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混凝土》2014,(1)
引气剂与消泡剂对清水混凝土的性能与表观形貌有重要的影响。论述了不同引气和消泡比例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对清水混凝土流动性、含气量、强度与硬化后表观形貌的影响。为使清水混凝土表现出更好的性能和美观的表面形貌,两者存在一个最佳比例。结果表明:当引气剂掺量为2%、消泡剂掺量为1%时,清水混凝土的表观形貌最佳。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表面及内部气泡多是聚羧酸减水剂应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论文从消泡剂、引气剂及气泡调控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各因素对聚羧酸混凝土表观气泡的影响规律及改性方法。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气泡调控外加剂及引气方式均有利于改善混凝土外观质量,主要原因在于其不仅优化了新拌混凝土内部的气泡大小分布,也改善了硬化后混凝土内部与表观气泡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和图像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引气剂种类与掺量、不同消泡剂掺量的聚羧酸减水剂复配过程对新拌混凝土和易性、含气量及硬化后表观质量的影响.合适比例的引气剂与消泡剂的减水剂复配有利于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和表观质量.结果表明,0.2%的ZY-EA1型引气剂与0.6‰的消泡剂在本试验条件下所得混凝土新拌状态与表观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2015,(11)
研究了消泡剂和引气剂复配对掺聚羧酸系减水剂新拌混凝土含气量、混凝土力学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消泡剂含量恰当时,能够有效减少聚羧酸系减水剂带来的大气泡,并使气泡稳定。随着引气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含气量增大,经时损失减小。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最初随着引气剂掺量的增加而增强,但当引气剂掺量超过一定剂量后,则随着引气剂掺量的增加而减弱。引气剂最佳掺量为0.03‰左右。  相似文献   

5.
李士伟  安普斌  李超 《混凝土》2012,(4):89-91,96
通过原材料控制、聚羧酸减水剂改进、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模板体系选择及施工工艺控制等措施,解决近海环境下清水防腐混凝土遇到的表观气泡问题。控制粉煤灰烧失量、优化水胶比及矿粉掺量、采用消泡剂与引气剂复掺技术、掺入超细石灰石粉、使用聚氨酯改性模板漆,以及采取分层浇筑、充分振捣等工艺措施能够降低混凝土表面气泡的出现概率。  相似文献   

6.
《混凝土》2017,(6)
结合某大桥超长灌注桩混凝土夏季施工情况,通过与缓凝剂、消泡剂及引气剂等组分的复合对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进行改性,调节混凝土的工作性,并主要研究不同掺量的消泡剂、引气剂和缓凝剂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凝结时间以及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向HY900型聚羧酸高效减水剂中复配消泡、引气以及缓凝组分,可以显著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减小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并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经过对比试验,确定最佳复配组成为DF-16型消泡剂的掺量为2‰,AZA型引气剂的掺量为3‰,葡萄糖酸钠掺量为6%。  相似文献   

7.
论文以自制聚羧酸减水剂为母液,进行清水混凝土外加剂的复配实验,以此来确定桥梁施工中不同部位消泡剂和引气剂的最佳掺量。结果表明:在制备桥墩桥柱用C30、C40清水混凝土时,只需在母液中掺入8×10-4的消泡剂;在制备桥梁用C50清水混凝土时,则需要在母液中掺入14×10-4的消泡剂和5×10-5的引气剂,才能使试件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聚羧酸系混凝土减水剂复配技术的试验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在聚羧酸系混凝土减水剂中掺入消泡剂、引气剂和缓凝剂的复配技术,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进行调节,并通过研究不同消泡剂、引气剂和缓凝剂掺量的聚羧酸减水剂对混凝土的和易性、保坍性以及凝结时间的影响,最终解决聚羧酸减水剂中各种掺合料的掺量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聚羧酸减水剂复配技术在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中的应用做了相应探索,通过正交试验,找出了消泡剂、引气剂和缓凝剂三者在聚羧酸减水剂中的最佳掺量,此掺量将使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在应用和施工中能达到最佳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先加消泡剂、再加引气剂的"先消后引"工艺将消泡剂、引气剂与聚羧酸减水剂复配,研究了该复配减水剂在水溶液中的起泡性能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性能。结果显示,与未复配减水剂相比,"先消后引"工艺可以明显细化减水剂水溶液的气泡尺寸,并使气泡更加均匀,掺该复配聚羧酸减水剂的混凝土流动性和后期强度略有提高,而外观性能大幅度改善,孔径为1~2 mm的大孔数量明显减少,并基本消除了孔径大于2 mm的超大气孔。  相似文献   

11.
以大掺量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为基础,试配C50大掺量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并在最佳掺量基础上添加减水剂、膨胀剂、引气剂等外加剂改善自密实混凝土性能,最终得到粉煤灰最佳掺量为30%,减水剂最佳掺量为1.6%,膨胀剂掺量为10%,引气剂的最佳掺量为0.15%。  相似文献   

12.
影响混凝土表观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从减水剂角度研究了不同引发体系合成的聚羧酸减水剂母液、粘度改良剂、引气剂、消泡剂等对混凝土表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过硫酸铵-VC体系合成的聚羧酸减水剂母液,通过复配粘度改良剂1和复配0.2‰的消泡剂,混凝土的表观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3.
将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用于城市地铁轨道交通中,通过对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调整以及外加剂的优选,制备出综合成本低、自密实性能优良且外观密实度高的自密实混凝土。研究发现,采用PCA-Ⅱ与PCA-W型聚羧酸减水剂按1∶1质量比复合使用可明显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黏度及抗波动性。当降低混凝土黏度改性剂用量为15 kg/m^(3)后,通过调整胶凝材料总量为540 kg/m^(3),同时复掺0.1%引气剂与0.02%的消泡剂,混凝土的含气量为5.5%,扩展度为665 mm,L型仪填充比为0.95,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及外观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4.
针对聚羧酸减水剂普遍存在的引气量过大,泡径不良等问题,采用"消大泡,引小泡"的工艺方法,将聚羧酸减水剂与不同种类的消泡剂和引气剂进行复配,以砂浆含气量、流动性、抗压强度和孔结构参数为指标,研究减水剂、消泡剂和引气剂三者间的协同配伍关系.结果表明:消泡剂能够显著降低聚羧酸减水剂引入劣质气泡的含量,提高砂浆强度,但会降低砂浆的流动性;引气剂能够增加10~300μm直径范围内的气泡含量,降低消泡剂对砂浆流动性的负面影响,提高砂浆工作性能.因此,通过"消大泡,引小泡"的工艺方法能够在保持砂浆流动性的同时,提高其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自制皂化松香引气剂对粉煤灰、减水剂、不同塑性混凝土的适应性,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混凝土中,皂化松香引气剂对烧失量低、粒形好的粉煤灰有良好的适应性;在相同混凝土坍落度和含气量的条件下,皂化松香引气剂与聚羧酸减水剂复配的掺量低于与萘系减水剂复配时的掺量;皂化松香引气剂在塑性大的混凝土中的引气性能优于在塑性小的混凝土中的引气性能。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与水和聚羧酸减水剂互溶,考察有机硅和改性聚醚型消泡剂的溶解性能。以净浆流动度和混凝土基础检测判定消泡剂的消泡效果,以及随消泡剂掺量的增加,对聚羧酸减水剂及其混凝土性能的影响。KD-01适宜掺量为0.05%,EY-18最佳掺量为0.2%。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2016,(8)
采用混凝土含气量仪与气泡参数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比例消泡剂和引气剂复掺对混凝土气泡参数的影响,结合气泡参数与混凝土外观形貌的关系,提出了优化混凝土气泡参数及提升外观质量的消泡剂和引气剂复合使用方案。结果表明:适量的消泡剂和引气剂复合使用,可提升混凝土的含气量稳定性,降低硬化混凝土气泡间距系数和平均孔径,有效改善混凝土外观形貌。消泡剂掺量0.003,引气剂掺量0.01时,混凝土含气量稳定性最佳。消泡剂掺量0.001,引气剂掺量0.03时,混凝土气泡间距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18.
通过检测掺聚羧酸系减水剂混凝土的含气量、坍落度及保坍性.研究了α-烯烃磺酸钠(AOS)、十二烷基硫酸钠(AS)和三萜皂苷(ST)等三种引气剂与醚型聚羧酸系减水剂(PE)复配的适宜掺量,以及相应引气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掺不同引气剂均提高掺聚羧酸系减水剂混凝土的坍落度和保坍性,振动30秒以上混凝土的含气量随振动时间延长而降低,对C60以下混凝土的含气量损失速率为AOS<ST<AS,混凝土保坍性AS<ST<AOS;对C60以上混凝土工作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减水剂、缓凝剂、引气剂等常用外加剂对自密实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萘系减水剂混凝土的坍落度经时损失最小,拌合物粘聚性最好,但其扩展度最小,流动速度和间隙通过率亦最小;掺聚羧酸系减水剂混凝土的扩展度最大,流动速度和间隙通过率也最大;复合掺入缓凝剂后,可明显减小掺聚羧酸系减水剂混凝土的坍落度经时损失,对流变性影响不大,掺量小于0.2%即可;掺入引气剂后,随引气剂掺量的增加,达到相同流动度时所需的减水剂掺量降低,混凝土扩展度增大,坍落度经时损失亦增大,流动速度和间隙通过率先增大后减小,以不超过3/万为宜.  相似文献   

20.
浅谈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复配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复配改性,本文选择葡萄糖酸钠、消泡剂与聚羧酸系减水剂进行复配。采用相同配合比,在葡萄糖酸钠、消泡剂不同掺量情况下进行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聚羧酸系减水剂进行复配可优化混凝土的性能,但存在一个最佳掺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