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园绿地在空间上合理分布可促进城市公平与健康发展,可达性是衡量其空间布局合理性与服务效能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和多种开源网络数据,采用网络分析法对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③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距让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③各行政辖...  相似文献   

2.
从公园绿地可达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论述,对其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针对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公园绿地的影响因素,将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以便优化公园绿地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合理与公平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ArcGIS网络分析法,选取机动车、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和步行四种交通方式来定量评价乌鲁木齐公园绿地可达性,并对不同交通方式下的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及服务人口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近距离或短时间出行中,机动车相对于其他三种交通方式可达性具有一定优势,其次为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步行可达性最差。但在远距离或长时间出行中,非机动车的可达性优势逐渐凸显出来。近七成的居民采用非机动车30min,机动车和公共交通20min的方式到达最近的绿地。乌鲁木齐公园绿地整体可达性较好,部分区域的绿地布局不够合理,四种交通方式下可达性分布都呈现出以绿地入口为核心的类辐射状结构。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①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②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③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④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①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②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③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④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交通可达性理论为指导,对无锡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部分数据进行分析,并从步行、私人汽车出行、公交出行三种交通方式对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评价,总结公园布局特征,旨在从公园可达性角度指导公园区域设计。  相似文献   

7.
公园绿地建设情况体现了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反映出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指出仅用城市公园绿地的人均指标来评价城市绿地环境实效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某些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平衡现象,且由交通设施不完善亦导致了公园绿地出现了"服务盲区"。文章选择并提取多源网络数据,运用ArcGIS分析工具从宏观、中观两个层面对昆明主城范围内的主要公园绿地进行总体布局及可达性分析,以栅格叠加工具对城市公园绿地"服务盲区"进行识别,提出优化公园绿地布局和可达性,消除公园绿地"服务盲区"的适宜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赵珍 《居业》2021,(6):43-44,50
从公园城市理念解析出发,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下公园体系的建设规划策略,进而结合《襄阳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实践项目.从公园建设规划出发,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核心,提出公园体系规划、公园空间布局、公园层次与类别、公园主题特色等四方面的举措,以此探索公园城市理论在公园体系规划实践的表达,以达到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牛爽  汤晓敏 《中国园林》2021,37(10):100
城市的高密度化发展导致公园绿地资源紧张、人口 分布不均等问题,公园绿地配置的不公平性日益突出。在供需 视角的基础上,将连接因素引入公园绿地配置公平性测度中, 从地域均等与空间公平2个维度构建公园绿地配置公平性测度 框架。同时,将POI大数据与传统年鉴统计数据相结合进行人 口测算,提升了测度量化的精准性。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定 量测度步行、跑步和骑行3种慢行交通方式下公园绿地配置的 公平性。研究发现:黄浦区公园绿地配置公平性存在空间异化 特征,高密度城区公园绿地配置公平性由供给因子、需求因子 与连接因子共同决定。为实现高密度城市公园绿地的公平、高 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周晓男  谭畅  刘辛  金彤 《园林》2021,(8):39-44
公园城市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中国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分析总结公园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国内外实践,提出公园体系的三大建设路径:(1)区域统筹,建立生态安全网络体系;(2)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全域公园体系;(3)从规划到实施的顶层管控机制.以青岛中德生态园公园体系建设为例,关注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1.
徐振  王健慧  陈妍  左燕 《中国园林》2023,39(11):42-48
城市中心区的综合公园是提升周边社区生活品质的关键场所,也是城市生态和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节点。步行可达性对综合公园的日常使用至关重要,也是理解其潜在供需及周边中小绿地级配合理性的途径之一。直观、尽量精确且顾及尺度层级的步行范围评估有助于理解公园-社区可达性,并为确定具体干预位置和策略提供参考。以石家庄市长安公园为例,首先使用泰森多边形工具划分综合公园就近服务范围,然后抓取范围内所有住宅建筑至综合公园入口的百度地图规划路径,并根据不同距离阈值划分步行范围,发现综合公园周边的社区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距离长安公园1 500m步行范围内,居民人口达14.28万人,占长安公园就近服务范围居民总人口的65.7%;周边中小绿地可以补偿服务4.58万人,但仍有2.88万居民位于合理的步行距离外。建议结合微更新理念,增设或调整公园和小区入口等以扩大现有综合公园的有效服务范围,在服务盲区内增建中小绿地以增加受惠居民的数量。  相似文献   

12.
王茂吉 《城市住宅》2021,28(4):100-103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载体,对居民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作为公共资源具有资源公平公正分配的属性.以成都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数据抓取居住小区房价以反映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并通过网络分析法测量居住小区公园可达性,分析成都市中心层次区域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城市公园可达性差异、城市公园空间分布及社会公平性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公园广场是展现城市建设水平和体现居民幸福的重要指标,其可达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使用Python爬取高德地图中住宅小区和风景名胜类型中的公园广场的POI数据,分析住宅区与公园广场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交通路网数据,以生活圈内公园广场可达性为研究对象,使用网络分析法分别对步行与骑行两种交通方式可达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5分钟生活圈内公园广场的步行可达性覆盖率为77%,骑行可达性覆盖率为95%。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福州市三环内的综合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Arc Gis10. 5的网络分析法,并且结合大数据爬取的住宅区地理位置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住宅区分布情况,解析福州市三环内综合公园可达性空间分布均衡性,梳理综合公园可达性与综合公园覆盖小区数量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综合公园可达性为未来城市综合公园规划和住宅区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提升城市居民福祉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公园避雨设施作为城市公园内部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对突发降雨和台风等气象,对游客起着避雨停留、保障安全的关键作用。以福州沙滩公园为例,基于GIS的费用加权距离法,结合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这3个群体在公园不同路面上的行进时间成本,分析了公园避雨设施对应3个群体的可达性与服务情况。结果表明:1)基于费用加权距离法,对公园不同路面赋予时间成本,从而分析避雨设施的可达性,此方法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避雨设施的服务情况;2)福州沙滩公园的避雨设施可达性较好,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在0~30s内能到达避雨设施的区域分别占公园可行走面积的86.86%、84.27%和75.61%,占据了大部分服务区域;3)福州沙滩公园的避雨设施服务能力较好,可以同时承载1 584人进行避雨,接近公园最大游人容量的90%。城市公园避雨设施可达性研究是衡量公园绿地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期为公园建设者合理规划布局公园内部设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亚楠  孙新旺 《园林》2021,(5):57-65
公共设施的服务功能决定了城市滨水公园的休闲价值,系统研究城市滨水公园公共设施评价体系对于城市滨水公园公共设施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南京市月牙湖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借助模糊综合评价以及IPA分析2种方法,探究滨水公园公共设施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得出,月牙湖公园的公共设施建设的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交通服务设施、卫...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色空间是居民进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城市宜居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了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对公园绿地与居民的供需情况进行梳理并不断调整是必要的。研究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5 min生活圈的概念,重点研究居民步行可达性情况。利用多源大数据与Goole影像等提取该地区小区居民数据、公园绿地及道路网络等相关数据,以小区居民与公园门数据作为供需点,借助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G2SFCA)求取深圳市区域小区居民步行15 min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从公园绿地的供需情况、局部空间自相关及盲点分析方面对步行10 min和15 min的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并借助克里格插值分析整个区域的公园绿地可达性。结果表明:步行15 min下的公园可达性良好,86.23%的小区居民可以到达城市公园,只有小部分出现不可达;公园可达性分级中,一般可达性占绝大比例,可达性好的地区占比最少,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深圳市区可达性盲点区域是分散的,占比不高且可以通过对周边绿地进行深度挖掘,不断提高公园面积进行改善,同时对道路网络的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18.
方舟  刘骏 《园林》2021,(3):55-62
以重庆沙坪坝老城区社区公园的规划建设为例,选取31个社区公园和临近的居住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路径测算及可视化分析,将步行可达性程度归为高中低3类,并利用地图分类叠加法,从可达性空间分布、路网条件、用地分布3个维度,总结老城区社区公园分布特征,梳理主要现存问题,提出老城区社区公园的布局优化策略,在有限用地范围内寻找可用地块以构建社区公园,如,合理改建条件优越的防护绿地;系统性规划周边零散绿地形成"口袋社区公园";构建山地景观步道串联居住区与公园等。以期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能为老城区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与公园绿地公平有效配置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刘志强  非凡  洪亘伟  余慧 《园林》2024,(2):55-61
“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有助于优化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状况,推进高品质社区生活圈建设。针对传统空间可达性测度方法对供需关系识别不够精准的问题,引入最优供需分配法(OSD),以苏州市姑苏区为实证区域,探究社区公园与居民的最优服务配置,根据配置结果确定各居住区居民获取服务所需时间、社区公园服务覆盖率。(1)OSD通过对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最优分配,能客观呈现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的实际情况,对于服务盲区的识别更为精准,所得可达性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2)最优供需分配结果显示,姑苏区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水平整体较低,可达性空间分布较为均衡,高值集中在中南部,低值则在中部片状聚集。(3)空间可达性低值区域,可针对性通过增设社区公园、微绿地、垂直绿化等方式增加服务供给,并完善路网结构,优化可达性水平。研究结果可为社区公园布局规划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仲启铖  张浪  张桂莲 《园林》2021,(10):2-10
基于城市搬迁地开展园林绿化项目建设是解决城市高密区可用绿化空间不足的重要途径.构建基于城市搬迁地的园林绿化项目效益评估指标体系,以上海世博公园为例,在公园建成后第8年(2018年),从环境、社会、经济和景观4个方面对该场地尺度绿化项目产生的多重效益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世博公园在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土壤污染、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