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晴 《山西建筑》2022,(10):29-32
焦作作为"百年煤城",是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从最初的英福公司到后来的中原公司,工业文化历史悠久,遗留了大批煤炭工业遗产,具有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先天优势,发展前景广阔.目前焦作中福煤矿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研究仍处于薄弱阶段,基于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中福煤矿工业遗产历史、科技、社会文化、艺术价...  相似文献   

2.
曹颖  杨金鹏  王宇  张楠 《工业建筑》2022,52(1):52-58
选取焦作中福公司矿业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着眼于和矿业遗产接触最广泛的社区层面,详细分析了单体矿业遗产、群体矿业遗产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提出将矿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与社区更新相结合的观点,探讨了通过采取场所再造和空间整合的方法建立社区核心和形成社区整体的改造策略,并将其应用于两个设计实例之中,为矿业遗产的保护与矿业城市的建设相结合提供了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天新  周雪 《中国园林》2012,28(8):107-111
通过世界遗产中8个矿业城市的案例分析,发现矿业遗产城市的概念及其在景观形态演化中,表现出"更替与回归"的规律,即随着矿业生产和城市的发展,不断发生更高阶段的城市生活性景观对前期生产性景观的更替。这个过程会因矿业资源的枯竭而冻结,最终产生向矿业生产原初景观的回归。过程中的4大影响动力包括矿业生产、社会分异、城市发展和时代潮流,其中矿业生产是形成矿业遗产城市景观的基础,其他要素则为城市增添了多样性的空间和活力。各个要素之间发生复杂的交互作用,导致更替与回归过程的发生,主要表现在选址环境、公共空间、分区布局和形式风格4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阙维民 《中国园林》2012,28(7):5-12
中国矿业遗产,尤其是中国传统矿业遗产,具有丰富的遗产资源,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特色项目、中国矿业典籍的物质载体、中国工业遗产的主要内容。中国矿业遗产研究是中国矿业遗产的管理基础与中国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在阐述中国矿业遗产研究意义的基础上,从理顺管理权属、统一项目名称、规范学术认识与合理规划利用等方面,探讨了中国矿业遗产的保护展望。鉴于中国学界对于中国矿业遗产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矿业史、矿业遗产旅游与矿山公园建设等专题的现状,特以世界遗产为视野的矿业遗产研究进行组稿。  相似文献   

5.
沈琪 《安徽建筑》2007,14(4):53-54
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最能为城市带来活力的空间,塑造特色的开放空间可增强它的识别性,也能为空间本身带来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城市特色是城市物质形态和社会文化特征的综合反映,是在历史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诸多因素的历史积淀。风景园林是城市特色体现的重要方面。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城市特色危机严重,应重视风景园林从城市生态、文化、形象方面在城市特色塑造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发展和主要能源的转换以及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国内的矿山相继废矿,产生了一大批与矿业相关的遗迹和产业遗留。随着城镇保护、世界遗产登录、产业遗产相关的保护运动等话题的相继提出,尤其是2007矿业类的石见银山遗产被登录为世界遗产后,近年来在日本国内掀起了一股产业遗产保护的热潮。着重选取了矿业遗产作为研究对象,依次梳理了日本国内矿业遗产的遗留现状、遗产保存的框架体系,并通过对2个具体实例(石见银山、九州山口近代产业遗产群)的解读,详细分析了日本在保存矿业遗产方面的特征及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8.
对城市空间特色进行了介绍,以邯郸市为例,通过对其进行客观分析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思路、手法及实施对策,以形成鲜明的城市特色,更好地提升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9.
胡幸 《山西建筑》2014,(17):8-9
分析了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基本点,对城市特色塑造的四种方法即挖掘、整合、培育、串联进行了一一阐述,研究了城市特色发展定位与特色空间架构的核心问题,并提出了彰显城市特色的策略,为特色城市的塑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徐昉  崔庆伟 《风景园林》2022,29(4):77-82
煤炭、金属与非金属等各类采矿地是现代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同时又是目前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对象.不恰当的修复治理方式极易破坏有价值的采矿工业遗迹,这使得中国矿业遗产保护与再生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文献和案例整理,系统分析了欧洲在矿业遗产价值识别、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经验,比较不同欧洲国家的法律依据,总结出区域一体化统筹、多元主体参...  相似文献   

11.
张陆琛  唐岳兴  朱逊 《中国园林》2023,39(3):112-118
相较于对城市遗产日臻成熟的理解,中国现行城市遗产保护方法仍处于滞后状态。引入城市历史景观(HUL)理念,以历史文化传承为目标,在中国传统和现实语境下,提出将景观特质作为遗产活化利用的着力点,以景观特质为核心的HUL理念中国化技术性策略。提出在空间、时间、感知3个维度下采取递进式的方法进行HUL单元识别,再以融入衔接、动态监测2条路径实现HUL变化管理。为中国高质量人居城市特色营造提供新思路,为城市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性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12.
王靖  张伶伶  戴晓旭 《新建筑》2010,(5):123-125
通过对城市空间相关理论的研究,总结构成城市空间的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内在关系。指出文化性是统一城市主客体、关联空间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逻辑纽带。论述基于文化差异性、开放性和主题性的城市空间构成、秩序和特色的建构方式,探讨城市区域空间文化性建构对我国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思元 《中国园林》2012,28(6):118-121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位于城乡之间的地域实体,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承担着城市边缘区的形态建构、社会空间融合、可持续发展维护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对城市边缘区及绿色空间进行了释义,总结出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格局的3种类型:"绿环/绿楔""镶嵌式绿块""绿色补丁",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规划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采矿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与相关的金属生产一起,通常被认为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作为一项全球性活动,采掘业遍布世界各地,其中部分矿产地已经或即将面临枯竭,成为矿业废弃地。从文献资料与实物遗存双重层面理解矿业废弃地景观:一方面,文献资料展现了采矿文化及其内涵演变历程;另一方面,实物遗存见证了由自然和人类共同塑造的复杂多时相的遗产地。基于文献与实物的双重认知,有2个主要研究目的:1)将矿业废弃地景观层层剥离,解读过去的采矿活动和采矿遗迹如何影响矿工群体和矿业文化;2)批判性地阐释矿业废弃地景观作为“遗产”服务于当代社会的特征和价值。结合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和工业遗产研究的视角分析案例,案例涉及金属和非金属矿业、地下和露天矿业等多种矿业废弃地类型,案例时间从古代持续到近代和现代,案例分布的地域范围几乎覆盖各大洲。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每处矿业废弃地都独具特点,但其整体蕴含着一系列生态、理论、技术、经济、历史、教育、艺术、社会和人文等方面的价值,可以将矿业废弃地景观及其蕴含的独特文化纳入全球化视野中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鄂尔多斯市东胜155平方公里的康巴什新区的绿地系统规划中标方案,着重探讨了在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从生态网络系统规划概念入手,完善和深化该地区有地方特色的绿地系统,从而为城市良好环境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再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其他绿地”的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纯青  王浩 《中国园林》2012,28(5):51-53
阐述新颁布的《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对“其他绿地”规划在定位、定质、定量3个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并从宏观规划战略、中观规划布局、微观规划内容及深度3个层次,探讨了新形势下“其他绿地”规划的编制问题,以期与其余四大类城市绿地及市域绿地的整体统筹、双向开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