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伊犁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是典型的传统草原聚落,该聚落在建造和使用的全过程中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从生态智慧的视角,对聚落的选址、空间布局与营建方式的特征进行调研与分析,总结该村具有“因地制宜、逐水草布局、物尽其用”的布局营建特征,阐释该村的生态智慧与保护的重要价值,并从建筑构件入手提出了微小介入的维护方式,以期为草原区域的人居环境改善与建设活动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理景艺术不仅表现为对自然之道的理解,更在于艺术的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将传统的理水艺术与当代数字景观方法相融合,通过定量解析引导山地水环境的生态与形态生成,实现山地理水科学与艺术的融合。长期以来南京紫金山风景名胜区水环境问题突出,以山南部霹雳涧水系为例,综合运用生态智慧与数字景观技术,探讨优化生境条件、彰显山地水景特征的策略,解析当代山地景观的理水方法。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生态智慧的研究发展,指出本次有关城市八景生态智慧的研究具有开拓性价值。界定了江汉平原的范围,整理出该平原32个府州县清代方志八景的272景目清单。以清代方志八景记载为依据,阐述了城市八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长期的公共智慧淘选,并富含国家治理智慧等丰富内涵。围绕城市八景格局的时空周正、法无定法、彰显风土三方面,论述了其生态服务功能均好、高度的公共性为全民接纳并推广普及,“内聚外控”格局体现了生态适应,并成为地方风土象征等生态智慧内涵。提出城市八景是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中国贡献,是我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中生态大智慧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4.
既有的城镇化研究偏重对普适性基本问题的分析和阐释,缺乏对草原牧区等典型地区城镇化模式的探索。以锡林郭勒盟为例,分析了草原牧区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差异,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结合草原牧区城镇化本底条件,提出了符合牧区城镇化空间组织模式:中心城镇带动型统筹发展模式、牧业型统筹发展模式、半农半牧型统筹发展模式、生态型统筹发展模式和边境型统筹发展模式,最后提出草原牧区城镇化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王云才  盛硕 《风景园林》2020,27(8):62-68
城市扩张侵占生态空间,带来生态空间破碎化、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问题频发等一系列问题,是导致城市人地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保护与修复城市生态空间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必然途径。山地城市生态空间占比大、地形复杂,协调人地关系面临更多挑战。在生态智慧的引领下,基于生态梯度分析构建生态空间保护与人地关系协调的逻辑与实践框架。以南水北调中线上重要的山地城市——十堰市为例,分析生态问题并诊断生态空间破碎化为根源,整体性保护主要生态要素和核心生态功能,识别其中人类活动干扰空间和潜在威胁空间,划定多梯度保护与修复格局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导则,协调城市发展中的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坑院村落作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村落类型,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较高的研究价值.基于村落生产生活和防灾减灾的双重需求,地坑院村落在千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适应和改造区域环境,积累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人居生态智慧.文章以三原县柏社村古村落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法和文献分析法,分别从宏观层面村落选址布局、中观层面村落空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2)
阿勒泰地区草原生态是我区长期依赖且将永久依赖的基本生态基础,大力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是草原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为保证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强化节水灌溉,大力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把"节水、增水、增地"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措施来抓,要加快现有灌区的节水改造,通过节水和高效用水,实现土地的有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提出生态住区的五个基本特征可持续性,家园化、自然生态关系良好,循环高效,有序和谐.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住区评价指标建立的基本原则,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南京市龙江小区作出生态评价.最后指出目前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任彬彬  谢超 《建筑与文化》2016,(11):160-161
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自然及历史人文景观,其中蕴藏的生态智慧正是传统村落价值的体现,是村落文化价值认同的根基,也是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下去的内在驱动力。以河北省井陉于家石头村为例,分析研究冀南山区传统村落的生态智慧及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福利  岳邦瑞  王军 《华中建筑》2011,29(1):166-168
该文以新疆鄯善县历史文化名村-麻扎村为例,探索了乡土材料与聚落营造的关系;分析乡土材料的特性和施工工艺.从而揭示乡土材料的低成本、低能耗、低技术等生态特性在传统聚落营造中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1.
康渊  王军 《风景园林》2019,26(8):121-125
乡村建设的本质是为生活在其中的人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存生态系统,健康的村落生态系统离不开智慧营造模式。单元是一种空间环境系统,由于系统内部要素的共同作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流,村落单元呈现的景观模式具有差异性,包含着不同的生态智慧。基于此,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村落生态单元的概念,村落生态单元由居住景观、生产景观及文化景观 3 个子单元组成。村落生态单元景观模式的营造智慧关键是单元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青藏高原秀日村为例,归纳了秀日村村落生态单元良性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包含着“农牧共生”与“方位种植”的生产景观营造智慧;“田居一体”与“循环再生”的居住景观营造智慧;“信仰至上”与“万物平等”的文化景观营造智慧。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是我国生态脆弱区的代表,其生态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两屏三带甚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格局.自上世纪40年代起,国家就对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治理活动,但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问题依然严峻.陕北米脂县高西沟村作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治理的成功典型,其领先于国家政策的景观营建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  相似文献   

13.
草原是游牧文化的载体,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是游牧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达茂旗是包头市唯一的牧业旗,拥有悠久的游牧文化历史、独特的游牧文化资源,游牧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对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本文总结了蒙古族游牧文化,归纳了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分析了游牧文化对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代计成所写的园林艺术专著《园冶》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与栖居思想,更在造园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具有东方特质的生态智慧。这种传统生态智慧经过现代人的解读,在各领域尤其是园林式度假酒店的规划与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杭州西溪悦榕庄为研究对象,从造园的思想、手法和意境三方面来解读《园冶》中生态智慧的现代意义,希望对今后同类度假酒店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城、新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加快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徐州市西部新城依托自身发展优势及克服自身发展劣势,以及顺应当前的政策和产业发展趋势—发展旅游业、健康服务业和养生养老服务业,提出"智慧云都、生态绿城"的规划理念,对用地结构、产业发展、道路系统和绿地景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规划,着力于打造一个融智慧服务中心和健康生态绿城为一体的西部新城。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是我国生态脆弱区的代表,其生态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两屏三带甚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格局。自上世纪 40 年代起,国家就对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治理活动,但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问题依然严峻。陕北米脂县高西沟村作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治理的成功典型,其领先于国家政策的景观营建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基于“T-P-C”途径,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源 - 汇”、“群落演替”、“物质循环再生”、“村镇人类生态系统”理论,对高西沟村农田景观营建、林草景观营建及用地格局优化实践中蕴含的生态智慧进行解析,验证其生态性和科学性,为陕北乃至黄土高原生态治理下的景观营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艺术与技术在现代园林设计理论中之所以出现“孰轻孰重”之辩论,价值观迥异的生态设计思想是重要的助推因素之一。文章首先通过梳理西方多元的理论思想,揭示其蕴含不同侧重的景观营建愿景。其次结合优秀案例总结生态优先、生态融合、生态感知3类景观实践中园林形式、生态功能、游憩功能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理论愿景与实践之间的耦合关联性,明晰生态设计思想对于构建西方现代园林形式与功能关系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受地貌气候类型等条件的影响,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山地聚落形成了独特的聚落空间形态。文章结合实地调研,以蓟州山地聚落为例,进行选址高程采样和综合分析比较,从聚落的生成发展过程即"主观选择—被动适应—主动利用"三个层面,结合地势、地貌、气候、资源、空间等多方面因素,对北方寒冷地区山地聚落营建中的生态智慧进行分类解析,以期寻求一种适宜的建设策略来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指导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山地聚落的营建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
生态与生存智慧相生相伴、关系密切,但却有许多的差异。离开系统的认知分析,简单引用实践案例有可能混淆生态与生存智慧的异同。生存智慧是人类的基本能力,生态智慧则是人对于生态环境变化规律的认知与运用。生态智慧研究需要辩证思维以突破单纯线性与逻辑思维的局限,通过探索人居诉求与生态环境供给之间的耦合关联,以获得人居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