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河道黑臭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形象。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已成为当前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焦点问题。黑臭水体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单一的治理技术通常无法实现稳定高效、低成本治理。以某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为例,在河道综合整治及雨污分流管网等工程未完全发挥作用前,应用超磁分离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技术对黑臭水体进行快速处理,实践证明该组合工艺能有效去除水中污染物,主要水质指标CODcr、 TP、 NH3-N和SS等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A标准,河道水质明显改善。该组合工艺单位水量投资1 300元/m~3,运行成本0.58元/m~3。该工艺在黑臭水体治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水环境规划和管理中城市水体功能定位不明确及水质控制标准不完善的问题,构建了城市水体功能定位和水质控制标准制定技术框架。城市水体功能定位技术既可以实现城市水体功能定位与现有水(环境)功能区划和城市规划的相互衔接,又可以保证城市水体功能定位工作的有效覆盖。基于水体功能风险识别与模拟的城市水体水质控制标准制定技术可用于建立与水体功能相匹配的城市水体水质指标体系和控制标准,应用该技术提出的城市景观水体水质控制标准具有较好的合理性,能够综合体现水体的水质特征和公众的主观感知。  相似文献   

3.
景观水体污染防治技术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景观水体的特点及其水质污染状况,指出景观水体处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对近年来景观水体的污染预防以及治理技术的应用和景观水体污染防治新技术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以昆明市新运粮河工程示范区的间歇进水、连续出水氧化塘/湿地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对城市旱期低污染河水与雨期重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该复合系统可以 有效处理旱期低污染河水和雨期重污染河水,实现削减污染和美化景观的双重功能.在旱期对低污染河水中SS、COD、TP、TN、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89.2±0.4)%、(73.8±5.1)%、(78.9±4.5)%、(64.4±3.9)%、(75.1±7.5)%,在雨期对重污染河水中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93.6±0.5)%、(74.7±0.8)%、(81.0±1.0)%、(66.6±5.0)%、(81.4±0.4)%.系统出水水质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可作为城镇景观用水和一般回用水.  相似文献   

5.
以沣西新城新河黑臭水体治理为目标,在控源截污等措施基础上,采用装配式滤墙/AF/BAF/复合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进行系统治理。经过4个月的运行调试,新河水质已得到明显改善,上游来水COD、BOD_5、TP、NH3-N平均浓度分别为44. 98、9. 39、0. 91、7. 71 mg/L的情况下,出水平均浓度分别降至24. 71、2. 88、0. 35、1. 33 mg/L,DO、透明度由平均2. 3 mg/L、13 cm上升至5. 3 mg/L、40 cm,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Ⅴ类水平。该技术在河道修复空间有限、原水可生化性差等污染河流治理中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某公园人工湖水质富营养化严重,采用异位净化、原位修复和水力循环为主的技术体系进行水质改善,工程运行至今,除总氮外,其余人工湖湖水水质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Ⅴ类水体要求。实践证明,采用异位净化、原位修复和水力循环为主的技术体系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进行水质改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某污水厂采用初沉/水解/MSBR工艺,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BOD5、TP、NH3-N的水质指标基本满足进水水质要求的条件下,出水水质基本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污水的单位处理成本为1.01元/m3。该工艺在COD短时冲击负荷(1~2 d内)超过设计值20%与水量超过设计值10%的情况下,仍能稳定运行。MSBR工艺比CASS工艺处理能力提高10%,达标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8.
以昆山市凌家浜黑臭水体治理为目标,应用生物治理与生态修复组合技术治理城市河道,通过设置生物膜自净设备、微纳米曝气增氧设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措施对该水体进行治理修复。结果表明,经过6个多月的运行,该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主要水质指标COD、总磷、氨氮等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Ⅲ~Ⅴ类标准,水体透明度达到0.5 m左右,甚至接近1 m;恢复了河道中由挺水、沉水等多种水生植物和动物组成的水体和水陆交错带的生态系统,增加了河道中的生物多样性,强化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明显改善了河道的景观效果。实践证明,该组合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水中有机物、氨氮、总磷等污染物,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和透明度,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若同时加强环保监管与定期运行管理,则可从根本上恢复河流系统的生态。  相似文献   

9.
北京碧水下沉式再生水厂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水环境治理的核心项目,采取PPP模式,在原地上厂厂址内新建一座全封闭下沉式再生水厂,占地面积仅为原厂的1/3。在改造过程中,原厂仍可实现正常运行并保证出水达标排放。新建碧水下沉式再生水厂处理规模由原10×10~4m~3/d提升至18×10~4m~3/d,采用多级AO工艺、双层矩形平流沉淀池、高效沉淀+超滤深度处理、污泥低温风冷干化及高效生物除臭等先进处理技术,出水水质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提升至北京市地方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11/890—2012)的B级标准。同时,该厂结合地上景观与市政设施的建设,打造集水质净化、生态景观、休闲运动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城市生态综合体。  相似文献   

10.
对城镇黑臭水体的治理早已提上日程,但治理效果却差强人意。目前,部分地区的水体治理技术只是一种环保应急措施。频繁地加药、换水是一次污染物的转移和扩散,这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本意。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所追求的目标是协调河道生态保护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尽可能维护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保持河流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中,水华是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从再生水水质特点和再生水环境中优势藻类及其生理、生长特点着手,对有效控制水华的水质控制系统进行了试验,得出了系统的关键工艺参数。最后,从系统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控制的综合系统。  相似文献   

12.
Landscape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the control of diffuse pollu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control of diffuse pollu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affecting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olicies of land use management are now being implemented as a means of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The potential success of such policies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owing to the complex nature of the processes controlling the transport of diffuse pollutants such as nitrate, phosphorus and sediment. The use of buffer zones alongside water bodies in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may offer a greater opportunity both for protecting the water and for increasing the habitat and amenity value of the landscape. The potential value of buffer zones in terms of water quality is dependent on landscape type and suitable design. The design of these features needs to consider the hydrology of both the buffer zone and of the landscape as a whole. In landscapes where the hydrology has been altered, additional measures may be required to establish suitable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trategy of diffuse pollution control therefore needs to be approached on a landscape basi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nature of pollutant pathways and areas of high pollution risk.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态城市、生态居住区及环 境建设的发展,景观水体已经成为城市建 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合理 地配置水生植物,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 题。本研究于2015年3—12月对重庆26个 都市区景观水体以及3个近郊区湿地公园 的水生植物进行了样地调查,其中都市区 景观水体选取14个典型代表,通过景观质 量指标和景观协调性指标对其进行景观评 价,同时将相关指标与近郊区湿地公园进 行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共有水生 植物42种,分属于22科,主要以湿生植物 和挺水植物为主,浮水和沉水植物应用较 少。在都市区景观水体中,仅重庆大学和大 渡口公园的时序多样性指数略高于观音塘 湿地公园和爱莲湖湿地公园,其余景观水 体指标均明显低于3个近郊区湿地公园。其 中6个景观水体水生植物配置综合评价等级为中等及以上,8个景观水体的景观评价等级为 差或极差。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在景观水体水生植物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进一步构 建健康的景观水系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复合生态滤床和光催化技术用于景观水治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复合生态滤床和光催化技术在小区景观水治理中的应用,分析了该方法的设计、运行特点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某居住小区收集、利用雨水,构建景观带和人工湖,实现水循环的景观水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采用"沉砂+过滤+消毒+生态技术"的雨水处理工艺,人工湖及景观带水体水质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中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指标要求。系统运行良好,每年可节省资金近40万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为新建小区的雨水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人体舒适度角度对城市小型景观水体周边滨水环境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滨水区内水体、树木遮阳、低矮灌木、草地对改善人体舒适度的影响,指出水体对周边滨水环境兼有降温、增湿作用,水体与绿化的合理组合可以在夏日营造一个相对舒适的小气候,上述成果可以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内滨水环境的布局与设计提供参考,也可为其他小型景观水体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中对于环境品质营造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山水园林思想显示出对于城市绿地建设巨大指导意义。在上海世博公园建设中,力求将传统的中国园林文化与蓬勃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有机会融合,重点做活"水"的文章,以"蓝"、"绿"交融的世博园林亮点彰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  相似文献   

18.
上海白莲泾水面绿化工程中生态浮岛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浮岛是一种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学原理,兼具景观美化和生态净化的功能性景观。上海白莲泾河道整治工程,为了克服水流急、水位差大等水面绿化设计的困难,合理、有效地运用了生态浮岛技术,使得白莲泾河道成为一条有自净功能的绿色生态河道,丰富了世博景观。同时,给周边地区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水生态景观的建设性破坏现象与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协调水生态景观复杂系统中并存的水利安全、生态安全和景观需求引发了业界的广泛思考。从水环境特点及其评价因子入手,提出基于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该方法能够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起水景观物理形态与其内在生态特征的动态关系,并通过设计—分析—评价—再设计的循环设计路径,实现多方案比选,提高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进一步促进其多目标融合。结合2个实践案例,对基于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流程和工具予以阐释,为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大量水体存在一定的水环境问题,但常规的地面调查方法在时效性和广度上存在局限,采用高光谱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高分五号(GF-5)高光谱数据,结合典型水体光谱测试,开展了大冶地区的水体水质信息提取研究,建立了水体富营养化和固体悬浮物污染信息提取模型,开展了大冶地区的水体水质信息提取研究。经过现场验证及与生态环境局水质公报数据对比分析,认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表明了直接由高光谱遥感数据监测水体水质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水环境监测的时效性和广度,可以为环境监测部门在水质监测中提供技术支撑、为专业的水质监测传感器的研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