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内具有开放性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也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城市广场建设普遍存在的内容单调乏味,片面追求形成感等,而失去了城市广场本身应有的特点和作用等弊端,通过对铁岭市驻跸文化广场规划设计分析,对如何在城市广场中实现其内容的多元化,即将其景观效应与作用功能,历史文化,生态作用等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大型公共建筑与城市的割裂是中外城市中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技术性和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城市设计的美好构想往往无法实现。而余杭区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通过"设计建筑的同时设计城市空间"并借用国企建设单位的强大整合能力,获得了单体与整体的双赢效果,启发了当代中国语境下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高度融合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胡亚才 《中州建设》2011,(19):28-33
城市文化,是指在城市中发生的,与满足人们的求知、娱乐、交往、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需要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它有三个特点:体现一个城市鲜明的个性特征、较高的精神品格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是不同于其他文化的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一种灵魂,一种景观。城市文化作为一个城市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贯穿始终的情愫和现象,需要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谈了四个问题:①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建筑历史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几种作法;③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注意地方传统、特点和现代技术、时代精神的结合;④保护自然景观和发展城市绿地是保持中国城市文化特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当代建筑的人工色彩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建筑色彩的主要组成部分,色彩也是城市建筑的直接视觉表现。而在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色彩系统。这凸显出了当代城市特色和建筑文化的缺失,"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是运用城市色彩,城市色彩有自己的视觉范围和审美标准。笔者结合案例,对城市色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且结合结构主义美学的研究特点,探讨城市环境艺术的美学价值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八景”是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营建中约定俗成 的一种组景现象。如何更为深入地对“八景”起源、形成、发 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和再认识,更具现实意义。从人居环 境角度入手,通过对历史材料进一步梳理和研判,对“八景” 的历史进行了溯源,归纳总结了城市人居环境“八景”模式从 虚到实的嬗变路径与特点。我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八景”模 式嬗变可分为起源、萌芽、形成、发展、衰落5个历史阶段, 贯穿我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始终,具有人居内涵上的一脉相 承、生成模式的多源汇聚和传播方式相互融合的特点。结论可 为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马武定 《规划师》2008,24(11):5-9
在全球化背景下,新的以消费主义为特征、以消费社会为其统一语景的全球文化网络正在形成,世界各地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精神正被解构和重组,不同的城市文化具有各自的核心价值,不同的城市文化精神决定了不同的城市空间。在全球化的消费主义语景下,我国城市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中国城市文化精神与西方消费主义的结合正创造出一种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新文化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规期和建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按照通常的概念,全球化是一个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在建筑领域表现为建筑文化的国际化以及城市空间的趋同现象。全球化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和地域化的共存,全球化与地域化、多中心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领域内国际建筑师的参与,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小城市逐渐失去了特色。在城市规期和建筑领域,一方面应当继续学习国际经验,另一方面也必须应对建筑文化的国际式冲击,保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在经历一个现代化和制度急剧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分层,而城市住区的类型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日趋明显。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从武汉市城市居民阶层化的角度,对其居住空间的分异现象进行分析,探讨更加人性化、更加和谐的武汉城市居住空间规划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人类生存空间的视点考察20世纪末香港的城市进化状况,分理出六种城市文化现象:1.多元文化的交叉作用;2.混杂的城市文化生态;3.城市空间的异质性及复合性;4.城市形象的景观对比反差;5.非线性叠加街区;6高密度城市结构的萎缩及复苏。18~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所引起的英国城市文化现象通过殖民渠道流传到香港,在与当地风土文化的冲突和渗透过程中,具有香港特性的城市和文化现象在香港盛衰过程中逐步发生、累积和演变。这些城市文化现象在空间的结合体系中摆脱了建筑商业功能及规模变迁的局限性,一直在城市功能及城市文脉的复合…  相似文献   

11.
高密度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以香港城市发展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密度城市中的交通已经成为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一个典型的高密度城市,香港以其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为全球许多有着相似情况的城市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详细考察了香港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的发展历程,指出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之间和谐适应的关系,是形成城市活力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私人小汽车拥有量不断提高,这对城市发展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结合我国城市建设实例,从城市规模、结构、形态三个角度分析小汽车快速发展对城市形态结构的影响;从城市街道、广场两个方面分析小汽车快速发展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传统的结构形态,降低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余巍  黄凌江 《华中建筑》2012,(2):133-138
相对于中国大城市从解放初期就开始的整体规划发展,长久以来,中小城市的现代空间发展长期处于自由的无规划的发展状态。直到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相对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小城市,为了使城市空间的发展更加适应经济空间的发展,也逐步进行着对城市空间整体规划发展的思考。该文以鄂东南地区的资源型中小城市——大冶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从1980年至2010年的30年间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以及这段时期内三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其城市空间发展作用,归纳了中小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新建筑》2011,(5):25-27
武汉是一座与辛亥革命关系密切的城市,其城市空间中隐藏的形态和潜在的结构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历史过程。辛亥百年大祭之际,对武汉市的城市、街区、建筑等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既是对空间历史脉络的研究,也是对中国近代的城市发展进行一次宏观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雷蕾 《南方建筑》2005,(6):67-71
开埠城市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特殊产物,论丈通过对大量开埠城市的研究,进行开埠城市与传统城市以及不同类型开埠城市之间的对比,归纳出开埠城市的共性与个性,并阐述了开埠对这些城市社会文化、城市布局以及建筑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东北地区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相互作用过程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城市化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响应空间形态主要表现为资源产业型城市与边境口岸型城市的发展、城市开发区(新区)的建设、产业整合区的空间发育、城市经济体的形成以及交通经济带的发育等方面。并且,城市化响应形态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效应,通过建立相关分析模型,并进行区域比较,得出城市化形态对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上,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空间形态的总体经济效应弱于全国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7.
苏南地区城市化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时期,一些传统城市形态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文章对苏南地区典型城市无锡开展调研,分析其传统城市形态及建筑特征,并对其发展现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剖析,总结和分析现有更新理论及方法的优劣,据此有针对性提出无锡城市形态发展策略,希望能够对无锡及相关城市更新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systems and land rights in the recent history of China yielded unique but complex urban forms for many cities. The complexity of urban form is mostly manifested as ambiguous relations between elements of the physical form and between the physical form and human behavior. Currently, these ambiguities become obstacles that increasingly hinder urban regeneration. However, despite the fast-growing research on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 citi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ir built form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aking the city of Nanjing as the case stud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ecipher the complexity of its built form by investigating its plot patterns. Six samples, dating back to different development periods, a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in terms of both a physical entity and a unit of proper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lexity of plots is largely attributable to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ir spatial boundaries as physical entities and as units of property. Accordingly, the plots of all six samples are re-recognized and two generic types of plot sub-series, co-inflection and embeddedness, are developed as a prism to decipher the built form complexity. Th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the theory on the compositional hierarchy of urban forms and may shed light on the urban regeneration of Chinese cities as well.  相似文献   

19.
Urumqi     
Wen Dong  Xiaolei Zhang 《Cities》2011,28(1):115-125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Urumqi, especially during the last 60 years. Two thousand years ago it located just off the main Silk Routes, which contributed greatly in promoting Urumqi’s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Now its urban competitive strength has become at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the five capital cities of western China. While striving to become the new economic power house of western China, Urumqi is undergoing a profound restructuring of its economic and, more importantly, its physical form and appearance. To face the challenges, Urumqi has expanded its administrative boundary and taken a number of planning an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itiatively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in the future. This profile outlin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urrent conditions, the economic and physic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and the main challenges that Urumqi face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Field reconnaissance surveys, interviews and secondary sources are used in the presentation and discussion.  相似文献   

20.
中国以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仓0造了经济增长和国家崛起的神话,然而片面追求增速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弊病也日益凸显: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干城一面、文脉丢失、城市中的人生活不堪重负……而着眼于保持城市特色、提高生活品质等的“慢城”,其思想内核与直居、低碳、可持续等不谋而合,成为建设美丽城乡。的一种新路径。本文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梳理,主要回顾了国内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程,结合中国特色,分析了慢域的适用范围、慢城与其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式的耦合关系、慢域旅游、慢城对于中国启示与意义等,最后对中国的慢城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