互动的结果,反映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机制.采用人类学的文献研究、口述历史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初步还原传统农耕时期(清代至民国)聚落状况,包括"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2.
易学是中国哲学之源,与风景园林统一于象数范畴。象主要体现在易学的卦象爻象、风景园林的要素空间和地理的气形布局等方面;数主要体现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数理逻辑方面。易学体用兼具,“体”指易学的理论经典,“用”指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体”“用”结合,首先表现为景点题名的易学典故,其次表现为象天法地和呼象喝形的要素形态,再次表现为四正四隅的八卦布局,从次表现为利害吉凶的评价标准,最后表现为易学的审美方法。由此可见,风景园林以易学为原理进行设计,可以顺应自然的象数本质,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传统江南水网空间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人文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其韧性构建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基于柯林斯等人提出的压力—冲击动态(PPD)模型,以平江府为典型代表,研究传统江南水网空间如何通过生态系统服务的桥梁搭建水网物质空间与人类社区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而厘清社会—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如何培育、优化和提升江南水网空间韧性。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角度提出社会—生态韧性构建的生态智慧,并倡导以恢复力、适应力与变革力韧性机制培育为导向的、江南地区构建现代社区实践的若干启示,旨在引导江南水网空间实现具有韧性的社会—生态系统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韧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韧性的重要支撑。城市公园绿地通过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和韧性。对城市公园绿地韧性的测度研究是探索城市韧性研究的微观路径。从生态智慧研究中获得启发,重新理解"社会生态系统韧性""干扰"等含义,尝试将"社会生态系统韧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进行关联研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来表征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的本质内涵,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构建城市公园绿地韧性测度的体系框架,并提出通过多情景规划的路径达到"供需动态匹配",进而实现城市韧性提升的目标。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构建城市公园绿地韧性的测度体系,为城市韧性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杨锐 《中国园林》2023,39(1):23-25
针对《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的相关调整,对风景园林学科专业2011—2022年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所面临的知识、结构和名实三重困境,提出了突破困境的4个方向:硬核化、体系化、时代化和中国化,以及风景园林学科建设的2项任务:传承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王方邑  杨锐 《中国园林》2022,38(12):104
面临全球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追求“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已然成为国内外共识。基于古今中外的相关思想理 论,逐层辨析“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概 念,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为认识 基础、以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为方法原则、以实现人与自然共 同繁荣为成效目标。概念辨析抛砖引玉,以期为“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知识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余杭南湖是太湖流域古老的陂塘水利系统之一,是人工结合自然改造土地的典范,裨益着区域发展。从风景特征、城湖发展沿革与陂塘水利系统组构、城–湖空间关系与支撑关系3方面展开,厘清水利建设、农业生产、聚落营建、社会背景、风景营建5个方面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的“山–陂–城”风景体系特征,结合余杭新城建设,为余杭南湖与古城景观体系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园艺展示区的公共区景观设计背景、公共景观设计逻辑、主题线索的选择及重点设计内容进行了阐述。通过该项目实践,探索国际级专业园林艺术博览会公共区景观设计中,将人的行为事件作为场地设计推动力,将人的主观性与自然的存在性有效融合的方法与途径。结合项目设计重点区域,着重谈论了"种子的故事""蝶恋花"和"老树记忆"3条设计线索的演绎,阐释与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希望该项目能传递设计者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的尊重与情感的表达,创造出与自然山水和谐共生的现代景观。  相似文献   

19.
林晓丹 《中国园林》2022,38(12):121-126
旱涝共存压力下黄土台塬传统聚落形成了“围池而居”的形态,以及可识别的地域景观特征。首先,基于多次田野调查、文献查阅、历史卫星地图分析、口述史等研究方法,解析水池与传统聚落空间建构之间的关系,从“池-巷”组成的蓄水排涝体系及“池-庙”形成的地方社会场景两方面,总结归纳水池所塑造的风土聚落景观特征,并挖掘其中的生存智慧。其次,将“池-巷”蓄水排涝体系归纳为“多池联动”“分巷汇水”与“边缘拦蓄”3种模式,总结“池-庙”地方社会场景赋予水池及其周边公共建筑基础服务设施之外的文化景观作用。最后,总结传统蓄水池进出水口及配套设施的设置方式,并通过口述史记录总结水池的地方营造技艺。  相似文献   

20.
寻找南宁建设公园城市的基本思路,以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发挥南宁"小水"资源丰富、沟渠通达的城市生态资源优势;以城市环境生态和风景旅游为引导,开展以山水城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提出了南宁公园城市的建设方略:保留水网水系,代替"填浜筑路",留出南宁生态廊道和更多的城市公共休闲、文化和商业空间,形成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的"网络化"。同时,探讨了南宁建设公园城市作为巨大的公共资本投入应如何构建和依托公共政策,探索出一套能让规划项目具有落地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行动计划图径,构建一个多部门统筹管理、社会力量协调参与的开放平台,将公园城市建设的工作内容予以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