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之枫  高洁  陈喆 《华中建筑》2008,26(6):96-100
该文以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泰陵园村为例,从村庄产业发展、村落空间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分析这类村庄的变迁和转型。同时。探讨在村庄规划中如何通过村庄原有的果品种植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促进村庄经济的复兴;通过整合道路系统优化村庄空间结构;通过整治村落环境形成富有乡土气息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2.
以位于北京十三陵景区的长陵村和景陵村为例,剖析陵邑村落空间生长机理和发展脉络,揭示村落发展与遗产保护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陵邑村落的遗产活化与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
北京明十三陵作为皇家陵墓最高等级的代表与集大成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陵监村作为陵寝制度的组成部分,具有监督、管理、维护的办公职能与生活居住的职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保护与研究价值。由于社会对于陵监村的历史价值认识不充分,加之村落功能变化、城镇化发展较快等情况,使得陵监村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本文试图从陵监村的空间形态出发,梳理现有的空间布局特征,明晰村落结构与构成要素,明确陵监村的物质遗产价值,分析当下陵监村存在的保护问题。最后,从加强价值挖掘、平衡保护与发展关系、建立区域层面村落保护的角度,对陵监村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蒋明凯 《住宅科技》2021,(2):45-47,62
桂林漓江流域分布着一批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选取四个传统村落,采用空间句法对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空间形态间的差异性,为地域性传统村落的分析研究提供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黄河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之际,探究流域文化遗产特色,系统整合流域文化资源,有助于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同发展。文章以汾河中游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传统村落空间基因评价体系,从自然环境、聚落空间、建筑空间三方面提取特征因子,建立传统村落空间基因数据库。打破传统村落个案研究的局限性,从流域层面探索保护模式,助推全域乡村振兴及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传统村落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录定位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二者地理分布呈明显耦合状态,因此研究二者在规划内容和技术手段方面的互相适应性,具有必要性和普适性。以文化空间为线索,分析总结传统村落与景区面临的协调问题,基于2类规划现行编制要求与内容分析,梳理出2类规划的互适性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是开展风景名胜区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互适实践的重要切入点。以贵州省石阡县温泉群风景名胜区楼上古村落景区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规划互适的重点问题包括:资源保护规划中的高级别景源和传统建筑的关系,景观与生态保护规划中景区科学规划与传统村落自然保护历史经验充分结合,居民点规划中在搬迁型、缩小型、控制型及聚居型的基础上增加保护型,设施配套规划中结合景区地方居民和游客需求统筹考虑,建设项目整合实施的统筹关系等。  相似文献   

7.
8.
广东壮族自古以来在粤、桂、湘三省交界处的丘陵河谷地带聚族而居,境内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繁茂丰富的资源禀赋,历来吸引了大批外来移民到此落籍谋生。自宋元以来境内已形成壮、瑶、汉多民族交错杂居格局,多元民族文化特征显著,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借鉴空间演变相关理论,以历史变迁视角梳理粤北壮族传统村落形成的历史社会背景,并选取典型壮族村落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陈屋村为研究案例,追溯村落发展源流和分析空间形态演变特征,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4个方面揭示其空间演进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陈屋村形成发展的本质,以期为粤北壮族传统村落风貌保护规划和多元民族互动关系研究提供史料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弘涛  朱珊珊 《新建筑》2021,(2):122-125
世界遗产地九寨沟风景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地震扰动区,自古以来地震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对长期聚居于此的藏族传统村寨威胁极大.我国当前的村寨防灾体系存在灾害源不明和措施针对性不强两大问题,不能有效抵御传统村寨面临的自然灾害.文章以九寨沟内的藏族传统村寨为研究对象,基于预防性保护理论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准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运动得到了全国性的响应,并由此蓬勃发展;但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乡村原有的自然特色,滥用景观元素,导致了乡土文化的破坏与丧失。本文通过对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调查研究,从村落外部空间的山水选址、村落内部的空间格局、院落空间与建筑类型四方面挖掘村落的空间特色与村落空间所承载的乡土文化。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在传承、延续乡土文脉的问题上做出创新性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田野工作的方法,通过对山西榆次后沟村落的实地调查,在界定该文所研究传统村落民俗活动空间的基础上,归纳出传统村落民俗活动空间的类型及其存在状况,进而针对榆次后沟村的现状提出适合本地民俗活动空间的传承模式建议,以期对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杜佳  张琦 《华中建筑》2008,26(12):254-257
我们国家有着大量的传统民居村落,因不涉及重要历史文物、历史事件,未被纳入保护的法律范畴。该文通过对丽江市夏禾,下束河两村的保护整治的研究,从保护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村落空间的解读与对策、民居建筑的解读与对策、产业发展、实施管理等方面等角度探索该类村庄建设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载 体,在我国星罗云布的乡村聚落中无疑是最 耀眼的,过往的保护研究与工作多集中在它 们身上,而忽略了数量更多的非传统村落。 本文聚焦于非典型传统村落,以咸阳市泾阳 县岳家坡村为例,采用轴线和线段的句法模 型定量分析岳家坡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深 度解析岳家坡村“一大三小”的空间结构,并 将规划前后的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以此 得出岳家坡村保护与利用的新思路:保护方 面,应保留村落原有的空间结构,继承原有 的空间序列和生活秩序;利用层面,应依托 现有的空间结构进行适应性开发,而非为了 旅游发展去改变村落格局。  相似文献   

14.
车震宇  赵树强 《华中建筑》2009,27(3):229-233
该文以大理市环洱海区域为例,通过对参与旅游方式不同的村落的对比研究,认为在我国旅游对村落形态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用“利弊并存”来概括,而是“利大于弊”的.指出如果没有旅游,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村落风貌的建设性破坏会更严重。  相似文献   

15.
梅策迎 《规划师》2008,24(8):84-88
珠江三角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按性质不同可分为政治性公共空间、生产性公共空间和生活性公共空间三类。多种多样的公共空间满足了宗教、商业、生活等功能的需要,凸显了地域、文化、形态等方面的特征,蕴涵着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在珠江三角洲传统聚落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往往成为聚落的形态中心和精神中心,成为当地群众日常交往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6.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晓琳  苗琨  吕锐 《华中建筑》2011,29(2):158-160
古村落是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众多社会、历史信息.然而现存的古村落由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改变.该文以河南省郏县临沣寨为例,结合其保护及开发现状,研究探讨如何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从而使古村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针对当下“凝冻式”保护利用导致的传统村落活力缺失、日渐破败和空心化的严峻问题,基于环太湖传统村落的深入调研,从“三生”融合发展的视角出发,构建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相结合的活态化保护利用多元路径。其中,空间维度的多层级路径由村落整体格局、建筑单体和室内环境三个层级构成;时间维度的历时性路径由近期、中期和远期相结合的方式渐进推进,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路径相互交织作用,共同实现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最后以环太湖地区周铁传统村示范工程建设为例阐述了上述多元路径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兼具一定的前瞻性和实操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的边缘区域存在着数量庞大 的市郊村落,其外部空间本是村落公共活动 的物质载体。如今在快速城镇化的大潮下, 市郊村落受到城市扩张等外部力量的侵蚀而 衰败,外部空间面临重构的需求迫切。通过 提取外部空间的村落位置、平面形态和竖向 形态三个核心变量,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模 型对村落外部空间进行特征分类;进而展开 外部空间的两次转译与设计表达:一方面, 结合空间组构解析对空间变量的属性进行 量化描述;另一方面,通过参数化建模软件 实现空间语汇的转译与建造体系的引入,生 成可视化的建造形态。研究选取福州市厚美 村八处具有代表性的外部空间进行更新实 践,结果表明:通过外部空间的两次转译,能够将空间特征规律通过信息加工输出,得到竖向层次、结构密度和相对数量三个影响因子,进 而形成一系列符合场地空间属性的要素语汇以供设计者和使用者双向选择,最终提出可视化、 易操作的建造目标,借助小尺度、渐进式的“点式切入”更新方式提升村落人居环境品质,以期 为“在地城镇化”背景下市郊村落的外部空间的更新优化提供有益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聚 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具有产业发展基础,区位 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产业聚集型乡村聚落变化更 为显著。本研究提出了衡量产业聚集型乡村聚落 空间要素与其空间演变影响因素量化关系的方 法,并以浙江省宁波市5个典型产业聚集型乡村 聚落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 研究样本空间模拟结果与实际空间格局较为吻 合,模拟精度较高,说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科学性 与应用性,从而建立了产业聚集型乡村聚落空间 演变模拟模型。模型显示:道路通达性因素对 居住用地、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等建设用地影 响程度显著,地形地貌因素与非建设用地变化 更为相关,而生产环境因素并非是产业聚集型乡 村聚落空间演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