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候变化下的三角洲城市韧性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角洲城市是一个特殊、复杂的生态-人工系统。水系冲击形成的地形地貌条件、大量建设产生的地基沉降现象以及城市蔓延造成的生境破坏,使得三角洲城市更容易受到由气候变化带来的潮汐、风暴潮以及暴雨的侵蚀。本文首先分析了三角洲城市更具脆弱性的原因,即特殊的自然基底与快速城市化的矛盾是产生三角洲城市脆弱性的内在原因,气候变化是加剧三角洲城市脆弱性的外在因素,认为韧性发展是未来三角洲城市发展优先考虑的对策。其次,讨论了韧性城市所具有的特征、模型、评估指标、多尺度生命周期、韧性演进等问题,重点从韧性城市的视角研究了曾经遭受气候灾害的若干三角洲城市的规划理念,推演了三角洲城市韧性发展的逻辑框架。第三,提出了三角洲城市韧性发展的目标,即通过规划调控协同三角洲城市系统各要素,持续推进整体应对气候变化扰动的能力。第四,提出了三角洲城市韧性规划调控的核心思想是多元与多样的基础设施、冗余与跨尺度的网络联系、自组织与自我更新的区域/街区/建筑/景观格局。最后,提出了六个在韧性规划实践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戴伟  孙一民   《风景园林》2019,26(9):83-92
三角洲地区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长期积累的生态问题也更加突出,暴露出的空间脆弱性问题日益显著。面对自然基底脆弱、自然灾害扰动趋势增强等因素在时空上的高度叠合,迫切需要提升三角洲地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扰动的能力。首先从景观角度分析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提出韧性规划是对现有三角洲地区规划转型的论点,认为鲁棒性、适应性、学习—转化能力是三角洲地区韧性规划的核心能力,系统性、协同性、底线性、预判性是三角洲地区韧性规划的主要思维特征。其次,进一步从优化整体格局、构建流动性载体、加强对韧性技术策略的研究和应用、重视跨尺度协作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格局—连通—关键点"的韧性规划框架。最后,阐述韧性规划作为三角洲地区规划转型的新理念,应用于具体案例的空间布局时须以人为本,依托自然环境,以自然流动性为规划导向;须基于预判式过程,充分构想能够应对不同情景的预案;须整合生态智慧与现代技术,明晰兼顾鲁棒性与适应性的功能分区管治体系。  相似文献   

3.
城市与瘟疫之间的斗争,一直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2020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暴发,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考.文章以韧性城市的理念为切入点,剖析了疫情防控期间暴露出的城市问题,从空间韧性、规划韧性、技术韧性、经济韧性、治理韧性五个层面,提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韧性城市的构建策略,以期为我国未来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韧性城市规划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师》2021,37(1)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背景下,韧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应对灾害的主要手段,其规划理念已得到人们广泛认可,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充分融合。文章对韧性城市和韧性城市规划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韧性城市规划相较于传统的规划理念,更加关注城市治理的韧性,更加关注多情景分析方法,更加关注以人为本和动态适应。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3个层面融合韧性城市规划理念的方法和路径: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应强化韧性城市规划理念的落实,同步开展相关的专题研究,为总体布局提供支撑;在专项规划层面,应统筹编制韧性城市专项规划,以更好地协调原有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类专项规划;在详细规划层面,应重点细化韧性城市相关设施的空间位置,如应急避难场所和人防工程等,并对具体地块提出韧性城市建设控制指标要求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不断出现,城市的过度开发建设使城市原有水系统发生改变,并导致城市水灾害频发及水环境日益恶化。自2014年我国大力推进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后,城市水系统问题逐渐缓解。本文通过引入国际最新的韧性理念,将韧性思维引入海绵城市规划策略的构建中,从生态韧性、工程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四个维度对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同时,结合现有试点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碎片化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以试点的海绵城市——济南市济西推广区海绵城市概念规划为研究案例,以韧性思维为指导,系统地提出了海绵城市生态格局构建、系统规划及建设引导方面的规划策略,并探索了海绵城市延伸的产业开发及建设管控机制,试图为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提供一种新思维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城市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风险挑战愈加复杂."城市韧性"概念的出现,为应对不确定性问题和理解城市复杂系统的发展演变,尤其是为城市规划领域的防灾减灾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演变逻辑,认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必然走向"演进韧性";通过进一步梳理城市韧性的理论与实践,指出对城市固有的复杂性认知不足,是现阶段城市韧性研究不能很好地指导规划实践这一困境的根源.基于此,本文认为,韧性理念引导下的城市综合防灾应该引入复杂科学,用复杂网络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发掘复杂城市系统的内在关联结构及其发展演化规律,这些将成为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回顾了当前我国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两张皮"的理论根源;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建构的视角论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融合的可能性、必要性,并指出城市规划的生态化是这一融合的基本途径,也是城市规划未来发展的方向;最后,指出了城市规划生态化对传统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划师》2017,(8)
随着大量人口和经济向城市集聚,城市成为各种灾害和风险的多发地,城市脆弱性不断加重,城市安全和城市韧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文章基于韧性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借鉴国际经验,从规划观念、技术思路和系统方法三个方面分析韧性城市视角下的防灾减灾规划与传统的防灾减灾规划的差异,并以深圳为例,探讨基于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从防灾、减灾和救灾三个方面提出城市安全运行框架与应对策略,增强城市韧性。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7,(8)
城市气候适应性规划是目前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在总结城市韧性理论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行动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规划控制要素、城市气候与城市韧性的关系,提出了气候适应性规划的目标、原则及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关键技术框架,包括减缓气候变化的绿色碳汇网络技术、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技术、基于步行友好的街区尺度控制技术和公共服务设施多元分布技术,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多尺度城市气候监测技术、模拟技术、调控技术和城市热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等,以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却面临定位模糊、作用削弱的困境,本文从中央要求和地方诉求两方面论证城市规划未来的专业追求,尝试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城市规划的使命担当”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城市规划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要稳步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建立统筹协调、分工协作的国家规划体系,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按照“研究真问题、回应真需求、创造真价值、保障真落地”的要求回归城市规划本质,改进规划的制度与方法。规划师不仅要“正确的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要直面当前城市普遍面临的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模式待转型、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弱、公共卫生与健康问题、老化增高运行风险、分化带来差异化挑战等问题,着力提高城市安全韧性,着力谋划城市发展动力,着力从破解制度障碍、更好发挥城市设计作用等视角推动城市更新,着力从全龄友好、文化特色、绿色低碳、智慧赋能等方面营建城市未来。新时期的规划师,应当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己任。  相似文献   

11.
在对思维、韧性、韧性思维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韧性类型、韧性属性、韧性效应、韧性改善途径展开探讨;论述了韧性思维的特征和核心、韧性思维与韧性实践等问题。从认识韧性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关系、重视韧性思维对城市生态规划的影响、赋予城市生态规划以韧性规划的基本特征、设置韧性指标评估城市生态规划的韧性水平、确立以人为主体的韧性生态规划原则、将城市功能—气候变化—韧性规划加以协整考虑等方面,阐述了对基于韧性思维的城市生态规划的诸项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同时又必须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服务。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改革年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很快,给城市规划工作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如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所涉及的城市规模问题、国企改革和村镇工业发展带来的城市工业布局问题,汽车工业发展和多种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城市交通问题等,都要求城市规划部门必须研究新矛盾、新问题。在近几年,广州市城市规划部门不断更新观念,在宏观上做好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研究和多层次规划的编制,在微观上做好城市建设和市容整治项目实施的规划引导和服务保障工作。 领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历时两年多完成的芝加哥大都市区规划的内容、方法、思路和原则.芝加哥大都市规划的发展充分利用了计量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分析评价过去城市发展的缺陷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未来30年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则,将这些原则应用到勾划未来的城市发展空间框架,产生了三个发展模式,并应用复杂的计量模型计算规划方案评价指标.最后提出与实施大都市规划相适应的城市政策和制度改革.芝加哥大都市规划的特点是:(1)政府职能与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充分结合;(2)高新技术和数量方法在城市规划分析中的充分利用;(3)凸显公共参与;(4)强调城市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具体的发展理念避免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 的爆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日常生 活,城市中的人口与生产生活资源等相对集 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往往损失更 严重。韧性城市能够有效应对突发性灾害风 险,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帮助城市从崩溃状 态过渡到自组织循环稳态,并逐渐恢复。在 此背景之下,本文首先梳理了韧性城市的概 念与特征,通过分析韧性城市特征与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对措施之间的响应关系,探讨 了韧性城市规划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适 用性。然后,基于韧性城市规划框架中的脆 弱性分析、城市管治、预防和不确定性导向规划四个方面,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周期,构建了预警、响应和恢复框架。最后,基于框 架提出了应对策略:预警层面,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构建早期预警系统,做好防灾准备;响应 层面,提出城市应急资源的冗余配置、城市基础设施的多元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的多层协作和社 区层级的自组织响应四大规划策略;恢复层面,注重韧性城市规划的重建与修复,强调灾后评 估与反馈,同时提升公众防灾意识。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10月28日,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进行了以"价值创造:面向存量的规划与设计"为主题的讲座,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学科的专家、学者及设计师、学子们分享了自己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在本次长达四个小时的讲座中,赵燕菁教授结合自身30多年的城市规划管理及实践经验,从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经营与管理、存量规划等多方面剖析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规划生态化是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的基本方向。本文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视角,指出了现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城市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现代城市规划生态化对传统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刘堃  仝德  金珊  李贵才 《规划师》2012,28(5):36-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瞬息万变,探索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弹性规划方法,增强城市规划实效,是当今城市规划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深圳市在弹性规划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规划法规与项目组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从中可提炼出韧性规划、区间控制与动态组织三种弹性规划方法。综合应用三种弹性规划方法,建构多维的弹性规划控制体系,是保证城市规划弹性效能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远景规划到概念规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和规划、从国外到国内,从上世纪末的远景规划到本世纪初的“概念规划”,一脉相承,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不断发展,概念规划是在竞争年代下一个战略研究的创新。城市规划应包括四个层面: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管理,而城市发展的战略研究,正是加强了城市研究,这种高层次的研究工作,对城市发展发挥了纲举目张的作用,它并不企图取代城市总体规划,而是更丰富了城市规划内容和完善城市规划的体系,对城市规划工作者也是一种知识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变的市场行为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指令性城市规划实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处理好城市规划中刚性与弹性的关系,提升城市规划实效,是当今城市规划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以1 979年以来的深圳市城市规划实践为研究对象,梳理与解读其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刚性与弹性实践,通过对两者发展演进过程的比对,揭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逐步协同的关联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韧性规划”思想,整合与提升刚性与弹性规划实践,建构由形态韧性、控制韧性与发展韧性等三类规划技术共同构成的韧性规划理论框架,为发展本土城市规划理论提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和谐发展、共同繁荣”是当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大学城规划为载体,探讨中国大学城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和谐发展关系。文章从国内外大学校园规划发展沿革、大学城发展沿革入手,分析了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总结出大学城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发展的几个要素;最后基于实例具体探讨了大学城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