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本文在回顾近百年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基础上,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划分为经验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四个范式,并着重对目前西方主流的沟通式规划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和批判性总结。本文认为,一方面,沟通式规划存在着假设前提的脆弱性、实施过程的矛盾性和实践结果的松散性三大重要缺陷,其自身的这种局限性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沟通式规划理论作为西方规划百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也有很多值得中国城市规划借鉴的地方。作者即以中国规划界研究的热门领域(也是沟通式规划经常被应用的领域)——战略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借鉴西方沟通式规划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下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逻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规划的三个形式(开发控制、规划方案和规划过程)对应于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初始期、快速发展期和稳定饱和期),开发控制是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的重要形式和手段,而城市规划方案理论的发展深化必定由市场实践所推动.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构成对不具备完善的现代开发控制机制的中国城市规划的最大挑战,规划部门对"规划师规划城市,开发商建设城市"的规划和开发两元分离现象毫无警觉,一些规划方案编制方法仍然如旧,犹如在计划经济时代.认识市场经济下的规划实施过程,及其背后的城市建设制度,如何提高建设美好城市的能力是发展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3.
李伟伟  杨永春 《规划师》2013,29(2):88-92,98
基于文化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相互借鉴与补充的关系,可从规划理念、目标体系、决策程序、规划内容、规划方法与法律地位等方面促进二者互融,把文化规划引入城市规划。文化规划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综合性、层级性、适时性、倡导性、代言性和联络性的专项规划,服从于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是具有政策性和法规性的规划成果,可划分为区域(宏观)文化规划、城市(中观)文化规划、社区(微观)文化规划三个层级。其中,区域(宏观)文化规划强调理论性、政策性、引导性,突出政府在文化规划中的作用,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规划编制模式,内容具有综合性和战略性特点;城市(中观)文化规划的编制强调城市文化管理和发展能力建设;社区(微观)文化规划的编制强调文化活动和文化发展自主性,一般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模式,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可被视为一种聚焦于社区文化资源、文化需求和发展机会的公众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作为鸦片战争中最早开埠的城市,上海逐步脱离了中国传统的城市发展、形态和布局模式.开始受到西方城市规划的影响.本文将上海自开埠至建国这一历史时期的城市发展分为租界发展时期(1843年至1927年)、国民政府<大上海计划>时期(1927年至T937年),日本占领上海时期(1937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大上海都市计划>时期(1945年至1949年)四个阶段.详述了各时期几次规划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对上海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影响.本文认为近代上海是中国接受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先锋据点,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5.
徐淼 《门窗》2012,(8):347+349
近年来,随着修建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减弱。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修建性详细规划作为法定规划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己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分析修规难立足于市场的深层原因,探讨修规的完善和革新对当前提高城市规划编制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修规)作为规划的最微观层面,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市场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和城市规划理论的变革,城市规划中的公开公示也逐步发展起来.1965年,保罗·大卫多夫(Paul Davidoff)在《规划中的倡导性和多样化》(Advosacy and Planning)一文中提出与社会政治多元化和民主化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倡导性规划”概念,他强调规划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因此,要保证规划的民主性和公平性,鼓励和促进市民(特别是穷人)在规划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规划工作者不能再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为标准,而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平衡和协调各种利益冲突以达成社会共同遵守的契约.保罗·大卫多夫的这种倡导性规划学说成为规划公众参与的宣言.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明确指出:“城市环境是人民创造的,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民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系统地、不断地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一斗争开始脱离单向的政治权力的社会冲突,转而注重城市生活和环境的多元化问题.在英、美的城市更新和社区发展中,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民主的实践和规划的重要手段得到普及和发展.本文主要对美国的城市规划中有关公示的内容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少言 《规划师》1999,15(4):19-22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功不可没,中国城市基本遵循规划建设,但城市发展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矛盾,其根源一定程度在于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先天不足。针对中国城市规划实践的非理性行为,文章从中外城市规划思想、城市生长规律和生存系统及可持续性城市建立角度剖析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的思想渊源,认为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程序方法、布局模式、规划实施组织体系和规划管理系统组成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转向——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转变的哲学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放在启蒙以来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论述了现代城市规划在思想方法上从物质空间决定论、系统规划、理性规划、"形而下"实践观、直至对价值判断的注重和将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理解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背后深刻的哲学思想变革。认为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政治制度背景催生了不同规划思想和规划理论,在现代性转向过程中城市规划思想流变大大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从西方城市规划学科和行业面临的严重困境出发,讨论了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在蓬勃发展的城市建设背景象下潜伏的危机.指出目前中国的城市规划学科的核心理论的空心化,理论创新的惰性化以及理论研究阵地的孤立化问题,提出中国的城市规划学科与国际城市规划学界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但同样面临着从一个相关学科引入"规划中的理论(Theory in Planning)"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进入一个以人居空间研究为中心核心研究对象,建构新一代的"规划本位理论(Theory of Planning)"为主线的理论体系创新的新的历史性时期.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城市规划理论界未来进行理论突破的重点方向,进而指出中国规划理论学界必须结合1)资源和能源供应极限的环境特征;2)高强度城镇化的区域特征;3)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性的动力特征;4)社会结构历史性转型的人群特征;以及5)信息网络新科技引起的空间聚散特征,回归城乡空间规划对应时代特征的空间复合意义的扎实研究,在提供对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实践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的同时,也完成对国际城市规划理论体系新一轮构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回顾了当前我国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两张皮"的理论根源;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建构的视角论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融合的可能性、必要性,并指出城市规划的生态化是这一融合的基本途径,也是城市规划未来发展的方向;最后,指出了城市规划生态化对传统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范式沉浮——百年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范式的角度对近百年来西方城市规划的思想演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1)当代西方的规划思想深深根植于“现代性”的启蒙传统中,理性始终是西方规划理论演变背后的“内核”和“原动力”;(2)近百年来西方规划理论范式围绕“理性”大体经历了四次重大的转变,笔者分别将其命名为“经验理性范式”、“工具理性范式”、“价值理性范式”和“沟通理性范式”;(3)规划理论范式的演变是革命性与连续性、稳定性与“创造性破坏”的辩证统一.规划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也具有多种创新的可能性;具有跨越性质变,也有渐进性的“连结谱”和跨期的思想“再现”.最后笔者试图基于上述结论对西方未来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方向加以展望,并对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提出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规划正在经历由传统强调技术的物质性规划向综合的公共政策转型,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性受到普遍关注,它是规划专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城市规划理论课程内容如何界定,应采用何种框架和方式开展教学值得深入探讨。以北美各规划院校城市规划理论课程大纲为数据基础,对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主要参考书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北美各规划院校城市规划理论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大量吸收政治学、社会学等其它社会科学的经典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出北美规划理论内容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规划理论课程框架随着城市规划理论范式改变而不断调整,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规范化趋势。最后,结合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发展的特点,提出城市规划理论教学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城市和谐发展的角度分析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和谐所强调的三大哲学理念:公平性、生态性和多样性是空间和谐性的重点,进而带来"和谐城市"理念的三个向度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精神的和谐。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对于城市规划转型的新要求,"和谐城市"理念的产生要求城市规划的理论创新。为此,本文对规划理论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从"和谐"思想的角度探讨了城市规划新的理论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Lindblom与渐进决策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 20世纪的诸多规划理论中,Lindblom的渐进决策理论和Davidoff的倡导性规划理论一样,占据了重要而显赫的地位。作为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Lindblom从政治决策的角度启发了城市规划师的渐进主义思维,开拓了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对比 Davidoff的倡导性城市规划理论,系统地介绍 Lindblom的渐进决策理论和他的多元主义思想的内容及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规划生态化是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的基本方向。本文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视角,指出了现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城市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现代城市规划生态化对传统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于立 《城市规划》2003,27(6):90-92
1 “偶然性规划”理论与城市规划体系的改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是面对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2 1世纪80年代和 90年代 ,在充满着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进行规划 ,出现了一系列的规划思想 ,例如 ,“沟通规划理论” (communicativeplanning) (Albrechts,Denayer,2 0 0 1 ) ,也有人称之为“协作规划理论” (collaborativeplanning)(Healey ,1 998) ,“协调规划理论” (co -ordinativeplanning)(Alexander ,1 998) ,后现代主义规划理论 (planninginthepost modernism ) (Allmendinger,2 0 0 1 )和“偶然性规划” (Con…  相似文献   

17.
刘存发 《华中建筑》2014,(12):94-96
该文在对目前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有关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框架体系,针对当前很多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实际上并未融入低碳、生态的理念和要素,与传统城市规划并无两样,从发展、规划等方面,以及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缺乏整体性等问题,该文首先阐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内涵和原则,并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不同规划编制层面对低碳生态规划的要点和发展进行了阐述,最后对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应考虑的重点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8.
面向服务的数字城市规划平台集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城市规划是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是数字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城市规划不是把城市规划要素、规划理论、方法及过程进行简单的数字化的过程,而是把各种信息技术与规划过程有机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除了依赖于城市规划本身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外,还需要在各种信息化支持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数字城市规划可以改变单一静态规划模式的现状,实现物质、社会与经济的优化发展,并提高城市人口和管理部门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领域较少对规划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进行系统评价,更缺乏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系统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因而对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缺乏深入认识,影响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指导作用.为填补这一理论和实证空白.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建立总规层面城市规划的实施评价框架,应用GIS技术,以广州市总规(2001-2010年)为例,介绍总规实施的建设评价方法并分析影响规划实施的因素.最后,反思目前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在编制、管理和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规划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分类领域索引:01城市与区域发展02城市开发与土地经济03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04城市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05城市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06城市社会、住房与社区发展07城市规划管理与政策08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09城市景观与旅游规划10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01城市与区域发展(栾峰)规划研究(Planning Researches)中国城市体系重构研究在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转型与重构-中国城市发展多维透视》一书中,沈建法主要依托尺度理论,对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城市空间组织进行了剖析。作者在回顾尺度理论的基础上认为,目前流行的观点是中央政府的角色在减少,但地方政府则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