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地铁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地铁站点周边房地产的商业价值。但站点周边房地产的开发不同于普通房地产开发,涉及到站点的接驳、服务、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从地铁站点提高房地产开发强度、改变土地的利用性质以及提升房地产的价值三个方面分析地铁站点对周边房地产的影响,进而研究国内外城市地铁站点周边房地产开发模式,提出重庆市可采用的两种地铁站点周边房地产开发模式,即物业联合开发模式与土地圈层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小什字站点周边房地产开发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深入挖掘地铁站点的潜在价值,为地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6,(7)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深度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加剧,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已经成为扩展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轨道交通建设的全面开展,为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香港作为亚洲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的典型区域,其依托发达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在地铁站点周边开发了大量地下空间,这些地下空间的组织与利用方式值得我国其他地区学习借鉴。文章以香港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建设规模、功能构成及空间布局特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单功能星状、单功能树状、多功能树状和多功能网状四类空间组织模式,并结合外部环境特征探析各类模式的适用范围,以期为我国大中城市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围绕地铁站点周边进行土地开发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大中城市建设的趋势,地铁站点周边的开发是TOD开发模式的主要内容,站点周边的城市设计是这一模式成功实践的前提。基于对TOD模式概念了解、发展现状分析,本文提出地铁站点周边的城市设计原则,并结合实践项目,分析如何实现这些原则。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设计中观层面出发,在TOD模式的背景下,以空间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南昌市轨道交通1号线站点周边公共空间为例进行量化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南昌市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对行人使用行为影响,为正在规划建设的南昌市轨道交通站点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铁的快速发展正引导中国大陆城市空间的又一次转型。在地铁枢纽对周边城市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地铁枢纽地区呈现出"转型期"特殊而复杂的空间环境特征。文章通过对上海、南京等大陆城市发展状况的宏观分析,从城市空间尺度、地下空间和公共功能等不同侧面,揭示站域空间发展的总体态势,为进一步探讨站域城市更新理论和方法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重点研究了苏州轨道4号线吴江段站点对周边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梳理不同类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同时对新城区站点周边城市立体空间的综合开发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站点已成为城市的重要节点。《厦门经济特区轨道交通条例》于2019年2月1日起施行,规定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应当统筹考虑周边建(构)筑物连通需求,预留必要空间,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与现有商业资源结合发展的优势,实现城市参与者的多方共赢。以厦门地铁2号线蔡塘站东侧地块为例,对地铁站点与现有商业中心的联通模式进行研究,对项目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8.
香港地铁凭借"轨道+物业"的发展模式,成为全球为数不多能够实现持续盈利的地铁线路,并通过溢价回收的方式盈利,从而支持地铁网络不断扩大发展。通过对香港42个采用"轨道+物业"开发模式的地铁站进行研究,对地铁站与其开发物业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物业功能组成进行探索,总结归纳出六种不同的结合类型,从中选取典型车站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站域开发模式与设计特点,探讨站点与物业不同的规划设计方式对于引导城市人流以及塑造周边城市形态所产生的影响,发现香港"轨道+物业"开发模式的车站设计有助于推动城市步行环境建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深圳地铁2号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沿线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客流的实证分析,探讨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问题。研究发现,地铁2号线的客流与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1)功能影响。出行的流动主要发生在居住型站点与混合型站点或就业型站点之间;(2)密度影响。站点客流量与站点地区开发密度有正相关性,但高密度开发并不必然生成较高的站点客流量;(3)距离影响。客源大都分布在500m步行可达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中国城市实现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不宜简单应用TOD模式的高密度开发、土地混合使用、宜人的步行环境等原则,而应该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站点周边地区潜在的轨道交通使用者密度而非单纯的开发密度;(2)在促进站点周边土地混合使用的基础上,平衡线路乃至线网上不同类型站点的数量与布局;(3)优化轨道交通的自行车和公交接驳服务来扩展轨道站点的服务圈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基于大众点评网获取的 餐饮业空间分布和评论数数据,应用空间句 法模型对重庆地铁各站周边代表商业活力 的餐饮业分布状况进行了空间分析。在已有 对地铁客流量数据和地面交通流量数据分 析的成果之上,交叉验证了空间句法模型对 交通流量和使用功能两个方面分析的适用 性。研究的结论显示重庆局域空间连接具有 明显的吸引作用,自身可以反映出城市中心 的等级和作为“超链接”系统的大尺度范围 交通网络的连接机制。此外,基于大众点评 网上的各站周边餐饮业分布和评论数信息, 对比了重庆各地铁站点周边餐馆数量与评论 总数和真实各站客流量及空间句法局域计算 参数的差异,研究结论显示作为虚拟空间中 的“超链接”,网络信息技术与真实空间中的 地铁系统类似,对城市空间的既有等级起到 了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铁车站分类理论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的功能、规模、布局等都会受到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影响,因此,处于不同城市区位的地铁车站周边地下空间将具有不同的开发模式。为了指导车站周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很有必要先对城市地铁车站进行分类,再针对各类车站的特点研究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本次研究将在分析已有地铁车站分类理论的基础上,抓住影响车站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两大重要影响因素——地铁车站的交通重要性以及车站所处的城市区位,来划分地铁车站类型。  相似文献   

12.
在TOD模式的基础上对地铁站点与其周边用地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成都市省体育馆站及其周边用地的研究,从TOD模式下站点与用地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为后续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百度地图热力图所提供的动态数据为基础,建立空间使用强度指标来对上海市地铁10号线沿线各站周边的城市空间使用情况进行连续一周的跟踪分析,并通过对工作日和周末时段内各站点周边不同半径范围内数据的比较研究,指出了站点周边的空间使用强度在工作日时段和周末时段的差异特征、城区内站点对周边土地空间的影响范围,以及站点所在区位与其周边空间使用强度之间的关系。为大都市地铁站周边的用地规划和设施布局提供了一个基于网络动态数据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研究围绕轨道交通对站点地区土地与空间使用分布的影响问题,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从整体上探讨了城市道路网络可达性、轨道站点位置、土地使用分布的关系。基于城市设计的视角,进一步选取核心城区10个典型轨道站点地区作为样本,对站点周围的空间使用功能分布与开发强度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轨道站点地区空间使用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16,(10)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轨道交通建设的站城联动发展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宁波市鄞州新城区轨道站点周边地段为例,探讨了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段开发规划的"站城联动"理念和策略,即借鉴"站城一体化"的全过程控制思路,在轨道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站城联动"理念,通过合理测算站点人流量,结合城市功能和多方利益诉求,在线站位选址上落实站点交通衔接方式与土地发展潜力、服务人口规模的承载力匹配,在站点功能定位上落实站点功能和土地功能的功能联动;借鉴TOD模式、"地铁+物业"等模式,分类引导重点站点与一般站点的周边规划,落实政府、市场和公众多方利益的联动,实现轨道站点建设与城市空间开发联动发展的目标,以期为我国统筹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地铁交通是大中型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其站点往往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聚之地,形成城市中具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关键场所。同时,地铁站点的规划营建又与地铁线路的走向、周边业态的布局及地面覆盖区域的城市功能息息相关,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提高站点与配套空间的一体化程度,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地铁站点的辐射能力和服务水平。本文以武汉地铁洪山广场站为例,分析其在换乘、商业及公共文化等方面所进行的一体化设计尝试,为其他地区地铁站点的一体化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借鉴国内外地铁综合体规划建设理论及实践经验,以沈阳地铁建设为契机,针对滂江街地铁综合体项目开发建设存在的问题,基于站城一体化的规划理念,对地铁站点周边双重空间尺度展开研究,提出明确站点类型、确定站点周边地区功能定位、优化站点地区开发模式、构建一体化空间体系、完善一体化交通换乘系统、打造融合型城市景观、创建协同规划与运营保障机制的地铁综合体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国内地铁站点与商业建筑连接空间现状的分析了解基本的节点空间。从上海地铁地铁站与商业建筑的众多站点选择节点较多的人民广场站对其进行空间研究,从空间连接模式上看,人民广场站点与周边商业的连接模式有三种:复叠、透叠和差叠。根据对其多个节点的分析得出大部分空间连接方式为差叠的方式,在采用差叠连接的时候有分为4中连接形式,分别为简单模式的通道连接、疏散大厅连接,复合的商业街连接与下沉广场连接。再通过对连接空间的界面、标识等的设计可以改善连接空间的体验。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武汉市地铁站点为例,提出了基于POI大数据的地铁站点土地价值绩效性评估方法。首先利用网络大数据采集技术,采集各大城市POI及相关数据。数据包括交通可达性数据、公共服务设施数据、住房价值数据、人口分布数据等,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结合ArcGIS的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对地铁站点的周边设施进行相关分析,对各类指标进行量化统计和归一化处理,从而对现状的地铁站点土地价值进行评估,对在建的地铁站点设施分布提供相关建议,为后续的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提供数据支撑,提高城市开发建设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索超  张浩 《城市规划》2015,39(7):43-49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加快,各地争先在铁路站点周边布局商务功能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然而其实际发展水平却参差不齐。由于数据的限制,目前对多个站点的系统性比较研究较少,难以深入了解造成这种发展差异的具体因素。本文采用百度地图POI数据,对沪宁沿线28个高铁站点周边商务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度描述和空间分析,指出站点周边商务空间受站点自身客流规模结构及站点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影响,并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并非完全遵循土地价值理论的圈层模式。基于此将站点划分为紧邻核心、轴状串联、组团之间、飞地外延四大类,剖析站点周边商务发展影响要素的作用机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