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瓷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陶瓷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在水与泥的和拌中,沉淀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几千年的珍贵遗产;在火的煅烧里,绽放着人类文化文明发展的璀璨光芒。仰韶文化的红陶和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黑陶等,无不明证着这一古老文明的悠远。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1,(1)
基于BC~2模型测度2011-2018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一是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整体不高,仅有山东综合效率得分达到1,实现技术和规模效率最优,其余省份生态效率均没有达到最优;二是黄河流域存在较强空间异质性,整体呈现出上中下游梯度上升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聚类分析模型将黄河流域划分为生态效率较高地区、一般地区和较低地区三种类型。山东、四川两省为生态效率水平较高地区,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为生态效率水平一般地区,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四省区为生态效率水平较低地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1)
基于BC2模型测度2011-2018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一是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整体不高,仅有山东综合效率得分达到1,实现技术和规模效率最优,其余省份生态效率均没有达到最优;二是黄河流域存在较强空间异质性,整体呈现出上中下游梯度上升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聚类分析模型将黄河流域划分为生态效率较高地区、一般地区和较低地区三种类型。山东、四川两省为生态效率水平较高地区,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为生态效率水平一般地区,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四省区为生态效率水平较低地区。  相似文献   

4.
一、人口分布与市场需求的关系人口分布指人口过程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表现形式。人口分布状况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及上层建筑的特点,还同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其他社会、文化、历史因素有关。人口分布不仅仅是个人口学概念,它还有重要的商业意义。这是因为,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不同,市场潜力也  相似文献   

5.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正着手布署在干旱而水的利用率又较低的西北地区,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大中型灌区为重点进行节水改造。 水利专家预测说,认真实施引水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可在不长的时间内,使西北黄河上中游灌区节水约18亿立方米、西北内陆河地区节水40亿立方米,缓解该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用水矛盾。 黄委会日前制定的这一节水改造工程提出,在宁蒙河套灌区、陕西关中灌区、新疆塔里木河中游和叶尔羌河灌区、甘肃黑河中游灌区等重点灌区,要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田间节水等节水技术和措施,降低用水定额,使总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00  相似文献   

6.
生态安全导向下青海小流域与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是中国生态安全屏障建构的战略要地,是黄河、长江、澜沧江以及众多内陆河流、湖泊的发源地和上游地区,其重要性影响到我国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由于地域性和欠发达等因素,青海传统村落以及引申的乡村聚落,多沿三江流域的小流域河谷地带分布,其中不乏保存相对完整且连片存在的现象。随着生态保护和人居建设的双重需求,当前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亟须整体保护。通过初步探讨青海小流域与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的模式建构、方法整合、范围划定、具体措施以及支撑体系的策略设想,试图填补小流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在青藏高原青海地区的匮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甘肃省5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气候因素、地理信息空间模型和地域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甘肃传统村落的地域空间分布特征。同时根据甘肃省的地域分区,即陇中地区、陇东地区、陇南地区、天水地区、河湟谷地地区及河西走廊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特征,分别选取各地区传统村落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类型,构建甘肃省传统民居体系,并运用相应图示表达不同民居的特征和形制,为甘肃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民居的创新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当下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3):214-215
剪纸艺术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见证。甘肃庆阳的剪纸艺术,更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庆阳剪纸以其古拙质朴、粗犷奔放、简单明快、线条洗练的特点,在全国同类民间剪纸中独树一帜,它更能反映出西部地区民间生活。本文以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及其外孙女惠富君为例,阐述了剪纸传承中两代人的人生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坚守与突破,运用文化传播及代际流动模式对剪纸民俗传承加以更深层次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在湘赣地区,以长江流域、赣江流域以及湘江流域形成的水陆交通路网为依托的文化线路,促进不同区域间的多元文化交流,使戏场实体形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通过从外部造型、梁架结构、构造做法三个方面对湘赣地区传统戏场实体形态的特征做比较研究,揭示戏场实体形态的分布规律,探讨不同区域戏场实体形态在文化线路影响下的差异性与相似性。以多元文化线路视野展开研究,是从多维和全局的视野认知传统戏场,也是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层面的思路探寻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7)
该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我国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人口空间分布与其相关因子(自然和经济因子)间的定量关系,筛选与人口分布密切相关的关键指标并建立人口数学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精度验证,分析该区域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具体结论如下:(1)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人口分布特点:地势平坦的内陆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分布较为密集,内陆山地、丘陵地区人口分布稀少;(2)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整体比较密集,特别是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分布尤为密集;(3)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人口分布特点:内陆河流分布密集、积温较低的地区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积温较高、丘陵低地区域人口分布稀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狮子的造型风格也存在着“南狮”和“北狮”的差异,北狮浑、实、雄、健;南狮则圆、柔、秀、美。1、北狮“北狮”,主要指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狮子形象。它们是元、明、清三代狮子艺术程式化形象与北方乡土狮子形象相结合的一种造型。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及陕西五省,其影响波及东北三省及内蒙、湖北、甘肃、安徽等省。北狮发祥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黄土高原。其造型古朴雄伟,体形带方,骨线显明,看起来精悍有劲,颇具铁骨铮铮、粗眉大眼的“汉子”个性,造就了“浑、实、雄、健…  相似文献   

12.
传统聚落与地域环境紧密结合,是建筑文化的一笔重要的历史遗存,是我国丰富的民间优秀文化生存发展的根基。在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各界充分重视传统聚落的普查、研究和保护工作。抚河流域地区位于江西省东部,传统聚落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按聚落遗存的价值来看,属于研究薄弱的地区。抚河是江西省境内的第二大河,是连接南部武夷山地区和赣中部赣抚平原的纽带,是一条历时千载的水运通道,促进了其周边聚落的产生、发展,为沿线聚落的布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研究的区域属临川文化圈的范畴,临川文化是赣东江右民系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亦为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良,农业发达,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明清商业贸易繁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背景。由于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特殊性,产生了大量地域性特征鲜明的聚落,布局典型,类型丰富,建筑形态自成体系,是江西乃至中国传统聚落研究的重要范本。本文从传统聚落产生的背景入手,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对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以比较的视角将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进行区内外对比,最后由表及里,分析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首先,在宏观层面研究传统聚落的形成与整体分布,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对传统聚落形成分布的影响,并从聚落群的角度分析了传统聚落群的形成模式和空间分布形态,最后分析了抚河对该地区传统聚落发展的影响。其次,在中观层面对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研究。首先以形态学和图形学理论为基础构建出本文采用的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包括聚落环境匹配、聚落整体形状、聚落空间结构、聚落街巷组织、聚落节点布置和传统建筑形态6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前5个方面,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层次分析传统聚落与自然环境契合的关系,聚落在立面和平面上的形态,空间要素之间的结构组织,街巷空间的平面肌理及界面构成,节点在聚落中的位置对聚落整体布局的影响和节点空间的形态。然后,在微观层面研究传统聚落中的细胞—传统建筑的形态特征。抚河流域地区从北往南,由于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传统建筑在微观上呈现出片区化特征。结合地理位置、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建筑文化的差别,将该地区传统建筑分为两个片区,分抚河下游地区(主要是原抚州府辖区)和抚河上游地区(主要是原建昌府辖区),分别以其中特征较为鲜明的两个县域为代表,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如祠堂、官厅和民宅等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该片区各类型及总体建筑特征。最后,以比较的视角、关联的角度分析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内外区域比较和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首先,以比较的视角将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与赣东北地区徽派聚落和赣江流域吉安地区的传统聚落从生成背景、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总结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典型性,进一步确立其赣派聚落的地位。其次,以关联的角度分析传统聚落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是受综合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主要从各影响因素如何作用于聚落的空间形态,从表征和背后的动力因素之间寻到其中的关联。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系统整体分析与比较对比研究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抚河流域地区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仕、商、儒、耕"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地区传统聚落分布密集、以中小规模为主、空间均质化、有村堡和里外堡式两种典型模式,建筑工艺精良,是赣派聚落的典型代表。同时,在建筑文化分区上,传统聚落空间北部呈现出"规矩、儒雅"的特征,南部相对来说则具有"张扬、多元"的特征,总体上呈现出"和而不同"的风格。传统聚落文化是乡土文化的根,尤其在江西抚河流域地区农耕文明发育完好并且是农耕经济向小商品经济过渡得较好的地区。该地区的传统聚落呈现出与其经济形式(农耕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结合)相适应的形态,是中国"农商"结合的聚落形态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程曦  万敏  王贞 《室内设计》2023,38(3):1-8
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湖泊众多、人文荟 萃,促成了该地区十分突出的渔文化八景现象, 本研究对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渔文化非遗的保护 与传承大有裨益。文章厘清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渔 文化八景的时空分布与特征,对其景目构成要素 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从非遗视角阐释其保护与传 承。研究显示:1)区域内渔文化八景密集但空 间分布不均,总体呈“一轴四核四带”的格局, 具有明显的流域集聚特征并深受流域自然、经 济、文化等多因素影响;2)流域渔文化景目集 中反映了涉渔行为、活动、时气、景物、景致等要 素,“渔歌”是长江中下游最典型的八景非物质 文化遗产;3)渔文化八景的非遗传承主体是文 人士大夫及渔民,而传承形式则以渔歌、渔猎活动、渔具以及方志中的诗文绘画等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渔文化八景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 产的物质载体,又具有极强的非物质文化特征,因此以流域视角探析渔文化八景内涵,将为保护 流域人居环境的地域特色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正甘肃天水古民居群是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之一,始建于明清时代,兼具北方建筑的粗犷和南方建筑的精巧秀美。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曾先后四次考察甘肃天水古民居群,并称其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相似文献   

15.
陈果 《南方建筑》2014,(1):57-61
酉水,处于武陵山脉腹地,在历史上曾是巴楚、土苗等族群迁徙与军事争夺的孔道。这一地区的穿斗式木构架形式虽源自长江中游的木构架体系,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造成这一地区木构架形式的地域特色。本文针对酉水流域穿斗式构架体系的源流、衍化现象进行研究。首先,陈述明清以来这一地区构架形式与尺度特征、区域差异;其次,理清木构架设计技术核心;在此基础上,梳理出酉水地区木构架体系脉络发展的地理中心以及文化源流。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14)
马家窑文化彩陶是我国上古时期人类文明重要的文化产物,它的图案装饰美在今天依然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文章通过对马家窑彩陶纹饰形式美的研究,就上古时期造型艺术的一些问题结合现代艺术观点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的居住文化从古延绵至今。这篇文章通过实地踏勘山东黄河下游地区的传统民居现状,在获得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总结、图解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此地区不同地形地貌下传统民居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以丝绸之路甘肃段两汉到元时期的221个遗址点为研究对象,对丝绸之路沿线遗址形成的背景进行梳理,同时利用最邻近分析、不平衡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主要分布于陇东和河西走廊地区。分析了丝绸之路甘肃沿线遗址保护与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遗址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点-线-面的保护体系及遗址主题阐释体系。  相似文献   

19.
契丹族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文化艺术对后世有着极深的影响。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考古资料挖掘等方法来研究契丹游牧民族装饰图案的构成方式、主要特征与文化融合的渠道。研究成果可充实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研究,并为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我国长江流域城市化问题的新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流域包括七省市 ,流域面积 180万km2 ,总人口 5 45亿人 ,分别占全国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2 0 %和 44 %。流域内分布着 2 5 3个城市 ,95 0个建制镇 (1999年 )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向来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着重探索了 :①如何准确把握各省市城市化的区域差异 ,制定分类指导的城市化发展政策 ;②流域内城市发展战略要与城市化发展政策相互融合为一体 ;③加快长江流域内部城市化地区的空间结构优化 ,对城市规划体制进行适当调整 ;④尽快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