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薇 《中国园林》2005,21(7):45-48
介绍了中国古代造园家计成的生平和造园成就.阐述了其所撰的造园专著<园冶>的面世、漫长沉寂和重见的曲折传奇及其版本、写作要旨与风格等,特别是以新的视角论证了计成与阮大铖的关系以及<园冶>长期埋没的主要原因,对解读<园冶>有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借长洲镂奇园--影园复建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肇钊  吴迪  陈艳 《中国园林》2005,21(9):38-44
影园复建是园林界的大事,是众望所归之举.以山影、水影、柳影成园的影园是计成的手笔,其巧于因借,以简寓繁,以少胜多,情景相融,意趣耐寻之处尤值得今人借鉴.<园冶>堪称世界最古老的造园著述杰作之一,是计成毕生造园理论和实践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29)
《南朝学术文化与〈文选〉》一书以大文化视域审视《文选》,建构出《文选》与南朝学术文化的系统关联。全书视域开阔,脉络清晰,兼具历史的厚重感与思辨的张力,在《文选》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4.
尹倩 《城建档案》2010,(11):28-30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北京卷》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立项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组织方式、编写方针、编写内容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编写过程中有5点体会颇深:1、领导重视、组织方式得当是顺利完成编写工作的保障;2、多方借鉴其他城市的编写经验;5、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编写;4、充分发挥专家顾问组的作用;5、强化研究工作,重视资料积累。  相似文献   

5.
2001年12月11日,由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和北京市地震局联合召开了《北京市实施<中华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5)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群博士的最新力作《左丘明与〈左传〉》一书严格遵循了学术质量、文化品位和普及大众相结合的撰写原则,力图运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左丘明的生平和《左传》一书的思想倾向、创作特色和文化价值,阐述《左传》这部上古文化典籍对中国经学、史学、文学、军事学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以使读者对左丘明其人其书有一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5):105-110
秦汉时期的典籍散佚严重,如何利用匮乏的文献史料进行客观全面的理论分析与论证,是目前学术研究面临的一大问题。以《焦氏易林》一书为例,其涉及的内容广泛,包罗全面,囊括了汉代经学、史学、文学、社会、宗教等多个方面,由于可供参考利用的史料比较匮乏,直接影响了对其进行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李昊《〈焦氏易林〉研究》一书另辟蹊径,在钩沉、疏通训释有限的史料基础上加以陈述、论证,综合了经学、宗教、语言学、文献学等各学科知识,对《焦氏易林》一书做了全新全面的文化学阐释,显示了其开阔的视野、翔实的材料、审慎的考辨;同时,其论证也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不仅是一部难得的《焦氏易林》研究力作,同时,更重要的在于作者开辟了一种古文献研究的新视角,为史料匮乏的中古文献研究提供了可行的现代性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薇 《中国园林》2005,21(8):65-68
系统阐释了在晚明历史背景下,江南自然风光、经济条件、政治环境、思想文化态势、生活风气以及造园时尚等地域文化生态特征,这些是综合构成、孕育《园冶》问世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9.
古代园居文化思想综评──兼论园居规划设计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及文化思想方面出发,对通常称为私家古典园林的规划设计发展演变及特性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园居一词,即园林式居住建筑。园居规划设计的本质是居住建筑的室外环境整体布置。本文列举了唐代、宋代5个著名文人园居实例,对照文献给出了想像平面图。认为唐宋是古代园居文化思想的奠基时代,其中尤其王维、白居易作出了杰出贡献。明清时代园居在技术上得到长足发展,使其相得益彰,成为古代城市规划、建筑.园林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0.
张薇 《中国园林》2005,21(8):65-68
系统阐释了在晚明历史背景下,江南自然风光、经济条件、政治环境、思想文化态势、生活风气以及造园时尚等地域文化生态特征,这些是综合构成、孕育《园冶》问世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11.
吴肇钊  陈艳  吴迪 《风景园林》2011,(6):98-100
《园冶》为世界最早记述造园的不朽著作,具有学术理论、实际运用、国际交流的重大价值,但不少内容令人似懂非懂,对造园实践的指导作用难以发挥。用江南园林实景的手绘图画来图释造园是读懂《园冶》的最佳方法之一;而谈艺术创作的"园说""借景"二篇则用传统山水画释义,总计例图超千幅;结尾增加的"海外交流篇",附219幅传统园林设计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 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13.
对《园冶》叙述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冶》的叙述方式曾招来一些学者的批评,文章从造园的性质着眼,在探讨这种叙述方式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其对于丰满地把握"园林",有效地传达造园的"智巧"是必要的和恰当的。  相似文献   

14.
蔡军 《建筑师》2018,(2):51-56
《园冶》是我国乃至世界一部关于造园技术与艺术的奠基式专著。建筑是造园四大要素之一,该文献也不乏关于建筑的精彩论述,但目前学界对于其中建筑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作为《园冶》建筑研究的关键一环,通过分析《园冶》中关于建筑类型的记载内容,结合吴文化地域内古典园林建筑的调研,并与我国其他古典建筑文献进行比较,挖掘明代吴文化地域内园林建筑所着重表达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古典建筑发展脉络,特别是厘清吴文化地域传统建筑的源流及变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园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造园名著.1981年陈植先生的<同冶注释>使<园冶>能够广泛流传,但由于其专业性,多少令人半懂不懂.笔者认为图释是读懂<园冶>的最佳方式,现选择7页已完成的<园冶图释>精粹掇山篇公示,敬请学界评议指教.  相似文献   

16.
周曦  葛书红 《中国园林》2005,21(11):69-71
最近,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本来是值得广大专业人员高兴之事,但我们在高兴之余,也不得不注意到其中的一些高调之音.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被一些空泛的概念所掩盖,影响实质性问题的解决.已经到了把问题找出来,再去解决问题,而不仅是空谈"主义"和"概念"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7.
蔡军 《建筑师》2019,(1):61-65
《园冶》屋宇中记载了15种建筑类型、4类建筑构架、8幅构架图式、3个屋架细部及3幅地图式。本文通过对《园冶》中记载的建筑平面形制、构架样式及构件细部进行解读,结合实地调研及匠师访谈,并与《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营造法原》《鲁班营造正式》等建筑史料进行比较,阐释《园冶》中屋宇的构架样式及其特点,试图通过这一研究,弥补目前学界对《园冶》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究江南地区传统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的源流与变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理解园林文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金柏苓 《中国园林》2003,19(4):51-53
园林自初创之日起就是人类意识中理想王国的形象模式,也是各文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的艺术模式。一个园林造出来了,文化层次是高是低,基本上就决定了,并不以人们对它的解释为转移。园林文化应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创造,即:创造景观和创造生活。缺乏生活园林艺术会趋于空洞化,并指出探索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应该借鉴传统的智慧和精神。  相似文献   

19.
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东段)国际竞赛获奖方案介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俞孔坚  石颖  吴利英 《中国园林》2003,19(11):14-16
提出景观设计的根本在于解决问题,强调景观设计过程的一个基本模式: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则——根据原则设计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分析,认为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需要解决保护古城、处理护城河、安排内外交通和内部联系、解决公园的安全隐患等4个问题。并提出4条解决原则:遗产廊道原则、生态廊道原则、休闲廊道原则和城市界面原则。基于这些原则,采取了14条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刘亚伟  吴国源 《风景园林》2022,29(7):132-138
学界对《园冶》“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罅堪窥管中之豹,路类张孩戏之猫”“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3句的诠释,存在争议或误读。基于《园冶》的营造文本性质,通过综合考证分析,认为第一句的“立根”和“封顶”分别指建筑、假山等人工物的基础与顶部的施工流程;第二句的“张”是具特定意义的“看”,以传递假山道路带来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受;第三句的“林阴”不可译为“林荫”,“阴”应理解为“昏暗”以契合文本逻辑中的视、听体验转折。三句分别呈现特定的工程经验、吴语方言语用特征和敏感的环境体验。研究表明,要深入把握《园冶》的设计思想价值,需将严谨有效的文本语义分析工作与古典建筑思维及工程经验意识自觉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