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微生物学探讨生物除磷脱氮机理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从微生物学探讨生物除磷脱氮机理陈欣燕程晓如陈忠正(武汉工业大学)从微生物学方面探讨生物除磷脱氮法的机理,将有助于采取合理措施提高生物除磷脱氮的效率。生物除磷脱氮系统只有一个污泥系统,同时存在着分解有机物的异养菌群、反硝化菌群及硝化菌群,混合的微生物菌... 相似文献
2.
SBR工艺脱氮除磷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概述了SBR脱氮工艺中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亚硝化脱氮现象,讨论了影响SBR除磷的碳源,聚磷菌与非聚磷菌竞争,pH值,好氧曝气,污泥龄,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并对SBR工艺中脱氮与去除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了可以同时脱氮除磷的一种SBR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对象包括BOD5、SS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就脱氮与除磷而言,由于各自过程的要求不同,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讨论了城市污水生物除磷脱氮的基本原理,综述了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分析了脱氮与除磷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对磷氮磷合并去除工艺进行了比较,并对以后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新型单级活性污泥脱氮除磷工艺──Schreiber工艺德国AugustSchreiber博士在rt十年代发明了有自动供氧控制系统的逆流曝气(。ounterCurrentAeration)系统。这是一种在一个生化反应池中交替形成好氧、缺氧和厌氧状态的活... 相似文献
5.
6.
7.
间歇循环活性污泥-MBR工艺的脱氮除磷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间歇循环活性污泥-膜生物反应器(ICAS-MBR)工艺,并应用其对传统的活性污泥工艺进行改造以强化氮、磷的去除并使出水能够回用.该工艺通过控制活性污泥混合液在曝气室、搅拌室之间进行间歇式循环,使微生物种群在时空上依次经历缺氧、厌氧、好氧阶段,从而达到强化脱氮除磷的目的.考察了ICAS-MBR工艺对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特性,在6个月的运行期间,对COD、TN、TP、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70.6%、86%、96%,出水浊度<1 NTU,细菌总数<100 CFU/mL,且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型UniFed SBR生物除磷脱氮工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介绍了新型UniFed SBR工艺的运行方式、在除磷脱氮方面的特点及其在实际污水处理厂的应用实例.其特点是在SBR运行周期的沉淀和排水阶段,将进水均匀地引入沉淀污泥层,以取得反硝化和厌氧放磷所需的适宜条件.与复杂的连续流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相比,该工艺采用单池运行,不需物理分区和污泥回流即可达到较高的除磷脱氮效率,还可减少基建投资. 相似文献
9.
SBR法处理城市污水的脱氮除磷功效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采用SBR工艺对广州的城市污水进行了生物脱氮除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碳、氮、磷比例不理想的情况下,达到了既去除有机物又能脱氮除磷的效果,当总停留时间控制在4.5-5.5h,污泥负荷为0.14-0.26kgBOD5/(kgMLSS.d)时,出水BOD5浓度为5.12-13.62mg/L,去除率达85%-93%;出水COD浓度为10.7-32.2mg/L,去除率达82%-88%;出水NH3-N浓度为2.83-9.23mg/L,去除率达53%-87%;出水TP浓度为0.1-0.45mg/L,去除率达85%-99%。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新型一体化生物反应器的同步脱氮除磷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对污水的处理效能,设计了一种新型一体化生物反应器并采用其处理生活污水,研究了DO和HRT对同步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实现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290~510mg/L、MLSS为2500mg/L、污泥龄为15d以及好氧区和缺氧区的溶解氧分别为2mg/L和0.2mg/L时,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较好,对TN、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0%和90%,DO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同步脱氮除磷的效果。控制DO为最优值,并保持其他操作条件相同,当HRT为12h时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随着HRT的延长,同步脱氮除磷效果反而下降。该一体化反应器集厌氧、缺氧和好氧区为一体,在一定的运行条件下能够实现同步脱氮除磷,是处理生活污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以西安市某自来水厂的沉淀池排泥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循环造粒流化床技术先进行工艺参数优化中试,再进行生产性试验研究。中试结果表明,循环造粒流化床的运行稳定性较高,即使进水浊度在200~800 NTU范围内变化或进水上升流速在25~70 cm/min之间变化,出水浊度仍可稳定保持在10 NTU以下;工艺优化参数如下:上升流速为70 cm/min,搅拌转速为5~8 r/min,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为4~5 mg/L。在中试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性试验,出水浊度始终稳定在10 NTU以下,最佳间歇排泥间隔为4 h,出泥含水率为95. 8%,处理成本为0. 1元/m3。中试及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循环造粒流化床处理排泥水,具有出水水质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污泥浓缩效果好、处理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