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美丽的、地处新安江畔,黄山白岳足下的安徽州,曾在古代创造了发达的经济与文化,特别是引世人嘱目的居住建筑文化,在其最富人性与个性的空间——天井里,积淀了深厚的古代美学思想。 1、“刚”与“柔” “刚”与“柔”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对范畴,源于《易经》关于天地阴阳之道的哲学思想。《易经》认为阴阳为天地万物之本,阴阳调和而化生万物。“刚柔以立本”(刘勰《文心雕龙·熔载》)“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复鲁 非书》)古人还认为,美虽分刚柔,难以不偏不倚,但两者对立而统一,相反相成,须调剂为用,刚柔相济。“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姚鼐《海愚海钞序》)在对徽州民居的观照中,会强烈地感受到它那酣畅痛快的阴阳刚柔之美。  相似文献   

2.
论文通过摘选与解读《四书章句集注》《礼记》《孟子·梁惠王下》《尔雅》《易经·豫卦》等儒学文献中有关"游"的文本,分析总结出"游"作为一种空间观念在中国传统建筑场所中的两种存在方式,即建筑外部山水环境与建筑内部游憩空间,以及趣味、运动、不确定的空间含义。文章进一步对东林书院园林空间进行分析,阐述了"游"在建筑中的三种表现,即路径设障、微庭院、观行模式。论文期望建立从儒学文本到建筑空间的转译逻辑与路径,为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研究与设计转换应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被儒家列为"六经之首",又被道家尊为"三玄之一"。《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卦爻辞中包含有丰富的为人处事的原则,经过《易传》的系统阐释,人生哲学形成体系,对于后世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4.
"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在《周子通书·文辞》中提出的:"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他强调了"道"的第一性,而"文"仅仅被视为一种负载大道信息的工具。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最早在战国时已露端倪。"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战国时候就已在流传的古训。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33)
从"一家之法"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被注入了神的意志,依靠当时人们的愚昧无知使君主的个人统治具有了合法性,神圣性,不可抗拒性。经过"儒"、"法"两家以及其它维护君主专制的派别的联合打造下,"家天下"及"一家之法"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
为了深入探讨孟浩然诗歌"清"的特色和形成原因,通过对其诗歌"清"之蕴涵和意象、意境的分析,以马克思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理论观照,认为孟浩然诗歌"清"是其对隐逸生活长期向往之清高思想情感的表现,而此思想情感主要受其出身经历、家乡地理历史背景和儒、道、释之超脱世俗的思想以及仰慕陶渊明和魏晋风流等的影响形成。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6)
我国古代的思想高度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文化繁荣、言论自由,在加上各国管理方式不同,为多种学说和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壮观盛况,其中以儒、道、法三家为首,形成了关于法律思想的争论与学派。经过无数的争论与研究,儒、道、法三家各自形成了完整的法律思想,对古代各国的立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于现代法治的创立和实施也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儒、道、法三家,总结中国古代关于法律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法治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程铖 《城市住宅》2010,(5):80-80
<正>就城市建设与建筑风水问题,我着重阐述两个观点:其一,"风水"源于《易经》,起于生活。其二,城市建设应遵循"保护为本,规划优先"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应遵循"认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
《文心雕龙》中的"道"的意义一直为龙学所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书中的"道"包含思想之道、美学之道和文章学之道,刘勰从儒家、道家思想入手,通过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来描述了如何创作文章。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0)
山水画作为中国的传统画种,在中国艺术史上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艺术的思想源泉,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对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分别从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对山水画的影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初,从方案投标到施工建设历经12年的福建广播电视中心项目正式投入使用。远望闽江堤畔的这座新建筑,浮于缓缓东行的江水之上,倍感静谧。翻过方案构思修改的踌躇和工地的喧嚣,面对回归的宁静,或许是对项目设计做一次梳理的最好时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中"道器"之说所蕴含的哲理难以言之穷尽。在此仅浅借"道"、"器"的称谓和意义:"道"之谓上层抽象的条件和需求;"器"则为针对性的策略和落实的手段。依托这一构架,从两个层面对福建广电中心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思考进行整理,总结些许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和隐居园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对其在同源文化国家中的发展现状探讨较少,且忽视了对其传承和异流特征的研究。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研究通过对古代及现代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调研,比较分析了中韩两国古代“隐士”的概念和隐逸思想,明确了中韩隐逸文化内涵的特点和异同之处。同时,从空间特征的层面,系统性地识别和比较了中韩两国代表性隐居园林“独乐园”和“独乐堂”,包括园林题名、选址环境、空间结构和构成要素等隐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韩两国隐逸文化的内涵和隐居园林空间特征具有相当多的相似性,但又有明显区别。韩国更加推崇儒隐,而中国隐居园林中的隐逸文化更加丰富。在“师法自然”和“自然崇拜”理念的影响下,中韩两国的隐居园林与城市的位置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空间隐蔽性和连接性的营造手法上也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9)
《抱朴子内篇》以"玄""道""一"作为最根本的道教义理,多方面阐述神仙的存在与可信,详细阐释与道教相关的各种方术,集神仙思想和方术之大成,形成了义理性较强的以金丹为中心的神仙道教理论体系。同时,对儒道之关系多加比较,提出了"道本儒末"之说,但在注重个人自修方面,两者又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0,(1):48-59
<正>《治政之道》(以下简称《治政》)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九辑新公布的文献,从形制的关联,以及用字(词)习惯、思想内容的一致性看,与第八辑所见《治邦之道》(以下简称《治邦》)当属同一篇文献。《治邦》的整理者认为该篇是与墨学有关的佚文,②与第八辑所见《治邦之道》(以下简称《治邦》)当属同一篇文献。《治邦》的整理者认为该篇是与墨学有关的佚文,笔者另曾指出《治邦》的思想应更接近儒  相似文献   

15.
正《易经·系辞》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传统家具在满足了人们基本的坐、卧、储藏等功能需求之后,如米鸿宾《道在器中》一文中所总结的那样:于有形之"器"中觅出无形之"道",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器"催生出"道","道"的发展又反过来对"器"提出要求。所以,回望中国传统经典家具的发展演变过程,从中既可领略古代工匠的聪明智慧与工艺的登峰造极,又可观瞻历朝历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历史文化特征,体会古人的生活方式与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2,(4):38-41
吴澄的隐逸诗与其以儒为主、游移于儒释道三者之间的心态有关,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吴澄中年以前的一些隐逸诗反映了他游移于儒释道之间的矛盾心情;吴澄晚年的隐逸诗则表现了安贫乐道,追求“孔颜乐处”的精神;昊澄的隐逸诗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农智”的赞扬,这无疑是对“上智下愚”思想的突破。吴澄的隐逸诗代表了元代隐逸诗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元人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2):104-107
通过着重研读《诗经》中关于孝道思想的篇章,具体分析《诗经》中"孝"的对象,发现《诗经》中的"孝"情感体现主要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与奉养之情,听从父母的安排,以及对去世父母的思念。从中也可以看出先民不同的尽孝方式。从分析表现手法的角度来总结《诗经》中"孝"道思想的文学特征,可以发现孝道思想主要是通过直抒胸臆、意象描写、对面落笔三种方式表达出对父母、祖先的孝。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6)
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和体现庄子思想的《庄子》这两部经典,虽为儒道两家的代表作,但又有异曲同工之妙。《论语》中的伦理学和中庸思想和《庄子》中的自然哲学的观点分别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代表着儒道两家的辉煌成就。它们有共同的文化同源,并且其思想文化都传达出"爱人"的理念。这也促使其分别作为儒道两家文化体系的核心,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和基石。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10)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去政治化"的过程。本文将政治与《易经》结合起来,运用《易经》所蕴含的阴阳哲学思想去解读当下中国的"政治化"。论述"政治化"中国这一概念的来源及演变,重点解读中国的"政治化"历程。  相似文献   

20.
古典园林的设计者们在园林建造中将河水山川隐于园中,也将精神世界表于象里,不管是作为物体存在的山水、花木、建筑、碑刻,还是作为引发想象力的诗句,匾联,题额都负载着中国主流文化的儒、道、释思想,是我国几千年“隐逸文化”的典型物化代表。本文在“园林意象”的角度,以“提名立意”、“造山理水”、“植物配置”三个方面分析传统古典园林中隐逸意象选择,并从“以景观要素为文化载体”、“寻找多种景观要素并拓展象征意义”、“探究隐逸精神的新时代内涵”、“传统隐逸文化结合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四方面分析其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