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亚莎  邢双军 《华中建筑》2008,26(12):136-138
宁波老外滩是宁波最为著名的近代历史街区,老外滩地块的更新改造对宁波城市建设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城市文脉与历史风貌的保存和高成本商业运作的回报双重压力下,针对这样一个特殊的近代历史街区的更新和改造,城市设计不仅采取了保护和复原的方式,还运用了植入和拼贴的手法,一系列的矛盾与对立最终造就了一个多元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2.
青岛近代工业遗产是青岛文化遗产中独具价值的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既是其独特价值的内容也是载体。该文基于对青岛近代工业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青岛近代工业遗产的调研,分析总结青岛近代工业遗产建筑风格的类型和特征,揭示其与青岛近代工业间的关系,指出其作为青岛近代工业遗产独特价值形成的内在因素的重要性,为青岛近代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和保护与再生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臣喜  朱永春 《山西建筑》2009,35(16):37-38
以福州近代工业建筑为研究对象,对现存福州近代工业建筑进行了初步调研,并以福建船政建筑为例,对其历史背景、整体布局、单体特征及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等问题进行初步探析,以期对福建船政建筑进行功能转换,实现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  相似文献   

4.
从新世纪的视角出发,提出“城市型街区”的性质和特征及其与门禁社区、超级街区的差异.分析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挑战性和适应性,进一步明确城市型街区存在的概念,以引起规划设计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6.
基于景观评价理论,选择"公众偏好法"的评价方法,并以公众满意度为评价视角,分析了洛阳市涧西区工业遗产街区的整体环境及景观现状,构建了适宜于洛阳工业遗产街区的景观评价体系,提出了工业遗产街区内景观保护和更新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工业建筑遗产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遗产价值取向上与传统遗产明显不同。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时间起点,从现代工业建筑入手,总结并归纳出从工业建筑发展成为工业建筑遗产的四个标志性阶段:工业建筑"现代化"时期、工业建筑"艺术化"时期、工业遗存"遗产化"时期以及工业遗产"博览化"时期,以期厘清工业建筑遗产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为工业建筑的多元价值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柳珺  孙淼 《住宅科技》2020,(11):43-50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载体,不仅有公共性,更具有共享性。文章首先梳理共享性与工业遗产之间的联系,归纳出共享性的3点内涵:开放、混合、参与;进而构建空间开放性、功能混合性、场所可达性的研究框架。以上海中心城区内2处工业遗产更新街区——苏州河长寿路街区和徐汇滨江街区为例,比较分析各自的共享性特征及优劣势,指出两者的差异源于自下而上的"二次更新"和自上而下的"首次更新",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未来工业遗产街区的更新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周琦 《建筑与文化》2012,(11):15-15
百年前的老工业时代,以重型机械大厂房为主要建筑形式的重工业在城市中留下了大量集中的工业建筑群落。历史回转百年,这些老工业建筑成为城市发展中需要特殊对待的历史建筑。他们在逐年老旧的过程中依旧散发出历史的醇香,如何保护和赋予他们新的生命,是当前城市改造中重要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9)
文章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考察,梳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发展脉络,分析诱发中国近代工业设计产生与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阐释中国近代工业设计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对中国近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近代工业设计的特点与规律,指出中国近代工业设计是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体现,由此揭示工业设计在中国近代历史时空中的特殊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西安城市工业格局演变的历史研究(1869-197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60年代,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封建的手工业城市开始逐步向机器工业城市转变.在近现代城市发展历程中,西安受到工业化影响,逐步由封建社会背景下的传统手工业商贸城市,向以机器生产的工业社会城市形态发展、演变,经历了清末西安府城的工业雏形、民国时期城市工业化转型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三个主要时期,逐步形成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特征的城市格局形态.  相似文献   

12.
刘晖 《南方建筑》2020,(6):118-125
始于20 世纪60 年代的三线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山沟里兴建了一批大型企业,这些工厂及其生活区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工厂城镇,岳阳石化就是这种厂城的典型。岳阳石化这座厂城经历了从筹建、完善至收缩各个阶段。从城乡规划视角回顾其规划建设组织,采取分散组团式布局的成因和优劣、工人住区和公共设施的配建机制和标准、以及“厂—城—乡”三者关系的变迁,有助于总结厂城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工业化和城市化路径的制度和形态特征,提出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和新中国规划遗产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代广州城市形态特征及其演化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代广州的城市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城市形态演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运用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对近代广州城市形态演化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分析梳理广州近代不同时期的城市形态特征,探寻其演化轨迹,揭示其演化的动力机制,以展示近代广州在复杂因素影响下城市形态演化的内在规律性,为全球化和高速发展条件下的广州城市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近代长沙城市的发展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经历了数重波折后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在影响城市发展变迁的众多因素当中,工业建筑对长沙城市格局的影响起到较大的作用。本文对长沙开埠前后至改革开放时期工业建筑的发展进行调研,探索工业建筑的发展对城市格局的影响,为当前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熊浩淼  郑颖 《南方建筑》2021,(4):124-130
天津在近代的繁荣贸易中产生和聚集了本土自发与海外舶来两种金融组织,共同塑造了天津在中国北方的金融地位。考察上述两类不同的金融组织在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通过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分析揭示近代天津城市金融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天津城市金融中心由老城向租界内转移并逐渐形成唯一金融中心,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和银号共同成为城市金融空间的塑造者与参与者。这一过程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揭示了天津城市近代化过程中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征,为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提供了价值评价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万谦 《新建筑》2012,(2):34-37
通过对《下塔吉尔宪章》的解读,提出以真实性为核心,对工业遗产相关产业链进行全面考察的研究方法。以武汉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武汉近代工业遗产所包含的产业链开展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文艺复兴以来,古遗址美学的发现与发展为工业遗址价值识别奠定了美学基础。随着传统工业逐渐退到历史的幕后,工业遗址凭借其崇高美特征被人们发现其文化价值内涵,并由此诞生了“工业考古学”。工业遗址逐步由工业纪念物发展到工业遗产,从单纯的审美载体转变为地区乃至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址具有再开发利用的巨大潜质,景观化则是其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要手段。工业遗址景观化的实践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如画式”处理采石场的工业改造开端时期;2)大地艺术拓展并运用纪念碑视角的工业纪念物时期;3)“博物馆化”风潮下景观设计受限的工业遗产提出时期;4)风景园林主导的整体保护与分层活化的工业景观时期。最后,针对价值理念之传播、法律机制之建立和活态可持续之发展几个方面,对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提出了建议与展望。通过可持续、有机且综合的风景园林手段,将见证工业遗址作为遗产的可变价值。  相似文献   

18.
韩旻  季宏  王琼 《南方建筑》2020,(6):55-61
利用ArcGIS 技术将档案馆、历史文献、统计资料、历史地图等途径采集到的宁德近现代工业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呈现出宁德近现代工业发展各阶段空间分布演变规律与不同类型工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以蕉城区为例对其工业遗存现状进行田野调查,并对宁德工业遗存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科峰 《城市建筑》2014,(15):13-13
本文以立面设计在工业建筑过程中的重要性为出发点,对立面设计的一般基本规律进行了阐述。以立面的构图的基本规律和手法为重点,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此提高现代工业建筑中建筑师对立面设计的重视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业遗产初探   总被引:79,自引:1,他引:78  
通过界定工业遗产内涵,明确工业遗产的价值,揭示了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从工业遗产的认定与登录、保护与重新利用等方面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并在此框架下立足国情,梳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甄别潜在的工业遗产,便于进一步开展工业遗产普查工作,最后展望未来工业遗产保护和重新利用的趋势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