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锚碇基础是悬索桥的关键受力部位,认识它的变形规律和破坏机制是评价其强度和稳定性的前提。岩体现场缩尺拉拔模型试验发现,锚碇后锚面上,围岩位移呈马鞍形分布,残余变形率呈V形分布;侧壁围岩位移呈倒塞体形分布,永久变形比例高。FLAC3D数值模拟发现,应力场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前段和后段锚体围岩有着不同的应力传递路径;塑性变形主要发生在锚体周边及上部岩体中,破坏形态类似塞体状;围岩–锚碇系统可能发生整体拉剪复合破坏。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对塑性区及显著变形区内的岩体进行重点加固。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高拉拔荷载作用下浅埋软岩(泥岩)隧道式锚碇的稳定性(强度特性、变形规律及长期稳定性),以某在建的长江大桥隧道式锚碇工程为依托,开展了缩尺比例为1∶10的浅埋软岩(泥岩)隧道式锚碇原位模型试验(蠕变试验、极限破坏试验)。研究发现:浅埋软岩(泥岩)隧道式锚碇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在设计荷载甚至在高于设计荷载几倍的荷载作用的情况下,其蠕变变形呈现出基本上趋于稳定的趋势,具有一定的长期稳定性。其破坏模式为锚塞体上方的岩体破裂成块体状,锚塞体下方沿与岩体接触面产生整体错动,破坏的下边界为锚塞体与岩体的接触带,锚塞体混凝土未发生破坏。此外,还探讨了在高拉拔荷载作用下,锚塞体地表围岩蠕变变形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锚塞体地表围岩、深部围岩各部位的变形规律。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隧道式锚碇的承载机制,探究加载过程中锚碇及周围岩体的力学响应规律,依托绿枝江大桥隧道锚工程,开展隧道锚1∶100室内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通过有效模拟散索鞍、主缆散股、预应力管道、钢绞线、等传力构件,真实地还原了隧道式锚碇的传力路径和特征。通过分析从加载到破坏过程中锚–岩界面压力,围岩应力、变形响应,揭示出隧道式锚碇抗拔承载过程的时空演化机制,并在分析深部岩体位移峰值点迁移规律和表观裂纹扩展过程的基础上,预测隧道式锚碇的破坏形态。主要结论有:(1)从加载到破坏过程中,锚–岩界面应力呈无响应(0~5P)–弹性增长(5P~13P)–加速增长(13P~19P)–迅速衰减(21P~23P)的阶段性特征;(2)自加载至破坏过程中,锚塞体是由后向前、逐层挤压上覆岩体,由近及远、逐步调动周围岩体联合承载的;(3) 5P荷载前,锚塞体和围岩基本无变形,5P~13P荷载下,锚体和围岩位移低速线性增长,13P~21P荷载下,锚体和围岩位移均加速增长且锚体位移增长速度大于岩体,23P荷载下岩体损伤严重,锚体因克服岩体束缚被拔出;(4)隧道锚表观裂纹是在锚塞体、围岩的位移加速增长后才产生,极限荷载下形成的网状破裂区为:拱顶以上50cm、洞底以下35 cm、墙左墙右各35 cm,隧道式锚碇最终的破坏形态为不对称的喇叭状。  相似文献   

4.
大跨径悬索桥隧道锚变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渡河大桥是我国首次采用隧道式锚碇的大跨径悬索桥。基于实测综合确定的岩体参数,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法对包括下部公路隧道施工、隧道锚开挖、浇注、预应力施加、挂缆等全部工序进行了模拟。围岩和锚体混凝土离散为8节点三维实体单元,隧道和锚碇的喷射混凝土及二次衬砌离散为4节点三维壳单元。围岩采用修正的Mohr-Coulomb破坏模型。围岩开挖应力的释放用场变量相关折减弹性摸量法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浇注锚体混凝土阶段顶部围岩最大下沉位移2.3 mm,底部围岩竖向位移趋近于0。在正常缆力下,两个锚体围岩的位移场有部分的独立性,缆力增大时两锚体围岩形成共同的位移场。锚碇可能的破坏形式是两锚体向外侧歪斜拔出;锚碇周围岩体的位移均处于毫米的量级,远小于桥塔顶部位移的容许值。数值分析的结果为该大桥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宜昌伍家岗大桥隧道锚工程区的特定地质条件,采用室内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技术,通过后推超载的方法,研究锚塞体与围岩从加荷到破坏的整个过程与整体稳定性。依据相似理论,按照1∶40大比尺对锚塞体及不同岩层的岩体力学特性进行相似模拟,研究锚塞体与围岩的联合受力变形特征、失稳破坏过程、破坏形态以及超载能力,对其整体稳定安全度进行评价。通过分析隧道锚在设计荷载和超载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及裂缝产生、扩展及汇通的全过程规律,研究隧道锚变形破坏机制及其与围岩联合承载的夹持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荷载作用下,锚体及围岩后表面变形曲线呈双峰形对称,以对称中心向四周呈马鞍形衰减扩散,前表面变形曲线与后表面相似,后表面变形大于前表面变形,隧道锚与围岩体处于弹性阶段;在多倍设计荷载超载条件下,锚塞体与围岩相互作用,共同抵抗外力,形成夹持效应,锚体周边1.0~1.5倍后锚面宽度范围内的围岩变形量较大,综合分析认为隧道锚的超载稳定系数取9.0。  相似文献   

6.
隧道式锚碇是悬索桥锚碇的一种主要类型,由于锚塞体与围岩形成复杂的受力体系,其承载机制尤其是受载破裂全过程的力学行为尚不十分清楚。基于ABAQUS建立岩体弹脆塑性损伤本构模型,该本构同时考虑岩体张拉和剪切破坏机制,能够较好地模拟岩体变形破裂全过程,拓展原本构模型的应用范围;通过损伤数值分析揭示不同埋深情况下隧道式锚碇的破裂力学机制。结果表明,隧道锚变形破坏存在显著的渐进破坏特征,埋深变化下破坏模式的转变与围压作用下岩体脆-延-塑性的转换特征相关;浅埋情况下围压较小,隧道锚体系"脆性"大,发生喇叭形的张拉-剪切破坏;深埋情况围压较大,体系"延性"增强,破坏模式转变为沿锚塞体与围岩接触界面的剪切破坏,其极限承载力较浅埋情况大幅度增加。隧道锚的喇叭形破坏面与传统认识的直线型破坏面存在明显差别,将直接影响其承载力计算模型的建立,因此在隧道锚设计计算中应关注破坏面的实际形态,这对其他类似锚固工程,如抗拔短桩或锚杆的承载力分析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香丽高速虎跳峡金沙江大桥香格里拉岸隧道式锚碇1∶10缩尺模型试验过程。试验表明,在主缆拉力作用下,锚碇系统的变形以锚塞体携裹着围岩一起沿拉力方向移动,混凝土与围岩之间无相对滑动,后部1/3长度范围的围岩分担了不少于60%的主缆拉力,中隔墩岩体变形较大,锚碇总的变形和承载能力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
锚碇作为跨江悬索大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形位移和受力状态直接影响到悬索桥的安全和长期使用的可靠性,而锚碇体的埋深、大小和长度等因素都会对隧道锚的承载性能产生影响。本文以某长江大桥北岸拟建于泥岩上的隧道式锚碇为背景,在保证挖方量一定情况下,通过控制锚碇埋深、截面尺寸、扩展角及锚塞体长度4个参数,采用FLAC-3D有限差分研究了隧道锚各结构尺寸参数对其承载性能的多因素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在承载力较低的软岩上修建浅埋隧道锚,锚碇体最大变形位移主要与后锚面的尺寸有关,后锚面尺寸越大,隧道锚承载特性越好。同时获得了优于原设计的锚碇结构各尺寸参数。对已建成的实桥锚固系统的破坏全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其破坏模式为锚碇围岩受侧向挤压后产生破裂而导致的锚碇体被整体拔出,以供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
悬索桥锚碇系统主要作用是将主缆拉力传递到基础上按结构形式分别为重力式锚碇和隧道锚式锚碇。当隧道锚处于震区时,其存在抗震问题,为研究隧道锚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力学响应,本文建立了大型非线性有限元弹塑性模型,施加了多条不同强度等级的人工合成地震波。结果表明,相同震级和相同方向的地震波作用时,锚塞体的力学反应类似;地震的震级越高,隧道锚的力学响应越强烈;隧道锚单元的最大最小主应力和锚塞体与周围围岩相对位移对于输入的地震波方向敏感。这种受力反应特征与锚塞体的边界条件有关,锚塞体前端存在临空面,导致当地震波纵向施加时,锚塞体前后断面的主应力均增加,而且锚塞体与周围围岩的相对位移也增加。  相似文献   

10.
普立特大桥隧道锚现场模型试验研究——抗拔能力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隧道锚抗拔作用机制,研究隧道锚围岩变形特征和可能的破坏模式,验证普立特大桥隧道锚的设计安全度,在普立岸的隧道锚勘探洞内,进行相似比为1∶25的隧道锚抗拔能力现场模型试验。通过不同荷载级别的弹塑性试验和流变试验,获得各级荷载下锚体与围岩的荷载传递特征、变形分布规律及流变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锚体及围岩后表面最大变形分布曲线呈双峰形对称,前表面最大变形分布曲线为上凸形,后表面变形大于前表面变形;在8P(P为设计荷载)荷载作用下,最大变形仅为61μm,50P荷载下最大变形为566μm;由于围岩夹持效应,超载时锚塞体后部的应力向锚塞体前部扩散很慢,当荷载达到50P时,锚体前端应变不及后端应变的3%,混凝土锚体后部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且部分应变不能恢复,混凝土产生了较明显的塑性变形。综合考虑到试验部位的岩体质量总体上比实际隧道锚围岩好,建议隧道锚的超载稳定系数大于8。6P荷载下没有出现流变现象,建议隧道锚的长期稳定系数大于6。  相似文献   

11.
<正>实联化工(江苏)有限公司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盐碱科技产业园,是一座全球标杆性的联碱生产工厂。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3500亩,全厂采用世界最先进制造及技术,生产纯碱和氯化铵。自2009年,实联集团董事长林伯实就已策划在实联化工厂区内面积达100 000 m2的原水净化池上,兴建一座与众不同的国际级水上办公大楼。最终特别邀请到1992年荣获普立兹克建筑奖桂冠的葡萄牙籍建筑师阿尔瓦罗·西萨(álvaro Siza)担纲设计,将制程中的重要元素"水"与建筑巧妙融合,展现出国际级建筑美学。在水面上设计建筑是阿尔瓦罗·西萨大师全新的尝试。实联水上大楼以纯净的  相似文献   

12.
《建筑与文化》2009,(6):6-7
遗产类型丰富多样,遗产保存状提千差万别,遗产生存环境也错综复杂。当代我要想综合地保护好人类从古到今所创造遗留下来的数以年计甚至更长时般的遗产,真是谈何容易!所确立的遗产保护思想和标准,对于第二攻世界大战战后各目城市化过程中一些保存度较高的遗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蠕变特性,在青藏高原北麓河盆地多年冻土区开展长期蠕变试验,长期蠕变试验采用土工原位测试中的承台静载试验。承载板埋设于多年冻土上限附近,由钻孔资料可知,承载板下多年冻土属高温–高含冰量冻土。综合承载板下岩性及含冰量大小,确定可压缩层厚度并提出冻土加权平均含水量的概念。通过对承台下地温资料分析可知:在年变化深度范围内,承台下不同深度年平均温度逐年降低,说明承台下冻土地基处于放热降温状态。由多年冻土蠕变变形特性分析可知:压缩层温度变化是影响多年冻土蠕变变形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温度的升高,蠕变速率增大,反之减小;当压缩层的温度受气温变化影响不大时,可以采用高温–高含冰量冻土的蠕变方程近似预测现场蠕变变形发展。多年冻土长期蠕变变形的发展对寒区工程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会东  林松涛  谢永金 《工业建筑》2006,36(Z1):935-937
核电厂安全壳结构是核反应堆重要的外围防护结构,在压力作用下,对安全壳结构筒壁的位移的监测,通常采用壳内张线法和壳外铅垂线法。此次创新是以传统的铅垂线位移量传递法为基础,采用非接触式激光测微传感器,配以研制开发的采集控制软件,实现安全壳筒壁位移的连续实时监控。通过现场的实际验证,该采集系统达到了智能、高效、高精确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哈罗国际学校设计为例,从实际项目出发,探索空间作为"人和人的行为的容器"所具有的兼容性,即哈罗国际学校作为一个典型的英国私立学校是如何融入"四合院"这种典型的"中式"空间中的  相似文献   

16.
城市核心空间的膨胀,可快速拉近周边工业区与主城之间的距离。工业园的规划方式从遵循单一的内部生产活动为主,逐步转向外部城市设计为导向,内外并重的要求。通过城市设计方法来组织生产活动空间布局,探索快速城市化下工业区设计导控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利用作者提出的并行进化神经网络有限元方法对水布垭地下厂房进行了软岩置换方案的优化及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极大的全局搜索和快速收敛的优势.实例给出了最优的置换方案和置换步骤,通过最优方案的有限元与神经网络的计算比较表明,该方法是合理的。同时,提出了施工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笔者根据对比利时、荷兰五所具有代表性医院的实地参观考察,与当地建筑师进行交流讨论之后,就欧洲医院的发展以及在医院建筑设计中所考虑的灵活性问题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能源的开发、经济的发展,使黄土高原地区特别是川道型地区小城镇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地居民的生活内容、方式,城镇功能格局,建筑形态等都被外来的单一模式化元素同化。传统民居——窑洞在城镇更新过程中被逐渐遗弃,导致城镇历史文脉的断裂,居民地域性认知迷失,百城一面,人与环境失去最基本的和谐与共生。通过对窑洞的发展历程、生存现状及现存的各种问题的分析,探讨川道型小城镇传统民居的基于和谐理念下未来发展基本模式,提出初步的原则性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背景下我国城市既有住宅再生的需要,论述了城市既有住宅改造再生的理论,并以天津市为例对其实践进行了追溯,对其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对改造再生中的设计问题和目标途径进行了研究,以其对探求城市既有住宅再生适宜模式上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