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Planning》2014,(13)
文章利用Open Geoda分析工具,对京津冀经济圈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空间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存在负的空间相关关系,北京产值最高,发展最快,处于是京津冀发展的核心位置,但是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仍未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杭州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学研究体系。在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区域性大城市面临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契机。本文以杭州为例,通过对杭州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的过程、特征及其与办公楼开发之间供需关系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比较总结了国内外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杭州城市空间布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能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选取中小城市芜湖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芜湖市与国内外大都市发展进行了比较,得出芜湖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较猛,然后运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产业地理集中度指数(EG)、赫芬达尔指数(H)3个指标对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得出芜湖市现代物流业地理集聚度较高,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较低;芜湖市现代物流业、金融业行业内企业集聚度明显高于其它生产性服务业;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集聚现象显著以及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度与行业企业集聚度存在不一致性等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4.
运用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中的空间聚类分析法,以商务办公楼宇为空间对象,以其地理位置为空间数据、建筑面积为属性数据进行空间聚类计算,对杭州市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进行划分和判定.以这些集聚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空间发展表现出向心集聚的特征,并且向集聚区集中的态势不断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构成、功能特征与空间分布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所在的或邻近的地域所承担的城市功能等级越高,集聚区的规模越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不同,空间区位分布也会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劳动力市场空间分布的影响.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发展与城市空间开发之间产生的矛盾,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仍处于相对分散的布局,建议在空间开发模式、区位选址以及开发容量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3):67-68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特征的测度为基础,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这种影响在不同发展区域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单向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只有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区域有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8)
利用我国24个省市2004—2011年的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FDI空间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从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来看,生产性服务业FDI和经济增长均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并呈现空间集聚的特征,某个地区与邻近地区生产性服务业FDI和经济增长的水平有关。从空间滞后模型分析看,生产性服务业FDI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总体上小于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弱化的趋势,而生产性服务业FDI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7.
分析城市POI数据与道路网络接近中心性的空间耦合关系,对于探究POI空间分布规律、引导城市各功能区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以石家庄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依托Arc GIS平台分析了各类POI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城市网络分析对道路网络的接近中心性进行测度。通过双因素组合制图对二者的空间耦合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了不同密度、不同类型的POI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5):38-40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23种中药中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矩阵、载荷矩阵及各因子的综合得分,结果表明各主成分其主要作用的元素分别是:第1主成分是Fe;第2主成分是Se和As;第3主成分是Ni和Cu。其中各微量元素的因子得分和主成分分析可以用于这23种中药药材的综合质量评价,为中药药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胡江南  王芳  赵烨 《城市建筑》2023,(1):111-114
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对于西安作为旅游城市的空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20年西安中心城区餐饮行业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局域GetisOrd G*i指数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西安市中心城区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格局、餐饮活动热点区域及其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餐饮业空间分布不均衡,形成“一核多点,连片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各类型餐饮设施分布特征与总体分布特征类似,但设施间略显差异;“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餐饮中心差异明显;餐饮设施的空间分布受交通、人口、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最深。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国城市网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渺希  刘铮 《城市规划》2012,(9):23-28,38
借鉴世界城市网络(WCN)的概念框架,从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体系。基于中国城市网络(CCN)的计算结果,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区位竞争不再仅依赖于线性地拓展腹地赢取空间垄断地位,而是以网络化的布局模式在核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城市节点层面,上海、北京成为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城市,沿海的城市群则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域,内地的大部分城市处于生产性服务业链接程度相对较低的外围;在城市网络层面,城市之间关联网络中的首位效应(北京—上海的关联)非常明显,三大城市群中核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间的网络构成了中国大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链接。  相似文献   

11.
多中心作为一项城市发展战略,已逐渐受到国内外大都市区的广泛认可。基于集聚—分散维度和单中心—多中心维度理论,结合百度热力图等人口空间化数据,提出能够客观反映不同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差异性的测度方法和量化指标——多中心指数(PI)。建立轨道交通系统对多中心指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全国40个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大都市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探索轨道交通系统对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在控制了道路交通、人口就业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轨道交通系统通过线网规模、线网结构以及站点布局对大都市区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产生显著影响,但影响的正负取决于近远郊圈层的轨道交通发展水平。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建设,提高近远郊线网比重、次中心TOD耦合度以及轨道网密度,可以显著提高我国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陈永高  孙文建 《施工技术》2007,36(12):33-35
广泛应用于建筑企业的评价方法通常具有主观性外,还忽略了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少数的综合变量取代原有的多维变量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定量化评价。为合理地评估建筑企业竞争力,以我国上市建筑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该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评价建筑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统计年鉴面板数据,运用 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探索空间数据 法(ESDA)对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 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在空间上对其集聚和 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提取出经济实力、经 济品质和经济结构三项主成分,评价得分和 空间相关性的综合研究表明:经济实力上, 全局与局部相关性均不显著,成渝两城市极 化明显,缺乏区域副中心城市,城市群发展 能级不足;经济品质上,空间相关性以“二 元集聚”的异质性显著呈现,重庆地区辐射 带动效应强于四川地区;经济结构上,“川 东—渝西”产业板块日益显现,但存在产业 同质化现象。研究综合面板数据和空间地理 数据,客观揭示了成渝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 平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对成 渝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揭示了在巴黎大都市区中,国家和区域层面的两种多中心空间规划政策是如何在无意中阻碍了这个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的发展。国家层面的政策试图降低法国境内的经济不平衡,但却无法促进巴黎盆地这个完整空间系统的形成。另外,大巴黎地区的多中心规划限制了邻近新城的经济和城市发展。这导致了巴黎聚集区的加强,限制了尚未成形的巴黎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周边功能性城市区域的进一步整合。  相似文献   

15.
紧凑城市是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认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本文回顾了欧美亚城市基于紧凑理念的城市空间实践,对欧洲的"都市村庄"和"无车社区"、美国"新都市主义"、日本城市综合体以及中国城市"JD"模式等进行初步分析,并指出相对于欧美城市,中国城市在高密度条件下,其紧凑空间实践将会更加具体和复杂。  相似文献   

16.
杜娅薇  齐鹏  叶青 《室内设计》2020,(4):97-103
在当今大学校园开放性与使用者密 度增加的情况下,机动车与人行交通的矛盾 日益凸显,校园步行交通环境也因此受到更 多关注。本研究从道路交通基础条件、机动 车动静交通情况及使用者评价三方面构建校 园步行环境评价方法,注重整体与局部、动 态与静态、环境与心理多维度之间的关联关 系。并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为例,收集并 分析路网连通性、车流量规律、设施分布、 道路宽度与路径可达性、使用者行为特征等 基础数据,采用问卷、深度访谈等方式,遴 选出10个校园步行环境影响要素,构建基于 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步行环境量化评价算法;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低干预度的分级校园步 行环境优化建议,以期为校园步行环境提升 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应用遥感技术分析了漯河市20年来的城市变迁情况。选用了TM、ETM、SPOT5三种遥感数据,在图像配准、直方图匹配等图像预处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城市变迁分析的新方法:差值主组分法。对1987年、2000年2009年三个时相的遥感数据应用该方法,得到了城区扩张的详细数据。最后分析了漯河市城市扩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及调控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社会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本文以长春市为研究对象,回顾了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轨迹,划分六个发展阶段,认为因子促生-支撑、产业催化-带动以及政府调控-引导是驱动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机制。分析了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培育城市南部"副中心"、强化城市地域功能结构调整、推进中心城区的空间轴向扩展以及构建城市空间优化的支撑系统等方面提出了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李梅  焦绪国 《城市建筑》2013,(24):26-26,49
本文通过对长春市住宅建设实践的调研,概括性地总结和分析了住宅建设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性,包括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边缘地区的影响以及居住分异的日益显露等,提出了住宅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了寻求城市、住宅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将是今后长春市住宅建设发展的主题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竞争力逐渐成为推 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文化设施作 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以 2010年、2015年、2020年武汉市文化设施的POI 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邻近距 离分析和核密度分析法,结合地理探测器的应 用,探讨文化设施时空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并 据此为优化特大城市文化设施布局提出建议。 研究发现:第一,武汉市文化设施总体上空间分 布差异大,数量持续增长但增速减缓,具有在中 心城区集聚、圈层式递减、向西南方向扩散的特 征;第二,不同类型文化设施时空分布异质性明显,2010年以来,以公益性质为主的文化设施呈向 心低密度集聚的形式,向城区外围蔓延的态势日趋明显,集聚程度逐步下降。而以经营性质为主的 文化设施始终呈向中心城区高密度集聚的形式;第三,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文化设施格局的首要 因素,人口规模和区域面积是基础因素,两者具有时间稳健性,交通通达度是强化因素,但其影 响力随时间推移可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