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Planning》2020,(11)
MOOC教学是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新工科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深度融合等角度对MOOC与新工科关系进行了剖析,提出MOOC教学与新工科建设统筹开展的路径。最后以协同推进MOOC教学与新工科建设案例,提出将二者统筹起来、协同推进,加速教育教学的时代变革。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7)
我国新工科建设方案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文章基于多源流理论,尝试对我国的"新工科"建设政策演变的基本逻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工程教育的供给侧不平衡,专家学者对工程教育的建言献策,政府层面对新工科建设的重视,分别构成了我国新工科建设政策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在多流汇聚推动下,新工科政策得以落地实施。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我国新工科建设政策特征与优化,为我国新工科建设的不断完善提供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首次提出"新工科"概念,作为吉林省首批整体转型发展的试点高校,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抓住新工科建设的契机,从专业改造升级、贯穿BIM技术思想、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城乡规划教学如何匹配国土空间发展尤为重要。城乡规划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课程成果是直接检验其授课效果的高效工具。针对目前理论课程教学成果路径设置模糊、实践创新性不足、理论知识繁杂枯燥等问题,本研究面向新工科(人文维度、规模维度、政治维度、产业维度与人文维度)“五维形态”,将OBE理念分解为5个阶段运用到课程结构设计中,结合课程技术、规模、政治与人文成果形成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及素质模块,力求提升城乡规划专业理论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实现"新工科"建设愿景,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赋予风景园林专业引领规划设计发展的新使命。天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结合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率先发布的契机,依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特色与优势,在新版本科培养方案制订工作中,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思路,梳理能力成长发展路径,优化课程体系,用设计与实践、艺术与美学、历史与人文、植物与生态以及技术五大课程模块连接专业学习研究的整个阶段,通过完整严谨的课程框架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研究水平,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今后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体现在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建材行业已经开启了由中低端为主体转向高端发展、跨界发展的新业态,必须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新工科建设中高等工科教育仍存在问题和挑战,工程教育在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仍需要调整和适应。一是要树立"大工程观";二是坚持并落实"学生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9)
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当前尚存在理念滞后,治理结构单一,组织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以及制度与运行机制缺失等困境,一定程度导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堪忧。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推进"新工科"建设等背景下,我国高校亟需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并应大力推进创新与发展,突破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之困境,采取由理念重构、结构优化、职能改进、制度与运行机制完善等构成的"3222"路径模式策略。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2)
本文简述了"新工科"建设的提出过程及其背景,首先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进行能力要求分析,继而深入探讨高校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路径和实施办法,引发对培养机制的丰富内涵和重要表征的思考,多方面、多维度研究"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的科技革命、行业的转型升级及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都促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转变,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将最新的行业技术融入培养计划制定和教学过程,引入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并建成满足学生培养需要的实践基地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结合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建设智能建造协同育人基地的案例,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协同育人基地建设路径,为新工科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3)
近年来,为满足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提出"新工科"建设思路,旨在加快推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步伐。在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校企联合战略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新工科"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工科教育体系中的不足之处,然后从校企深度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和双导师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是中国工程教育应对新技术和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土木工程作为传统工科专业需要调整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土木工程学科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为例,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和总结了当前研究生能力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生交叉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举措,包括实践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学科交叉能力等,并以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为辅,协同促进研究生能力培养,旨在提高全日制研究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2.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与人们密切相关。尽管我国当前建筑工程行业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工民建工程在施工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工民建工程的防水防渗。本文以此为研究内容,对工民建防水防渗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够提高我国工民建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以来,各大高校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但如何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共进,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挖掘土木工程专业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以同济大学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建设工程法规为例,研究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为进一步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改革提出建议:首先,结合课程特色,以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为重要抓手,将思政教育内容具体化;其次,强调隐式教育,发挥教师“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作用;最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政治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急需培养大量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目前中国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仍存在许多不足。通过收集广东省内高校的硕士培养方案,分析现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特点,结合国内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现有土建类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研究成果,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提出改革建议,以期为完善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计量可视化工具,对新工科概念提出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整理,选出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200篇研究性文献,立足文献研究概况、引文网络图、关键词词频、文献研究内容等维度,分析了新工科建设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中国过去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举措对新工科建设的影响,并针对某些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绿色基础设施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的深层内涵与作用机制,通过分析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脉络和规划模式,阐述绿色基础设施耦合自然生态维育和人类社会服务的功能特征,论证绿色基础设施在中国特有地理环境、城乡二元结构和城镇化梯度中有别于西方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撑系统功能及作用,建构中国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尺度-要素-功能”理论框架,并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4个尺度探索中国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目标、内容及方法,为推动中国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安玲 《中国建材科技》2017,26(2):144-145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和国力不断提升,我国的各行各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建设,尤其是我国的建筑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速度,由于建筑行业人才技术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建筑行业教育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现阶段建筑力学的教育现状并不十分理想,需要得到迫切的提高,本文探讨了建筑力学课程教改的问题,对现阶段建筑力学课程教改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问题也开始逐渐变的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应用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寻求新的节能技术和材料,并打造绿色建筑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首先探讨了绿色建筑发展以及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的重要性,然后结合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对建筑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希望可以为同类的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陈江滟  殷利华 《中国园林》2023,39(5):139-143
全球气候变化加重了沿海地区的气候暴露度,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NbS )理念的活体海岸线 ( l i v in g shoreline)展示了更具韧性、更环境友好的海岸保护路径, 但其相关基本理论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尚未得到系统梳 理。查阅国外相关部门项目公报及Web of Science数据 库,梳理近10年活体海岸线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从活体海岸 线的分析规划、构造设计、施工建造、监测评估4个阶段进行 总结分析,并结合实践应用和中国国情,客观看待目前活体 海岸线的研究局限性;将其与传统硬质工程护岸进行辨证性 的比较和思考,提出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框架建议,旨在 为我国的海岸保护与生境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 略方针指导下,减少快速城市化引发的过度人工干预对自然生 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延续城市现状资源本底的生命力,从而体 现城市湿地的“生态价值”是大势所趋。结合重庆市梁平双桂 城区湿地城市设计项目实践,提出全域治水,湿地润城,构建 城市湿地连绵体的理念。辅以小微湿地自然保育、景观更新的 系统化湿地修复策略,与城市空间设计策略相结合,提出了湿 地修复与城市空间设计协同的路径,包括城市用地空间与湿地 生态基底耦合、城市慢行系统与湿地生态网络耦合、公共空间 节点与湿地生态斑块耦合;并进行了湿地城市实施效益的初步 评估。以期通过促进城市与湿地的协同共生,实现城市生态系 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