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对消费社会背景分析出发,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失落的产生原因、具体表现进行简要的论述,以上海大拇指广场为例,提出社区商业广场空间设计中的几点策略来促进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容器"的理论涵义和作为容器的城市特点,以武汉几个公共空间为例,阐述了公共空间承担的容器功能对于城市所带来的作用,并对不同形式公共空间作为容器时所表现出的特性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3.
私有公共空间作为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存量、提升空间品质、激发城市活力的策略已日渐普遍。然而,私有公共空间被质疑是迎合了当下绅士化审美趋势的产物,是商业资本用以实现社会控制的排他性空间,引发了业界对空间不公的讨论。本研究通过梳理空间正义的相关理论,以香港商业公共空间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私有公共空间中空间正义的表达。从活动多样性、安全性与管理、邻近与可步行性、公共性和公众参与五个方面剖析其中公私权力的界限,理解私人所有权与空间正义间的冲突性生产关系和微妙的阈限性。挖掘私有公共空间在空间正义语境下作为缓解城市不公的中介效益,有助于实现公共空间的优化配置,缓解社会不公平现象。  相似文献   

4.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双重转型的物质载体,需要与居民生活方式、群体特性和社会组织相适应。文章以西安老城社区为例,厘清其社会结构从保守到自由、聚集到分异、并存到联结的更替过程,归纳出不同社区形式下的公共空间布局特点,提出趣缘化、异质化和脱域化的社会结构对老城社区公共空间在系统网络维系、布局模式优化和内外边界整合等方面产生了较强的驱动作用,同时社区公共空间也反馈出多元兼容、继承细分、动态适应、混杂突变、协同诱发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5.
传统集镇的公共空间在历史变迁过程中表现出了高度的丰富性与混杂性,是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文章以武安贺进镇为例,对其进行了实地调研,探析了其历史起源到聚落演化、选址与总体布局及不同的公共空间形态。从宏观整体公共空间形态、中观公共空间组合方式、微观公共空间构成要素三个层面总结了贺进镇的公共空间形态的特征,以期为后续传统集镇公共空间的活态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现代化建设浪潮强势,城市记忆断层问题日益严峻,处理好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与其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的关系成为每个建设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文章以北京老城区为例,分析其公共空间特点,并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提升老城区公共空间活力的策略.北京老城区是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它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变,每座老城区都具...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治理结构演变的视角来透视乡村公共空间特 征的变化,选取近代以来社会治理结构演变特征明显的西安 白鹿原地区乡村为典型案例,通过资料查阅、现场踏勘和深度 访谈,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该区域乡村所衍生出的社会治理 结构,并揭示出不同社会治理结构下乡村公共空间响应特征 规律。经研究认为,近代以来该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经历 了“自治-扁平化-原子化-行政强干预”的发展阶段,乡村公 共空间相应呈现出“繁荣发展-异化-全面衰退-离散化”的特 征。最后,通过分析得出公共空间特征与当时乡村社会治理结 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其在时间轴上的演变实质上是新空间与 新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再关联。  相似文献   

8.
乡村公共空间具有功能复合性和社会联系性,是乡村建设中关注的重点。以往学者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空间,近年来开始对公共空间进行整体性研究,有利于乡村公共空间的系统性分析和设计。以财政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村——山西省太原市西怀远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西怀远村公共空间网络,从整体网络角度分析乡村公共空间结构特征以及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为指导西怀远公共空间优化提供依据,也作为设计前期分析与设计方向研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空间可达性决定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空间句法理论能够将空间关系与人的行为活动联系起来,理性地分析和评价空间,对空间的布局规划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文章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校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从全局集成度、局域集成度、可理解度这三个方面对其公共空间可达性进行解构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空间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乡村聚落的公共空间历来都是村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往场所,承载着生产与生活的主要功能,在村落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提升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对于村庄建设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对恭城县古城村乡村公共空间进行走访和实地调研,并应用Depthmap空间句法理论建立古城村公共空间模型,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古城村公共空间的活...  相似文献   

11.
公共空间的层次与变迁——村落公共空间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志敏  郑孝正  彭昕 《华中建筑》2008,26(8):141-144
以河南原阳东圈村公共空间的考察为基础,对由各种社会组织形态的变迁引发的村落公共空间层次及变迁逐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琴  王丽娴 《安徽建筑》2009,16(6):8-9,26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公共空间环境品质下降问题,本文采用案例总结的研究手法,以空间结构为研究视点对其进行交通组织的便捷性和空间类型多样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Problem, research strategy, and findings: How media portray public transit services can affect the way voters and stakeholders think about future transit investments. In this study, I examine social media content about public transit from a large sample of Twitter comments, finding that they reflect more negative sentiments about public transit than do the comments about most other public services, and include more negative material about transit patrons. However, transit agencies may be able to influence the tone of those comments through the way they engage with social media. Transit agencies that respond directly to questions, concerns, and comments of other social media users, as opposed to merely “blasting” announcements, have more positive statements about all aspects of services and fewer slurs directed at patrons, independent of actual service quality. The interaction does not have to be customer oriented. Agencies using Twitter to chat with users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or new service also hav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more positive sentiments expressed about them on social media. This study's limitations are that it covers only one social media outlet, does not cover all transit agencies, and cannot fully control for differences in transit agency service.

Takeaway for practice: Planners committed to a stronger role for public transit i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and equitable cities have a stake in the social media strategy of public transit agencies; moreover, they should not let racial and sexist slurs about patrons dominate feeds. Planners should encourage interactive social media strategies. Even agencies that only tweet interactively a few times a day seem to have more civil discussions surrounding their agencies and announcements on Twitter than agencies that use their feed only to blast service announcements.  相似文献   

14.
苏原  杨卫丽  邹杰 《华中建筑》2010,28(12):84-87
当今各个城市的高新区都有着同样的特征:林立的高楼,大片的玻璃幕墙,其间飞速的车流,白领们匆忙的步伐,低能的绿化,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我们需要的是开放的、理性的自然庇护所。"3D"复合型公共空间的设计就是在探寻一种包容且开放的、绿色生态的、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新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5.
Attempts to explain recent changes in the nature and governance of public spaces, however defined, have become prominent in cultural geography, social sciences and urban design. This article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at discussion by examining ongoing changes in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spaces across England and analysing how local authorities are responding to English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initiatives that explicitly link the quality of public spaces, especially ordinary streets and squares, to a broader urban policy agenda. Looking at the way centrally defined policy initiatives are taking root at local level, and on the basis of an extensive survey of current and emerging public spac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England, the article makes the case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public space and its governance that is better anchored in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in which those changes take place. It also suggests that a policy focus on the quality of ordinary public spaces, with its implicit assumptions on how their users perceive quality and react to it, is creating a new field of policy with its own stakeholders, power relations,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6.
钱才云 《华中建筑》2009,27(9):99-103
复合型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短缺、当前正处在经济增长的快速城市化阶段以及各类城市空间“顽疾”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所提出的。论文阐述了复合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主要特征,并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完善城市空间功能角度论证了发展复合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化和产业更新的推动下,我国科技新城快速发展,科技新城这类以公共空间为主的城市功能综合区具有较强的景观资源特征和公共服务特征,它们往往成为聚集人气、带动新城发展的重点区域。本文通过对烟台辛安河口东区的城市设计,总结科技新城公共空间的发展特征和设计需求,提炼其设计理念与策略,塑造功能使用、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空间形态,旨在为类似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杨宇振 《新建筑》2012,(5):45-49
回顾中西学者关于近代以来公共空间的讨论;归纳传统中国"公"观念的三重空间维度;进而辨析公共空间的三种内涵;比较分析传统中国社会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公共空间的特点,指出传统中国社会公共空间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是一种网络化、关联化的结构,与资本主义公共空间因劳动分工的阶层化形成的明晰空间关系位置与边界不同。近代以来中国的公共空间发生着剧烈的转型与重构,对于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构造,需要更有深度的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何正强 《南方建筑》2014,(4):102-108
公共空间并非存在就是合理的,在空间的社会性作用下,不恰当的空间形式会对社区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与此同时,某些能产生较大社会效益的公共空间却由于不符合眼前利益而常常被忽视。因此,相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如何判断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更为关键。文章尝试以社会网络作为理论视角,建构新的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框架对某建筑创作研究中心的公共空间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哪种类型的公共空间对于该社区的社会网络建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设计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到底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空间,各地都在为此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文章通过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体验,对设计中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性提出疑问,强调了人的行为活动对公共空间设计的要求,强调了人、人的行为活动、活动的场所三位一体的设计思想。通过重庆两个公共空间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强调了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便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