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举措。本研究提出了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同时指出应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以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为导向,营造各方参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的良好氛围,探索将GEP核算结果适时纳入各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推动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正在蓬勃发展,致使一些保存较好的村落,盲目套用改造成功的案例,从而将本村的发展特色丧失殆尽。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更高了,以现代的生活方式盲目改造居住空间,致使失去其本身的历史价值。面对上述提到的传统村落发展之困境,本文以榆林沙坪上村传统村落为例,通过现状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针对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以此来提高当地村落的价值,进而为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任志华  秦磊 《规划师》2022,(9):139-144
文章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在全面分析黑龙江省乡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其乡村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发展原则与发展思路,并从产业升级、加强治理、优化设施建设、弘扬文化和提升风貌5个方面提出乡村发展策略,以期为全国各地乡村建设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山区县域乡村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沛  梁鑫 《工业建筑》2020,(7):5-14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河南省山区乡村绿色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体现。通过综合分析河南省山区乡村发展现状特征,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政府投入四个方面构建乡村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产业结构、生活水平、设施建设、绿色投资6个一级指标,它又涉及到17个二级指标。综合评价分析表明,伏牛山区乡村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运用因子探测模型发现,产业结构和生活水平指标对于山区乡村绿色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山区乡村绿色发展四个方面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生态环境是基础动力,经济发展是主推动力,公共服务是支撑动力,政府投入是引导动力。最后,结合山区典型乡村进行实证分析,从绿色宜居体系、绿色产业体系、绿色支撑体系、绿色治理体系方面提出山区乡村绿色发展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两河镇三门村人居环境现状调查研究为背景,结合相关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生态节能文件而提出的一系列致力于提高三门村整体人居环境水平的一系列举措与完整实施方案。利用两大产业双循环,“以景养村,以产提能”的新概念逐步使三门村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不断壮大,不断改善,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以达到长足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兴建了新居,搬离了古村,古村落古建筑基本上闲置,未能发挥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价值,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南雄市乌迳镇新田村也不例外.本文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通过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发展绿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以有效实现村民富裕,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兴建了新居,搬离了古村,古村落古建筑基本上闲置,未能发挥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价值,具有1700 多年历史的南雄市乌迳镇新田村也不例外。本文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通过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发展绿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以有效实现村民富裕,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兴建了新居,搬离了古村,古村落古建筑基本上闲置,未能发挥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价值,具有1700 多年历史的南雄市乌迳镇新田村也不例外。本文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通过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发展绿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以有效实现村民富裕,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王荟仲 《山西建筑》2023,(11):39-41+45
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入手,通过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乡镇四川省遂宁市会龙镇佐家坝片区进行调研,分析了会龙镇佐家坝片区的现状条件及现存问题,针对存在问题从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修复三个方面提出规划措施,并对该规划项目提出建议,为其他地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绿色生态城乡规划建设已在全国逐渐开展;同时,我国提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以张家口市下花园区武家庄村规划建设为例,从发展定位、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筑改造、建设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绿色乡村振兴策略。  相似文献   

11.
陈冰  姚臻  张华   《中国园林》2020,36(8):58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探讨在城乡边缘地带开展"全生命周期参与式"乡村振兴的思路,以及在项目初期用景观引导规划设计、促进"自然、乡村、城市"融合发展的策略。以苏州浒墅关镇的3个村落为例,阐述了运用该设计理念指导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的实践做法,展示了对乡村风貌实施活态保护的技术路径。以景观引导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能有效反映田园乡村的地缘特色,同时通过激发村民作为乡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以过程为导向的乡村弹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宋云辉  陈一 《风景园林》2022,29(3):37-42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需要以更具地域特色、更高建设水平的乡村景观为基础.选取成都市82个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系统分析了成都市乡村景观的营建手法与空间结构特征.首次提出农旅综合休闲模式、花卉园林观光模式、生态风景度假模式、人文民俗保护模式与特色产业体验模式5种乡村景观营建模式,总结出组团式、平行式、围合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和自然间矛盾越来越对立和紧张,国际社会提出一系列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想,国家有关部委也提出中国城市发展的各种模式,公园城市是继中国城市各种发展模式后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新的城市文明形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阐述公园城市极其丰富和深厚的内涵,概括为三重内涵和十大理念。  相似文献   

14.
汪辉  任静  赵康兵 《中国园林》2020,36(2):48-52
随着十九大会议的召开,绿色发展理念趋于成熟。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也引入了绿色发展的理念,绿地建设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发展模式必然要从高速化的发展转向高质量化发展。融合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了"绿色绿地"的概念,即在绿地建设与维护的全寿命周期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节约型为出发点,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及低碳要求为基本原则,以提升动态适应性及韧性为发展愿景,在绿色管控的方式下保护、营造、修复环境,减少污染,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使用空间,打造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绿地。从人、生态系统、生境、地域、城市韧性5个维度阐述了"绿色绿地"的内涵,通过"绿色绿地"与"生态绿地""低碳绿地""节约型绿地"等相关绿地概念的辨析,总结了"绿色绿地"的生态性、节约性、适应性、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初步提出了"绿色绿地"评估体系的构想,以期推动"绿色绿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不仅具有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生态服务功能,更对居民健康和福祉提供诸多物质和非物质服务。通过梳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对健康影响的服务功能,提出城市绿地ESs健康影响内涵,基于服务量-暴露水平-接触体验-效益的现实理论路径提出城市绿地ESs之于健康影响的机制解析框架与分析模型,以期为推动城市绿地ESs的健康影响研究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刘骏  唐芝玉 《中国园林》2022,38(8):99-10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是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历时性的文本解读可以梳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脉络,厘清规划思想、规划内容、规划方法等变迁与发展特征,了解政策法规、城市发展等因素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影响,并为未来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提供可借鉴的方向与思路。利用文本分析法,结合ROSTCM6软件,对重庆70余年的13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进行定性及定量解读,从规划范围与层次、绿地分类、绿地布局、绿地指标4个方面梳理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变迁脉络;总结出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公园绿地始终为规划核心内容,系统化思维逐渐形成,生态保护理念日趋凸显及山城特色不断被塑造”的发展特征;探讨了政策标准、法律法规、制度改革与技术进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提出响应城市发展定位、协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运用历史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景观及其治理体系的演进历程进行全景式分 析。将治理模式分为起步阶段、改革阶段和完善阶段,结合各 时期乡村景观建设成效,归纳治理影响因素与对景观的调节机 制,认为国家对乡村的定位决定景观治理目标与重点,土地、 人口管理、经济产业等制度改革引导乡村治理的潜力挖掘,行 政财政体制制约乡镇的治理效能,社会文化嬗变加速治理程序 的价值转向。最后,基于演变路径提出建议,以期探索更加规 范化、法制化的乡村景观建设与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阁  张晋石 《风景园林》2018,25(7):84-89
绿色空间体系在渥太华市历次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刻影响了加拿大首都的城市结构、空间形态、城市增长以及居民生活。通过研究渥太华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城市规划及各类绿色空间规划,分析渥太华绿色空间体系发展的3个重要阶段,包括20世纪早期为提升首都形象而形成的公园系统规划,1950年以遏制城市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国家首都规划,以及近20年来聚焦于自然保护、娱乐休闲、农业等多重目标的综合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阐述了在时代发展背景下渥太华绿色空间体系形成、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背景、战略目标及策略要点,总结其规划经验,以期能为中国城市绿色空间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9.
乡村地方性景观在复杂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呈现着动态的生态适应与分化重构,揭示其重构机制是乡村多元特色保护和宜居化发展的基础。以受生态约束的兰考县典型乡村为例,梳理了生态适应视角下,兰考乡村地方性景观在县域集中性生态治理与适应、乡村地方性景观分化与重构2个阶段的行动者网络过程,分析了伴随着的乡村土地利用结构、建筑分布格局、院落空间形态等景观特征演化;并对乡村地方性景观分化重构的机制进行了剖析,发现生态约束的程度变化主导着景观重构的阶段演替,且生态适应路径差异化变迁推动乡村景观分化为原生型、拼贴型和迁移型等地方性类型,为乡村的多元定位与转型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乡村要素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立足乡村发展要素和区域发展理论,根据发展要素强度、耦合格局、演变趋势,划分主导要素培育、辅助要素完善、多要素耦合等3个乡村发展阶段。通过综合解析乡村发展要素水平和耦合状态,依据村庄内部主导因素一致性和地域相似性原则,划分多种发展型、主导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不宜发展型等4种乡村发展类型,其中依据主导要素目标维度不同,主导发展型又可细分为特色提升型、产业引导型、农旅融合型、城乡协同型。按照乡村发展类型和发展需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概括分3种:①主导提升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村庄优势资源整合,识别并提升主导发展要素,促进乡村主导发展要素激活。②短板补齐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制定全域整治规划,解决乡村发展的短板问题,提升辅助要素发展水平。③优先发展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完善要素流动的市场机制,促进乡村发展要素全面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