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戴琳  张强  欧阳东 《规划师》2015,(4):128-135
广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目前面临老城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的困境,城市能级难以提升,新的城市功能难以落地,城市形象风貌得不到有效体现,需要有新的用地来承载新功能、打造新形象和疏解老城用地矛盾。在此背景下,鹤东新区应运而生。研究结合鹤东新区概念规划,对基地进行基础分析,以规划核心问题分析为导向,从发展动力、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形象风貌和城市运营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应对策略,以期为同类型的规划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6,(12)
在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传统老城更新模式的弊端开始显露,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作为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老城的整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记录着西安城市的演进历程,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情感、记忆和辉煌。文章以西安老城为例,对老城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引入微更新理念,试图为西安老城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也希望能对国内其他历史城区的更新保护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3.
以蒲城老城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保护"的视角出发并运用场所—文脉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两种城市设计分析方法,探索与塑造老城"整体保护"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模式与方法,为类似城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针对保护城市水系的重要性,分析了老城护城河现存的问题,以长兴护城河整治设计为例,提出了老城更新中护城河整治设计的理念、构思以及方法,为以后的护城河整治设计提供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5.
老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利于缓解城区的空间矛盾,激发城市空间活力,近年来逐渐成为提升老城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作为新时代城市空间科学规划开发的助力器,可为地下空间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因此,老城地上地下一体化信息系统地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系统的资料收集和调研,提取比重较高的影响因子,引入大数据集成处理技术,结合机器算法与相关评价方法,拟开发适用于老城地下空间开发管理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决策及数据支撑平台,旨在为实现老城空间集约化发展和数字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从而推进老城更新与城市风貌保护及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化线路以其整体性、连续性、动态性对于遗产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多维度、多尺度发展文化线路视野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从城市尺度出发,将传统区域尺度的文化线路内涵活化引入老城空间,强化历史遗产保护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总结凝练出整体价值、连接廊道、动态视角三大关联特征,为老城更新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围绕"要素识别调查-适宜评价分析-空间规划布局-分类营建策略"的基本框架展开文化线路视野下的老城复兴路径探讨。并以陵川老城为研究案例,提出以空间线路为载体,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生态修复、社区营建及城市公共空间整治的老城整体性复兴策略,形成了一套综合且翔实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汉飞 《规划师》2016,(4):68-72
老城历史文化保护与存量土地改造更新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以往适用于增量发展空间的常规城市设计手法已很难满足当前需要。文章以《佛山城市中轴线老城区段城市设计及提升策划》为例,从老城保护与更新的视角探索了存量型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创新,提出了"共生共荣"的设计理念、"追根溯源"的文化考量、"递进互补"的规划层次和"突出主题"的行动策划,以期为同类型的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避开老城另建新城的发展模式通常被认为能较好达到老城保护的目的,但实际一些城市依然无法摆脱老城活力衰退、形态瓦解的命运。本文通过中国典型古城洛阳老城从清代至今城市功能空间的分布和演化研究,分析城市核心功能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发展活力的影响机制,认为承担合理的城市发展功能对老城的保护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在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背景下,从洛阳老城的历史空间中深度挖掘历史信息,并将其纳入洛阳老城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下关于洛阳老城的研究,所选取的研究时间跨度大,研究内容广泛而缺乏具体的探究,洛阳老城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容尚不充分,对历史信息的阐释缺乏有效直接的表现形式。鉴于GIS具有空间可视化以及空间分析的优点,文章利用民国时期洛阳城关图为研究基础,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民国时期洛阳老城寺庙建筑为例,从分布状况以及聚集方式入手,对民国时期寺庙建筑的分布特征进行剖析,验证了GIS方法在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正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老城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对美国纽约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实施过程、监测评估以及成本效益进行介绍,并针对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挑战及解决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为我国老城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方略、目标、建设方案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文敬  方瑜 《山西建筑》2009,35(4):43-44
针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提出了开发权转移的开发模式,总结了开发策略,结合重庆市长寿区三倒拐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对现状特征要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宜三倒拐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以指导街区的规划布局。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研究了城市历史街区的正确保护与合理更新。探讨了中国西部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应如何看待城市历史街区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在回顾中国历史街区保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并分析了对历史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和形成原因;同时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的特点,指出了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与建筑保护更新的问题;最后结合实例分析提出了中国历史街区的规模范围及核定标准。  相似文献   

13.
历史街区作为一个城市过去和时代发展的见证,对它的保存不仅是作为城市历史博物馆活的展品,而更重要的是要将其重新纳入到新时代的城市生活中。本文以大连市最早的住区—烟台街历史街区为例,首先简要回顾了其发展历程;继而记述了对烟台街历史街区及其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更新规划与改造方案,探讨了通过功能转换,将衰落的居住区转变为具有商业、文化和休闲功能的城市新区的可能性;最后对该更新项目的问题与展望进行了总结。这一项目将成为实现大连城市中心近代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范例。  相似文献   

14.
刘佳  卢光大 《山西建筑》2010,36(31):49-50
以区府广场改造规划为例,对宿迂市明清古城墙遗址保护规划进行了探讨,通过及时调整规划设计,将明清古城墙遗址与区府广场地下人防结合,从而达到既满足使用要求又有效保护了历史遗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李帅  杨大禹 《华中建筑》2011,29(9):135-139
历史传统风貌地段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延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文阐述了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规划所采取的保护策略和具体方法,以期引起更多的对历史传统风貌地段保护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张泉 《建筑与文化》2013,(11):86-87
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的保护和改造,在保持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恢复其原有功能与活力,从而使历史街区这一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下去。文章以巢湖市柘皋镇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结合所处江淮地区的文化特点和背景对其生存现状进行解读,着力于探索适合柘皋镇历史街区的发展模式,提出以保护为基础、进行适当更新和改造,从而实现历史风貌再现和街区复兴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7.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方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针对目前中国在历史街区保护理念、方法及实施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和认识上的误区,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运用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在深入分析中国历史街区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大皮院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从保护与延续传统城市空间格局与形态、保护与传承人文社会网络等方面,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分区的保护方法,以期达到对历史街区进行整体保护与更新,维系发展人文活力和机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青岛小港湾区域是青岛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街区,在青岛城市形成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面临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建设,如何发掘并延续这一街区的历史文脉,在保存旧有街区样式的同时如何更新旧有的使用功能,并使之现代化,是当前历史街区研究的课题.该区域设计面临的问题是基地建筑已经全部拆除,作为"历史风貌区"已不存在保护与改造旧有建筑的设计课题,设计任务因此转向如何营建一处新的历史风貌街区.从该区域的史料入手分析其空间形态演化过程,为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在恢复旧有街区布局前提下,借鉴日本明治村对历史建筑的保存方法,提出全新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9.
戴林琳  盖世杰 《华中建筑》2009,27(6):126-132
以北京东直门内大街(簋街)为研究对象,追溯这一重要传统商业街区的历史与演变,并针对其在当前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同类型街区的比较研究,分别从规划与设计两个层面提出解决对策与工作方法,藉此探讨介于历史文脉传承与商业活力激发双重背景下的传统商业街区更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唐长安坊里内部形态解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孙晖  梁江 《城市规划》2003,27(10):66-71
对唐长安坊里内部街区形态进行了考证和推断 ,并对古代街区结构的典型布局和模式进行了城市形态学方面的比较分析 ,揭示了中西不同文明下街区街廓尺度的巨大差异 ,以及唐长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街区规划的肌理特征和历史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