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张先进 《四川建筑》1995,15(3):11-14
泰国是东南亚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怫教国家。历史上曾几度以运罗为国名,佛教一直被奉作国教。它地处东南亚地区中南半岛中部,气候温暖宜人,无论河谷平原还是丘陵山区,到处植被茂盛,生气盎然,一派热带、亚热带的缔旋风光。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从北部的清莱、清迈到南部的洛坤、色蜀处处都有规模可观的古老佛寺和巍峨多姿的怫塔。首都曼谷与中部的怫统、大城府、北部的清迈还有多处金碧辉煌、气势恢弘的宫范建筑。遍布泰国北部山区,中部据南河平原与南部马来半岛的难以数计的古建筑精品,充分展示了这个佛教国家…  相似文献   

2.
徐怡静 《华中建筑》2012,(8):159-161
探寻城市及建筑的个性特色是目前城市建设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特定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特色进行研究尤为必要,这将给建筑创作带来更多灵感及思路。该文概述了武汉市区传统建筑的历史背景、分类、现状,从表象出发进而思考武汉市区传统建筑文化现象所蕴涵的地方特色,分别从刚柔并济、大气开阔、浪漫自由三方面举例并总结了武汉传统建筑中的“意”,期待能为武汉城市建筑特色的营造提供一些借鉴,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真正体现出文化传承和地域神韵。  相似文献   

3.
1、历经磨难的传统建筑之路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比是世界原生型建筑文化之一,以其优美的造型和鲜明的特色而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对于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本应取其精华、继承创新,更好地为祖国的现代代建设服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百年来的历史并没给中国的建筑师们留下多少探索的时间和机会。 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大船大炮打开了满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随着外来资本的输入,西洋文化也大量涌入中国,同时也造成了洋式建筑的大量泛滥和城市建设的畸形发展。西洋文化的入侵引起了人们的警觉,从而导致了一些仿古建筑和中西结合建筑的出现。时过不久,爆发了抗日战  相似文献   

4.
颜朝星 《山西建筑》2000,26(4):18-19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一定的思想行为和方法世代相袭而形成的文化要素。它亦是千百万劳动者生活习俗和精神上的共识而自觉的被认可。建筑作为一种与自然、人、社会有密切相关的载体,除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之外,在传统上要处理好空间与环境的融合。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中国传统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极为宝贵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地形象矗立在世界建筑之林。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当今中国的现代建筑。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作为“石头和  相似文献   

5.
王铎  王诗鸿 《建筑》1997,(3):20-21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传统建筑、园林出现了复兴时期,无论是其建设的数量、规模和其中的优秀作品,都是本世纪以来空前的。但是在这期间,也有“反传统”的思潮同时出现。见于报刊杂志的,如在谈倡导多元文化时说:“传统建筑不能算作一元”。在谈倡导创作民主时说:“不能给传统建筑以民主”。对传统园林也有罗列“古典园林十大罪状”的文章。最近时期建筑界亦有数篇文章对北京西站和“夺回古都风貌”等提出批评。这是建筑界学术思想活跃的表现。笔者无意对上述观点反其意,因为从某个角度看,其言亦不乏真知灼见。只是想到以后,再有3年…  相似文献   

6.
传统建筑文化的有机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维纯 《世界建筑》2002,(11):68-70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文化的发展是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传统建筑文化的有机更新是为了适应自身与环境的需要而进行的新陈代谢作用,新生细胞的生成体现了创新,旧有细胞继续发挥作用体现了继承,传统建筑的精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适应性,传统建筑文化有机更新的实践就是探索这些精髓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创建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玲  王芳 《四川建筑》2004,24(4):46-47
社会文化对建筑领域的影响相当深刻,建筑特色的创造必须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去探索,通过对当今地域建筑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总结了创建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的几条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许蓁 《中外建筑》2000,(6):12-13
本文作者指出传统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它不仅具有文物和审美价值,而且保留了建筑艺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的存在、延续和发展取决于它所依存的文化 在现代建筑的冲击下,传统建筑正面临着“神”与“形”分离的尴尬局面。因此我们必须摆脱传统建筑特有的单纯性和朴素性,以一种开创性的、多元化的建筑形式体现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吴地建筑中的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江南的灵魂,柔水三千织出了水乡江南的旖旎风光。人们与水为伴,与水争斗,与水共存。水的温柔、水的清新、水的奔流、水的力量都融进了吴地建筑中。因此,无论是城池的规划、村镇的建设,还是民居的营造都具有水域的特点,做到了拒水之害,用水之利,弥补天地之缺憾,这一切足以说明吴地建筑中必然渗透着水的文化。水孕育了吴文化,吴文化就是水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7,(7)
建筑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方地域人们的审美追求和技术水平。在世界各大建筑体系中,中西建筑是起源最早、最具特色,而且是最具活力的两大建筑体系。本论文主要侧重于19世纪中叶前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研究,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宏观形象以及建筑类型两个层次上的比较分析与总结,更深刻地理解到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以传统乡土聚落为研究对象,以自组织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挖掘更新机制为目标。通过解析过去,揭示三个参变量的主导作用、三种结构秩序的空间建构,以此提取传统乡土聚落的演变秩序。通过诊视现在,提纯分形理论下空间自相似生长机能、协同学理论下空间共生性生长机能、超循环理论下空间催化性生长机能。通过调控未来,挖掘传统乡土聚落等级嵌套、并置协同以及低冲击循环演进机制。  相似文献   

13.
传统建筑是民族文化的产物,建筑的营造离不开尺度。通过分析儒家文化的实用理性思想和礼制思想,以及《周礼·考工记》中的实物模数思想与《营造法式》中的营造模数思想,得出中国传统建筑模数思想的形成与儒家文化有内在的关联,给其他民族建筑模数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场所精神"、"文化"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紧密关系的详细剖析,试图梳理出酒店设计中"地域文化"对于"场所创造"的重要作用,并以西双版纳万达文华酒店为例,解析酒店设计中如何通过"地域文化"的具体应用,创造独具特色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迅速,人们对空间环境塑造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认真研究室内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具有高度的文化精神,蕴涵强烈的审美意境,表现出模糊空间特征和传统文化及美学精神。我们只有探寻其内在的空间规律、特征及精神内涵,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得到真正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哈尼梯田村寨为例,提炼其自然、生产、生活高度融合的景观特征,从内容、过程、格局、主体四个方面分析其背后隐含的营建方法。旨在为当下的乡村景观营建方法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传统民居的本质是传统的民之居所,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镌刻着历史发展的历程。浙西一带传统民居保存较好,集传统文化、建筑艺术等于一身,保护和研究价值甚高,其主要体现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建筑创作价值三方面,人们在传承传统民居的价值的同时需辩证地去看待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匠师访谈和建筑实例查证三者相互对比验证的方法,对浙江三种月梁——“浙南法式形月梁”、“浙北高扁作月梁”和“浙中冬瓜形月梁”的形制与尺度展开研究,并与宋《营造法式》和苏州《营造法原》中的月梁进行对比,揭示出浙江传统建筑月梁在历史承继性上的不均衡和地域上的混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传统乡土聚落为研究对象,以如何理解演化、如何进行再生为研究内容。在集群智能平台上,从内聚力、分离力、协同力去揭示村落演化机理,从时间、空间以及人的行为轴线上提纯空间原型。进而提出由修补生长轴网、重构功能组团、疏导信息流的传统乡土聚落非标准再生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气”作为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气”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历代哲人理论思维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的发展。风水学从古代哲学“气论”学说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结合风水实践加以发挥,逐渐将“气论”发展成为自己的基础理论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气”的中国风水理论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形势派”还是“理气派”都是以寻找能够“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而展开选址和布局等风水操作。风水学术语中常见的“生气”“迎气”“藏气”“纳气”“聚气”等概念,也都紧紧围绕着“气”这个核心而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