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本上,中国当代建筑可以1993年张永和设立"非常建筑"工作室,宣布脱离设计院等大型系统,以个人声张为中心的新模式,作为阅读分水岭。这之后,个人的、实验的、另类的,甚至批判的建筑作品纷纷出现,王澍与陆文宇的"业余建筑工作室",即是这波建筑运动的重要一环。初期的整体发展路线,区划了所谓的"海归派"与"本土派",但二者间的分野,随着时间发展也逐渐模糊,尤其原本发言位置似乎居于下风的"本土派",气势与表现益发夺目,开始挑战及调整"海归派"的建筑路线,让二者间有着交迭的现象。建筑评论家朱剑飞曾经以"关注社会问题的都市现实主义",作为另一种现象与思维上的定义,避免原本纯以出身与背景作归类,而回归到对作品的观看,确实有其合理性,而王澍就是他认定对于"都市现实主义",做出回应的代表建筑师之一。  相似文献   

2.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4,(7):138-138
<正>书名:宅在故宫边:九方宅建造手记作者:张清帆张波出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年07月文字:405千字开本:889 mm×1194 mm 1/24册数:2定价:$69.00元本书的作者张清帆,建筑师、画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硕士、在造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张波,先后在非常建筑、都市实践等建筑事务所工作,在造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俩人是"夫妻档",以自由职业的身份从事着建筑的工作。九方宅是两人成立工作室后的第一个建筑作品。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城市建筑》2006,(1):60-70
工作室简介QL建筑工作室是深圳大学覃力教授主持的建筑创作集体,依托于深圳大学。工作室不仅专注于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的研究实践,而且将公共建筑、校园建筑、商业建筑等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作为创作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工作方法上,工作室借助于学校平台,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基础,重视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背景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强调协作精神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作风,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项目、每一次机遇,使我们的工作能够更好地贴近生活,服务于社会。工作室成员覃力主持人颜奕填主创建筑师李一凡主创建筑师陈晓主…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室是一支年轻的团队,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至今已有5年的工作积累。由工作室主任带领着5名年轻的设计师,工作室除了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之外还充满了理想与激情。 工作室以居住建筑的设计为主,同时将学校建筑,商业建筑等及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类型作为主要研究及实践方向。向大家汇报、介绍的作品,大部分是工作室近期承接的或已经建成的项目。其中包括,方案,初设及施工图。  相似文献   

5.
朱晓琳  于海为 《建筑技艺》2012,(1):82-85,81
契机与坚持AT:目前,很多大的设计机构都在走专业化的技术发展路线,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市场需求成立不同的专项事业部,比如体育建筑工作室、轨道交通建筑工作室、居住建筑工作室、医疗建筑工作室等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虽然没有明确的分类,但是十几个建筑工作室也都有自己的专长。您主持的建筑十室目前主要以广电建筑为业务专长,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带领工作室开展这项业务的初衷?在此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考验,取得了哪些成果?  相似文献   

6.
马里奥·皮萨尼是一位著名建筑评论家,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建筑工作室相识。在后来的深入接触中,作者深深地被建筑工作室的作品所打动,又为他们在法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而不平,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这篇热情洋溢的评论文章。  相似文献   

7.
曹晓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器空间建筑工作室(第七建筑工作室),成立于2005年5月,主持建筑师曹晓昕。器空间的“器”字表明了我们对城市和建筑空间的重视,同时也代表着我们站在社会立场,以研究的态度致力于为新时代的城市和建筑面临的新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器空间建筑工作室曾参与过上百个项目的设计,建成作品数十项,涵盖教育、文化展示、休闲娱乐、办公综合体、商业中心、居住、老建筑改造、公共艺术、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及城市设计等领域,并应邀参加了多所大学、设计机构、学术组织的交流活动,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工作室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受到了《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创作》、《时代建筑》、《Mark》、《Domus》、《建筑实录》等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最为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工作室之一。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建筑与文化》2009,(6):115-115
目前,不少高校建筑学院的教授拥有了自己的建筑工作室,教授们在兼顾建筑设计教学的同时经营工作室。不同于设计院的建筑师工作室和独立执业的建筑师工作室,教授们所开设的这类工作室具有关注实验与实践、理论与理想、发生与发展的多重特征和兼顾建筑教育、建筑实践的双重意义。下期关注将就这一现象展开剖析,探讨教授工作室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9.
岩排溪村     
"超轻视频村":由著名国际批评家、策展人及建筑领域的撰稿人泰伦斯·瑞莱提名的六组建筑师及其团队参与,分别是Clavel Arquitectos(西班牙穆尔西亚)、MOS(美国纽约)、OBRA(美国纽约)、Studio Up(克罗地亚萨格勒布)、魏春雨·地方工作室(中国长沙)及业余建筑工作室(中国杭州)。泰伦斯·瑞莱(Terence Riley):瑞莱先生是享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策展人、建筑师、博物馆专家、评论家,曾多次担任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评委会主  相似文献   

10.
这个现在用作工作室的工业建筑,曾红是一个喷沙厂的厂房,原属于成立于1885年的Gutmannsche Maschinenfabrik集团。1994年,转归gmp所有,并被改造成建筑工作室。建筑内部不仅有模型车间,还有一个可以定期举行展览和音乐会的休息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