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如林 《规划师》2007,23(8):75-78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农村居民点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应在城乡互动、产业互补、功能有机等理念指导下,实施点网模式,通过试点示范等措施,分批、分类推动农村居民点向道路网节点地区集聚,以实现农村居民点的优化重组.  相似文献   

2.
张强 《中外建筑》2012,(7):71-72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村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所,也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点缺乏整体上的布局与调控。长株潭绿心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形条件,土地资源有限,存在农村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等诸多问题,文章最后根据绿心地区实际情况,建议采用新村建设型、岛状居民点、线状居民点三大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3.
彭春雨  叶青 《福建建筑》2012,(11):28-30
作为小农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它的流失毫无疑问会从各个方面改变农村的原始状态,其中最直观的便是农村居民点形态上的变迁。首先,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导致农村居民点周围农耕用地的流失,并且影响到了农业技术的推广、种植结构、商品购买力的变化,而这些方面又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其次,劳动力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结构上的畸形外流,促使农村居民点内的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再次,大量劳动力输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用挣来的钱忙目的、毫无规划地"大兴土木",造成农村居民点规模的扩大和闲散布局。  相似文献   

4.
甄延临  李忠国 《规划师》2008,24(3):24-28
村庄布点规划的重点是解决农村居民点重构、建设规模和空间形态的问题.农村居民点重构的影响因素有农民意识、经济发展水平、村庄规模、公共服务设施等,可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方法来得出村庄发展等级分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规划措施.建设规模的影响因素有人口规模、农村工业化及城乡住房供给制度、建设标准与管理,可通过运用人口预测方法,促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等手段确定建设规模.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可根据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村域体系结构模式和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对康平县农村居民点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提出了康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农村居民.最布局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聚集的场所,探索历史时期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特征及长时期农村居民点变化规律可为复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历史进程提供参考。文章以江苏省苏州市为研究区,以地方志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历史文献解读并设计古今地名匹配算法,实现了对明清时期4个历史断面下苏州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定位;通过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和泰森多边形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索了研究期内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志记载的历史居民点虽难以与当前通过测绘形成的农村居民点图斑进行直接对应,但可反映当时农村居民点分布总体格局;(2)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较为稳定,基本保持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格局,并呈现出常熟市—苏州古城与常熟市—昆山市两条发展轴线。与现代多核结构特征相比,核心—边缘结构较不明显;(3)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居民点密度分布就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出以苏州古城为中心,随时间推移逐渐聚集的趋势,这与当前以苏州市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增的阶梯格局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分析上海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与人均指标的空间布局及演变特征,辨识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发展规律,为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法、聚集度指数法、回归分析法、空间热力图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布局分散、道路河流指向性明显;农村居民点规模、全域聚集度、耕地聚集度、非农人口分布、人均用地指标分布均呈现圈层布局特征;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大部分规模不变。研究结论:亟需编制多层级村庄规划;近郊以及西南部区域是上海农村居民点聚集度高和非农人口比例高的区域,应是宅基地城镇化的重点区域;远郊人均用地指标高,应是农村保护保留整治更新的重点区域;上海居民点用地减量化政策亟待突破。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五种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居民点分布面广,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迥异,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中应从实际出发。按不同区域条件采用不同类型的方法才切实可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总指导思想是提高居民点存量土地利用率,农宅建设尽量不占耕地。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笔者总结了适用不同区域条件的五种类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一、城郊结合部农村城镇化型土地整理 城郊结合部是城镇向农村过渡的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农民的思想观念更新快,有强烈的农村城镇化趋势。所以,城郊结合部的居民点用地整理应  相似文献   

9.
熊东旭  周海源 《山西建筑》2007,33(10):73-74
介绍了农村居民点的环境景观现状及其特点,从生态观、美学观、构建独具特色的环境景观等方面阐述了农村居民点的环境景观设计注意要点,从而为居者营造出“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农村居民点的整治与改造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首先分析了金山廊下农村居民点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然后通过金山农业园区的规划实践,研究了廊下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和风貌特色,将农村居民点分成四种类型:新建型、整治改造型、农家乐型、逐步搬迁型,提出分类整治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范颖 《山西建筑》2014,(24):11-13
以四川省兴文县周家镇天星村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途径为例,通过对天星村乡村资源分析、新农村建设指引下发展模式的探索,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指引下的聚落景观衍变途径与打造方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3)
Ancient village as a preci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is hailed as the "eco-museum" of classical folk cultures and "living fossil" of rural history culture. This paper elaborated human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Dongyuan Zengs' Village, Jinxi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village environment, history evolution, village layout and village building, and explored the substantial content of village human settlement protection, and proposed specifi c approaches of protecting the human settlement, such as ancient village layout,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protecting human settlement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相似文献   

13.
从灾后重建的实践论乡村的规划设计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丁沃沃 《新建筑》1999,(2):46-49
家居的集聚模式是村域规划和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集聚的模式中,规划结构主要是宅的有效、合理分配。群体组织是农民类型设计的屡农居单体设计定下了原则。在农居的建设中,控制元素的设定是农居设计中主要应该研究的问题,它既能控制村庄聚集的质量又为农上性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城边村是城乡结合部中一种典型的聚居形态,尽管通常被归类为“乡”,却不同于远郊村。城边村因其区位条件特殊而具备多元化的功能,如承载城市的低收入者住宅、城郊仓储式商业、小规模无污染工业和都市农业等,这些职能对于稳定、完善和提升整体人居体系格局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然而,我国当前的城乡二元制度对城边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性缺乏足够的尊重与引导,对此本文认为对于城边村,要注重从实现整体人居体系城乡融合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着要素自由流通的需求。城乡规划要突破土地制度的局限,多渠道满足城边村城镇基础服务升级的需求,多层次应对城边村土地资源入市的需求,从而确保城边村基本居住的权益得到不断提升,自由经营的需求得到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位于西北地区东部,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分三大自然区域:北部陕北高原,中部关中平原,南部秦巴山地。全省设10个省辖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有3个县级市,80个县和23个市辖区,1550个乡、镇,27888个村民委员会。2006年末,全省人口为37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61万人,占39.1%,农村人口2274万人,占60.9%。农民人均纯收入2260元。  相似文献   

16.
林涛  王竹  高峻 《建筑与文化》2012,(10):68-69
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浙北乡村呈现集聚化发展的趋势,本文分析了集聚化过程中相关政策对于乡村聚落空间演进的作用特征,并根据聚落空间演进的规律,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西藏农耕文化体系下形成的村庄,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吞达村是西藏自治区的古村落,其聚落空间、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带有典型的西藏农业文明印迹。本文研究农耕文化要素对吞达村农业村庄聚落发展的影响,探寻在西藏传统文化演进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伍国正  吴越 《华中建筑》2007,25(4):90-92
里坊、坊巷和街巷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聚居形式.村落是农村聚落的简称,以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特征,发展过程中受到城市聚居形态的影响.文章以有关里坊制、坊巷制和街巷式的历史和文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湖南传统村落形态的分析,总结了街巷式村落形态的特点,从社会经济功能方面论述了村落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子,文章最后指出了街巷式布局在当今和谐社会宜居社区的规划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传统民居聚落为核心的乡土建筑文化,是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虚实相生的形态观、雅俗共赏的情态观,并且,三者有机统一于一体。在研究鄂州程潮新村和武汉江夏区自然村改造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三者有机统一思想并进行了灵活运用,同时,阐述了聚落生态、形态、情态智慧对新农村建设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 聚落的研究进展,将我国乡村聚落研究划 分为复兴、发展、多元化3个阶段,乡村聚 落研究经历了由简单向综合、从定性描述 到定量分析、由空间分析向人文社会范式 的转变。但是目前我国乡村聚落研究现状仍 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是研究内容缺乏创 新,原创理论相对较少;第二是研究对象较 偏传统,普适性研究不够;第三是学科交叉 研究不足,研究视角有待拓宽。最后提出了 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今后发展的趋势:以人为 主体的微观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乡村转型 发展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与重构研究;对我 国东、中、西乡村聚落和传统村落的研究; 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