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鸣  张洁 《中国园林》2000,16(4):79-81
通过对“涩文”《绛守居园池记》的注释,从风景园林学专业的角度解开了唐长庆三年时,山西绛州“绛守居园池”的山水地形,建筑布局及植物配置等造园手法的原貌以及其造园艺术与技术达到的水平特点,从中可了解山西不但有古典园林,而且历史相当悠久。  相似文献   

2.
贾捃 《华中建筑》2008,26(4):186-191
历代北京私家园林是重要的生活场所,其主人和其他游客在此举行的游观、宴乐、赋诗以及日常居住等各种活动体现了园林的复杂功能,并对园林景观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该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对历史上北京私家园林中的人的活动形态进行研究,分析园居生活与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其地域特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晚清幕僚赵烈文撰《能静居日记》百万余字,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其中对宅园“静圃”营建过程及园居生活的记录,谋求真实呈现晚清文人相地、建宅、营园以及园居雅集的详细过程及多维图景。同治四年(1865)七、 八月间,赵烈文前往江南考查各地区的屋价及风水,终定家址于常熟九万圩处。随着人口增加,静圃格局渐具明显的宅、园分区,以天放楼等藏书空间为核心的建筑空间和以静溪为核心的园林空间占据数次改建的重心。赵烈文于静圃的园居生活则表现为以光绪三年(1877)、光绪四年 (1878)间写仿辋川的溪北斗诗之举为代表的雅集诸事。  相似文献   

4.
《绛守居园池》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园池几经兴衰,由唐时的“自然山水园林”过渡到宋时的“建筑山水园林”,直至明清时的“写意山水园林”,各呈纷彩1400多年,它凝聚着历代先民建造园林的智慧和心血,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的园林史遗产。  相似文献   

5.
赵鸣  张洁 《中国园林》2000,16(1):75-79
本文通过对北方名园《绛守居园池》变迁史的论述,分析了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弥补了中国古典 园林史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该园建园缘由所包含的积极意义对当代也颇具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何济钦 《中国园林》2007,23(7):48-48
高介华先生主编“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中之《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王铎著,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一书,是一本值得园林、建筑、城市规划和关注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同仁们阅读和品味的好书。该书引用200多部古典文献,内容浩繁,图文并茂,从哲学、历史学、文化学和城市建筑、园林设计学角度,全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发展、社会功能、空间特征和文化艺术品格精粹。  相似文献   

7.
刘庭风 《园林》2010,(9):32-33
<正>绛守居园池,又名隋园、莲花池、新绛花园、居园池等,位于山西新绛城西高垣,是国内罕见的隋朝园林之一。据记载为隋时任内将军的临汾县令梁轨所建。唐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曾详述园景:水从西北入园,水池占全园四分之一。池被子午桥分为东西两半,桥中亭名洄莲亭,池南是轩亭回廊,居中者  相似文献   

8.
徽州文化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结合徽州文化园规划与建筑创作实践,就位于双重空间环境下的徽州地域的建筑创作提出解答。徽州文化园规划、建筑、景观创作三位一体,规划设计以“源”为题,重在形成徽州文化场;建筑设计以“园”为题,重在体现徽居场所精神;景观设计以“缘”为题,重在再现徽派场景。  相似文献   

9.
黄晓茵 《山西建筑》2009,35(33):358-359
以"园林茶居"作为载体,阐述了岭南园林中重要的文化意识和生活方式,并对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园林式茶居建筑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以期探究原有的"园林茶居"是如何作为一种"饮茶"文化的载体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天津市园林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近、现代园林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紧紧围绕’99世博会“人与自然”的主题,依次介绍《天津园》规划设计、造园风格和在营造中运用的现代园林技术手法,以体现传统的内涵、开放的格局,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园林特色,把《天津园》建造成一个寓意、寓情、寓景的园林精品。  相似文献   

11.
历史园林是一种处于自然周期中的活态型遗产,其 保护具有特殊性。在忒休斯悖论的启发下,以《佛罗伦萨宪 章》为指导,对历史园林保护方法进行梳理与思辨。历史园林 的格局是遗产整体性和真实性的基础,呈现历时特征;要素易 变且部分有生长性,是整体性的必要条件,体现了共时性的特 点,但真实性矛盾尖锐。在此基础上提出格局第一性,要素第 二性的观点,建构了一种基于“格局修复,要素更替”的理论 范式,并以绛守居园池为例,以实证类推理论进行实践检验。 通过总结历史园林的保护方法,探讨历史园林保护、修复与更 新的边界和尺度问题,为相关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昆明世博园二期工程名花艺石园规划设计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园林中,进行文化建园的探索和创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天津市园林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近、现代园林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紧紧围绕‘99世博会“人与自然”的主题,依次介绍《天津园》规划设计,造园风格和在营造中运用的现代园林手法,以体现传统的内涵,开放的格局,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园林特色,把《天津园》建造成一个寓意,寓情,寓景的园林精品。  相似文献   

14.
南宋是中国传统园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发达的经济文化背景影响下,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营建逐渐走向成熟。其中园居活动是影响私家园林空间形成和整体空间氛围构建的重要因素。结合相关的园记园诗和宋画资料,分析了南宋园林活动的特点,以南宋大型私家园林张镃的南湖园为例,探讨南宋文人园居活动的类型,从园林经营、隐逸读书、游赏养心、雅集宴乐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此探讨南宋私家园林的园居生活空间和文化特色,为当下的景观活动空间的文化氛围营造提供历史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杭州金都富春山居体现生态环境的建设理念,小区的总体、交通、居住、环境,以及单体等诸方面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6.
生土窑居的存在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丽萍  张晓萍 《建筑科学》2007,23(12):7-9,19
生土窑居是我国黄土高原极具特色的一种民居类型,其营造合理、构筑巧妙、存在自然、居住和谐,蕴含着极高的科学内涵、丰富的生态思想、宝贵的建筑经验,具有长久的保存价值。然而,生土窑居的发展受到了多因素的制约,面临被抛弃、被遗忘的困境。本文基于“适宜居住”的技术层面,从生态特性、构筑材料、结构特点等方面探讨了生土窑居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和谐性,并探讨了其千百年来“取之自然、融于自然”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凌宇  梁梅 《新建筑》1993,(1):17-20
本文是在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基于实地调查及拉萨城规资料,对拉萨地区传统居住环境提出了侧重于实用、经济的建设性改建方案。同时,对如何在现代化与传统藏居保护及文化延续之间取得平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于亮 《风景园林》2011,(2):96-101
在大工业生产的大变革中,英式自然风景园诞生在全球第一个跨入工业时代的英国,成为世界园林史上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化的见证.无疑,宏观背景是其发生深刻变化的主要原因.中国正在重返世界中心地位,中国的思想文化、物质财富以及全球环境的巨变同样是中国当代园林发展的宏观背景.宏观背景对英式自然风景园产生的影响和中国当代园林发展的背...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14)
现代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营造一种意境,注重塑造人与自然、建筑与景观、生活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和谐。正如如园景观所带来的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还是居住方式的回归,更是"意境时代"的传统回归。  相似文献   

20.
<正>由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的滁州园是2015年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中北入口第一个展园,此设计着力打造,通过历史文化、景观文化、地理文化、饮食文化及风俗文化等当地特色文化总结出展园最终思想。在本次展园设计中,运用传统园林布局,以现代景观元素及材料去表现,以新中式徽派为方向,体现了环滁皆山、步移景异等特色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