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工矿遗产糅合了工业遗产与地质遗产。随着矿产资源不断枯竭和产业的升级转型,矿业遗留激增,工矿遗产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为了对工矿遗产实施有效保护,运用适应性再利用理论,从建筑学角度,提出工矿遗产保护的六项原则:动静结合、风貌维持、功能更新、技术多样、新旧识别和分步实施,以及六种保护方式:原地更新保护、"迁移"保护、"嵌入式"保护、"围合"保护、"废墟"保护、"因子"保护。  相似文献   

2.
工矿遗产糅合了工业遗产与地质遗产。随着矿产资源不断枯竭和产业的升级转型,矿业遗留激增,工矿遗产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为了对工矿遗产实施有效保护,运用适应性再利用理论,从建筑学角度,提出工矿遗产保护的六项原则:动静结合、风貌维持、功能更新、技术多样、新旧识别和分步实施,以及六种保护方式:原地更新保护、"迁移"保护、"嵌入式"保护、"围合"保护、"废墟"保护、"因子"保护。  相似文献   

3.
"原真性"一直是世界公认的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之一,"原真性"原则对于中国建筑遗产的保护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由于"原真性"原则是西方的舶来品,用于中国建筑遗产保护还需因地制宜,理解该原则的真正含义。文章对建筑遗产保护"原真性"的定义进行了解读,分析原真性原则对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意义,以及当下建筑遗产保护的问题现状,希望通过探究西方建筑遗产保护关于"原真性"原则的主流价值观得到一些启示。最后,文章阐述了以建筑遗产材料技术、场所精神的原真性来作为"原真性"原则的评价标准,并以保护借重利用的思路,发挥建筑遗产的实用价值,从而实现建筑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性。  相似文献   

4.
"真实性"在建筑遗产保护中至关重要,厘清"真实性"是建筑遗产保护的基础.文章通过对部分岭南现代建筑遗产的现状及其变更情况进行调查,从遗产保护视角探析"真实性"、表现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并对岭南现代建筑遗产的"真实性"保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奥运会、世博会等"大事件"为当前旧城遗产保护开启了通向"再生"的大"门",许多遗产得到了较好保护,同时也制造了一些遗产保护的"槛",致使其毁灭,演绎出"大事件"下旧城遗产保护的"门、槛极化论"。对此,本文基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运用文化分析的相关方法,揭示了"门、槛极化论"的根源:在"大事件"所引发的"快"而"强"的发展需求背景下,旧城遗产保护过程中内在文化特殊性的丢弃致使遗产文化发展方向的迷失。据此,提出解决之道:寻找丢失的文化,探寻旧城遗产文化发展的航向,即针对"大事件"的特殊性,采用务实的技术手段挖掘遗产内在的文化,探寻遗产的特殊性,以保护遗产为前提,探索基于城市文化战略发展的旧城遗产复兴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记者:从我国遗产名录建立历程可以看出,越早划入名录的项目,历史越悠久,总体保护状况越好。但遗产的确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得到认可的"遗产"和目前没有得到认可的"潜在遗产"之间存在动态的边界。请问该如何看待已经被确定的遗产和需要保护的"潜在遗产"之间的关系,以推动"潜在遗产"的转化?张杰:这是所有国家遗产保护走过的一个基本线路。不仅我们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进行遗产建筑或国际遗址保护时,也是年代越久远的遗产,大家关注的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7.
史靖塬  史耀华 《建筑师》2017,(4):115-118
"真实性"~([1]),是国际遗产保护遵循的重要原则,厘清其概念与内涵,有助于对建筑遗产进行科学性保护。本文在对"真实性"概念缘起基础上,对遗产相关类型的"真实性"进行整理,然后对"真实性"概念发展、内涵演进进行梳理,最后,对建筑遗产的"真实性"保护提出了相关原则,以期对未来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管理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界定工业遗产内涵,分析三峡工业遗迹的现状,探索三峡工程管理区工业遗产的价值,揭示其保护的紧迫性.建立三峡工业遗产价值甄别标准.通过研究国内外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探索三峡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方式,引入"遗产廊道"、"泛博物馆"等理念,提出了三峡工业遗产保护性利用的规划策略,进而提出水利枢纽区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签定以来,新的遗产类型不断被发掘和涌现出来,例如,文化景观、线性遗产、遗产运河、世界记忆遗产、世界农业遗产、世界湿地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城镇与城镇中心、工业遗产以及20世纪遗产等,这既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也是与公约所倡导的基于价值保护为核心的"共同"理念与精神密切相关,这一基本共识促进和推动了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大发展。关于遗产的"共同"理念"拥有"的"共同"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缔约国在充分尊重  相似文献   

10.
论青岛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润生  朱宁  高琦 《工业建筑》2013,43(1):14-16
通过介绍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分析青岛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并借鉴优秀改造实例,探讨工业遗产保护应以追溯城市记忆和提高工业遗产适应性为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作为目标;以强调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合理制定保护和再利用方式及具体策略为主要内容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1.
韩敏 《山西建筑》2012,38(3):231-232
针对目前经济适用房不"经济",真正低收入人群无法享受等情况进行了分析,从选址、前期准备、设计、施工等方面入手,指出了经济适用房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事项,并针对经济适用房本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掀起了一场基于信息化变革的热潮,“BIM技术”在其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从技术上实现碰撞检查、虚拟施工等项目可视化应用;又可以从经济上实现合约规划、短周期多算对比等关联信息库应用。然而,过分夸张的宣传、不切实际的思想、水土不服的软件使“BIM技术”越来越神秘,离真实也越来越远。可是“BIM技术”作为建筑业革命性技术的功绩依然不可磨灭,它对传统的工作方式进行优化,对低下的工作效率进行提升,对粗放的生产方式进行精细化改造,真正实现基于BIM的“设计-合约-施工”一体化工作流(即“DCC-BIM”)。BIM在一体化工作流中根据各阶段的相应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元素重构,使BIM应用主体在某一阶段的发挥巨大的实质性价值。同样,“BIM技术”与互联网、云计算、点云、无限射频、3D打印等技术的结合必定在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发展阶段下,探索如何科学推进沿海小城镇建设,本文以四都镇为例,梳理分析该地区资源条件,构建产业互动、城乡联动、区域协同发展格局,规划"特色农业之园、海洋产业之窗、休闲文化之镇、生态宜居之所",引导四都建设"田园、生态型"城镇。  相似文献   

14.
张美雁  林国海 《门窗》2014,(8):36-43
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逐步升级,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房屋)越来越受到业内的青睐。近几年来,国家住建部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与德国能源署合作,按其建造标准,在国内打造该类建设科技示范项目。如秦皇岛市“在水一方”高层居住建筑项目和哈尔滨市“溪树庭院”高层居住建筑项目。这两个示范项目的外保温技术均分别采用了EPS模块外保温粘贴系统和EPS模块外保温现浇混凝土系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这两种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做一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大跨度预应力双拱架结构体系在工业建筑上应用十分罕见,其对吊装施工技术要求很高,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采用螺杆整体提升施工技术,并加强安全、质量控制措施,具有良好技术经济效益,对其它类似工程施工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结合某"倒冠式"墓坑的工程特点、技术难点及现场情况,对墓坑复原施工技术作了论述,同时对工艺原理以及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阐述,"倒冠式"墓坑复原施工方法的实施解决了墓坑复原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徐东辉 《华中建筑》2014,(9):125-130
该文梳理了珠三角地区为解决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破坏、城乡建设无序等问题在宜居城乡建设领域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总结了广东生态保护理念从"生态敏感区"到"区域绿地"再到"珠三角绿道"的演进路径及其经济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系统阐释了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建设实践中网络化的线路布局、生态化的建设手段、系统化的交通衔接、人性化的设施配套、多样化的功能开发和规范化的运营维护等具体措施与手段,并实证分析了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对提升宜居城乡建设水平的作用及其在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建设成效,以期在绿道网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理念和方法上提供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18.
严仓一 《山西建筑》2010,36(32):295-297
从近几年特别是灾后重建以来陇南农村公路建设的实际出发,结合平时深入现场调研检查掌握的情况,分析了陇南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就"十二五"期间陇南农村公路发展思路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胡世群 《山西建筑》2010,36(12):14-15
以东莞大道及西平二路地段建设地下车站为例,从技术、经济、施工等方面进行了方案选择的论述,突出了方案选择以"功能合理、节省投资"为设计原则,以方便乘客换乘。  相似文献   

20.
张杰 《城市建筑》2013,(14):13-14
在我国经济取得很大发展的今天,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仍然是困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重视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以求达到土地规划合理利用的目的。农村住宅建设与土地规划利用的合理意义重大,笔者将就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