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邹育华 《四川建材》2007,33(3):112-113
本文从建构的基本内涵和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建构实践入手,通过对中国建筑师近期的一些论文和作品的读解,提出中国大陆实验性建筑所显示的对建筑语言与建构文化的探索以及对建筑本体文化的关注,正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建构的基本内涵和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建构实践入手,通过对中国建筑师近期的一些论文和作品的读解,提出中国大陆实验性建筑所显示的对建筑语言与建构文化的探索以及对建筑本体文化的关注,正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再度审视建筑文化--结构肌理和地形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中国建筑学科发展的认识,和对快速大量的建筑营造带来的现象的反思,同时也应对建筑学术界关于"建构"概念的热烈讨论,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特邀著名建筑理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学院的教授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作为会议主席和组织者之一,主办了题为"结构,肌理和地形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弗兰普顿先生邀请了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的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以建筑的结构、表皮和形式三个相互关联的元素为研讨会的出发点,从十九世纪中叶德意志建筑理论对建构的最初思考到当今建筑、景观和城市的表现形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简要回顾西方建构文化和现代建筑装饰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新认知了建构语境下的建筑装饰的概念,明晰了建筑装饰的概念辩证是建构理论的中心问题,而建构语境下的建筑装饰是融于建筑建造逻辑的一类形式.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构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当今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以建构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反思是非常有意义的。建筑教育作为影响建筑师实践和思想的重要起始阶段,应顺应建筑自身发展的规律,不断更新观念,并将这种观念和思考付诸于教学实践。从建构的角度研究建造的本质问题,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作为"建造诗学:建构理论的翻译与扩展讨论"会议的开场发言,文章从建筑史学的角度阐述了建构的话语与建造的诗学的关系,并呼吁建立一种面向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遗产和当代实践的中国建筑的建构话语。  相似文献   

7.
袁烽 《新建筑》2014,(1):46-49
从建筑学教学研究与实践入手,清晰呈现了对建筑本体、设计方法、设计工具和工作方式的探索,自主性建构提出了建筑的在地性、文化性和实施性,以及与数字建构、建筑几何和性能美学等设计方法进行的结合,它反映了对设计方法的批判性思考.这种思考不但给予了实践的动力,更是对未来建筑学更好融入社会生产体系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建筑界关于建筑本质思考之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曙光 《南方建筑》2006,24(12):141-145
本文回顾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建筑界对建筑本质思考的主要内容,总结了关于建筑概念的辨析、建筑艺术说、建筑文化说、建筑人本说、建筑建构说等表述方式,指出了中国建筑界对建筑本质认识在这种不断深化中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关于“中国建筑为何用木构”的讨论出发,揭示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西方古典建筑理论框架的局限性,认为中国建筑应该寻求新的诠释。建构作为一种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是研究中国建筑体系的一个合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赵辰 《建筑学报》2023,(3):25-31
赫伯特·克莱默对中国现代建筑学术的影响是多侧面和多层次的,选择笔者重点受益的“建构”主题,解析个人内在学术自信心的建立过程:1990年代克莱默成功结合构造的建筑教学体系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建构思想,给已在一定意义上理解中国传统“营造”的笔者带来了深刻体验并建立了与国际现代建筑体系接轨的学术自信;而引介弗兰姆普敦的《建构文化研究》则使得这项学术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更为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1.
结构的意义——对卡拉特拉瓦建筑结构形态的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伟 《建筑师》2008,(3):81-89
论文在探讨建筑结构与建筑形态关系的基础上。对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建筑结构形态进行深入解析.并提出了其建筑作品在结构形态构成上的三个特点,即:浪漫的设计思想——非物质性结构:科学的力学分析——优化结构.理性的仿生演绎——生命结构.逻辑的运动形态——可动结构。  相似文献   

12.
刘红红 《华中建筑》2014,(7):160-163
《建筑设计初步》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作为基础教学,各个学校都在进行教学探讨和改革。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系《建筑设计初步》课程形成了四个基本的教学模块:建筑认识、建筑表达、建筑构成、设计入门。该文通过这四个模块的教学探索,指出《建筑设计初步》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进行基本功训练,更重要的是力求提高一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做到设计启蒙教学与二年级以上的建筑设计能良好的衔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从"门"外顺利过渡,走向建筑。  相似文献   

13.
张帆 《福建建筑》2010,(1):18-19,14
本文通过"永鸿国家花园"规划设计的实例,提出了山地建筑规划必须因地适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并把握好山地建筑规划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建筑文化的明天——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莉 《华中建筑》2000,18(2):1-1
文章在对现代建筑的发展及全球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地域主义建筑观,提倡建筑在全面进行和积极发展的同时,自觉寻求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体现文化的真实延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的关系,以建筑设计为基准点,分析了景观建筑学的概念和手法引入,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使建筑呈现了丰富的景观,实现了建筑设计的景观共生。  相似文献   

16.
整体地域建筑理论框架概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张彤 《华中建筑》1999,17(3):20-26
文章针对现代文明,尤其是现代建筑在当代的发展所造成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以及人与技术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冲突甚至危机,本文以自然,文化,技术三个轴心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整体地域主义建筑观,倡导建筑在全面进步和积极发展的同时,自觉寻求与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殊性以及技术和艺术上的地方智慧相结合,遵循地域生态机制,体现文化传统的真实延续,在社会心理上取得普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创造一种在自然生态  相似文献   

17.
徐鑫  李海燕 《南方建筑》2006,(10):23-25
本文通过对伊东丰雄(Toyo Ito)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理念、风格等几方面的解读,提取了其中的地域性因素,并且结合实例加以分析,以引起当前我国建筑师们在建筑创作过程中更多的理性思考,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域性建筑.  相似文献   

18.
向雨鸣  陈纲伦 《福建建筑》2011,(11):117-118
《建筑模型》是本院建筑学系设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研究此课程目的旨在加强建筑学的基础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文章从这门课程设置的意义、主要教学特点以及课程开设以来取得的教学经验等方面展开梳理和分析,总结出一套有特色的建筑模型课程的教学和训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岗 《福建建筑》2001,(2):7-12
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建筑创作实践 ,阐述了对“生态建筑”的种种感想与体会 ,以期在二十一世纪建筑设计实践上作方向性探索  相似文献   

20.
简约之美--瑞士布克哈特建筑设计公司及其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江  支文军 《时代建筑》2003,(2):118-123
本文以时间、体验和城市为线索介绍了瑞士布克哈特建筑设计公司作品,并对建筑设计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