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常采用撤市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以更好地延展城市文脉,发挥中心城市的集约效益、规模效益和生态效益。文章以哈尔滨金源文化为代表的阿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采用多个景观空间格局指数计算方法,量化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探讨不同类型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及其对阿城区整体生态效益的影响,以期为阿城区今后的生态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优化策略,为与阿城区具有相似行政区划调整和景观格局特征的景观规划和建设提供方法层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广东肇庆山水城市空间景观格局的历史形成过程,分析其在六个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和自然景观变迁之间的相互联系,总结其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肇庆山水城市空间景观格局现状,从“山”“水”“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肇庆市的具体景观格局,分析其空间特点、视觉联系、生态影响和现状问题,从而提出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肇庆山水城市所面临的挑战,为今后肇庆市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肇庆山水城市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周一晴  姬向华 《山西建筑》2011,37(33):22-24
通过分析苏州市老城区RBD的发展演变过程与现状特征,并探讨了苏州老城游憩商业区的形成机制,空间格局及发展趋势;提出应依托环城水系和步行商业街等城市开放空间,构建适应苏州老城区更新发展的RBD空间结构和趋势。  相似文献   

4.
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同时,人们也逐渐关注起传统乡村景观的建设,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是我们正面临并需要解决的课题。我国各地有众多传统村落,由于受到历史背景、自然条件、村落格局和当地民俗文化、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在多样的地理条件下,乡村景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格局,根据乡村景观地域特征,从研究村落布局的角度出发,将村落景观划分为山地型、平原型、水网型村落三种类型,选取其中两种不同地域类型的村落进行对比分析,从格局上探究两个村落具有的乡村景观特点,协调保护和延续我国的乡村景观的关系,分析乡村景观不同的发展方向,为我国乡村景观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构建城市海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通过优化绿地景观格局以提升城市整体滞蓄能力的方式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沈阳市三环内建成区为研究范围,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城区、场地2个研究尺度的绿地景观格局进行评价,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2个研究尺度的绿地景观格局与内涝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在城区尺度上,各类绿地景观格局指数对于绿地滞蓄能力影响大小依次为绿地规模特征指数>绿地形态特征指数>绿地分布特征指数;在场地尺度上,各类绿地景观格局指数对于绿地滞蓄能力影响程度依次为绿地分布特征指数>绿地规模特征指数>绿地形态特征指数。通过量化研究得到了不同尺度绿地景观格局对于滞蓄能力的影响规律,可在未来的海绵城市规划中,为不同层次绿地系统布局的规划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环城绿化隔离带生态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运用生态规划方法,在分析北京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城市布局与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在规划范围内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北京绿化隔离带的功能,提出了北京绿化隔离带的总体结构,景观格局与生态规划控制指标。研究认为北京绿化隔离带的功能应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限制城区的无序扩展,确保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分散集团式”城市格局的形成;二是改善城市环境与景观格局,成为保护北京城区的生态屏障及北京城区与周边地区连接起来绿色廊道。三是增强市区绿地的生态功能,改善市区环境;四是限制工业在北京近郊的发展,疏散市区人口功能,促进市区外居住小区的建设;五是为城市居民的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根据北京城市发展对近郊生态功能的要求以及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北京绿化隔离带的总体结构应是楔型环城绿化隔离带,即沿交通干线贯穿绿带,中-小型生活社区与小城镇分布在绿化隔离带之中。绿化隔离带的景观生态格局应是以森林为基质、河流道路为廊道、城旗与居民区镶嵌合理分布在森林绿地的格局形态。  相似文献   

7.
赵茜瑶  林箐 《风景园林》2019,26(9):66-74
惠州和端州(肇庆)同属珠三角区域,作为东江、西江流域各自进入珠江三角洲的门户城市,在历史上均形成了"山—湖—城—江"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延续千年的城市建设,并以优美的湖光山色闻名于世,具有较强的相似性。研究采用比较法,从区域地理条件、形成过程两方面分析研究两座山水城市形成的思路、动因和在地实践方式。研究表明,惠州和端州的区域地理条件和城市选址奠定了形成"山—湖—城—江"结构的地理基础,此后的人工营建中出于城市和农业发展的不同需要,结合自然山水逐步形成了与城相伴的湖泊,并展开风景建设。两城在城市八景上的差异性体现了相似格局下的地方人文特色和审美趣味对最终形成的山水城市的影响。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功能维度提出对当代中国城市,尤其是发展速度极快的三角洲城市的城市韧性发展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8.
河、湖环绕的水环境决定性地影响着古聊城的存在、发展与兴衰。明初砖石筑城在构筑防御体系的同时,形成中心向四周排入环城湖的排水组织方式。明清"保运"的国策促使聊城河道水工设施不断增减,通过涵闸、桥梁、码头组织漕船和物资的集散;管理职官亦有变更,合理的管理体制确保漕运畅通,川流不息的漕运行商使运河畔的古聊城日渐繁盛,并影响了古城衙署、商业建筑的分布和城市格局,形成河、湖、城环绕相依的独特"水城"格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新自由主义城市空间思潮的影响,以封闭隔离为特征的社区空间私有化现象日趋明显.成为西方典型的城市社区空间景观.这种社区景观被西方学者定义为。封闭社区”。封闭社区的急剧蔓延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产生了诸多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外封闭社区的发展现状、特征.形成机制、经验反思及对中国城乡空间格局演化的启示和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传统聚落的营建蕴含着古人建立良好人居环境的智慧,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作为中国水乡聚落的典型代表,类型丰富、体系完善,其景观特征是经人工梳理自然水系、堆挖土地而形成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文章从风景园林学角度出发,借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梳理杭嘉湖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并分析二者对当地聚落形成发展的影响。将区域内的聚落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方式,划分出嘉湖区聚落景观空间的4种典型模式:湖溇圩田型聚落、湖荡圩田型聚落、水网平田型聚落和三角洲平田型聚落,从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解析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我国水网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成因与特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传统聚落景观保护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愈发重视景观所能带来的丰富感官体验,以往视觉环境特征主导的城市公园营造方法难以满足人们的更高需求。视觉和听觉作为人们最主要的环境信息感知途径,探索二者与景观体验之间的关系可为优化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提供新的视角。研究选取了视景感知、声景感知、声源感知和公园功能特征4个维度共计13项指标,对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成都环城生态区内3类具有不同主导功能的公园视听感知品质进行评价,探索各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总体感知评价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公园主导功能特征与其视景、声景协调时,呈现的总体评价结果相对较好,且不同功能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的影响因素、影响方式均不相同。研究在揭示案例公园视听感知品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利用视听交互影响间接提升公园景观体验的思路,为优化不同功能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提供科学依据和灵活策略。  相似文献   

12.
麻菁  谷康 《园林》2022,(7):82-89
城市景观格局反映城市不同要素、资源分布与组成方式,影响城市健康发展,探究城市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能为城市未来规划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利用福建龙岩市多时段遥感影像,运用监督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通过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提取动态变化信息,借助灰色关联度系数,对研究区域中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年间,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农田和林地大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优势景观林地依然呈现明显优势度,但呈下降趋势;整体景观格局破碎化增强且趋于均匀分布;人口数量和结构、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情况是主要驱动力,共同作用影响景观格局变化。针对现状提出策略:(1)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农田;(2)增加城镇区域绿色环境;(3)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13.
黄月梅 《城市建筑》2013,(24):211-211
近年来,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桂林环城水系和城区景观环境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桂林“两江四湖”为例,分析了滨水景观特色和旅游景观功能并总结了经验,以期为桂林及其他城市的景观设计、建设与旅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汪凯  吴迪  郭巍 《风景园林》2023,30(4):108-114
【目的】为探究模数控制在传统山水城市“景城一体”现象中的关键作用,理解传统景观营建与城市秩序的关系。【方法】以明清时期(1368—1860年)的济南府城为例,通过古籍、舆图的收集及实地踏勘,梳理济南景城融合的城市结构在城市选址、城市形态形成、城市景观营造等方面的发展脉络。【结果】明确了济南古城格局在不同发展阶段始终受模数控制与影响。将明清府城城市结构、景观要素与模数进行匹配研究,揭示其与城市模数体系的关键联系。在此基础上讨论城市形制、街巷结构和风景点营建3个尺度的实际营建相较于模数体系产生的变化,阐述除模数外影响古城景观的山水人文等其他因素。【结论】最终明确模数体系对济南“景城一体”格局骨架的控制作用,点明了传统营城规则的多元性与丰富性,为今后山水城市的设计与研究及传统城市格局与景观体系的保护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整体优化、景观连续性、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与景观多重价值等原则,佛山应以生态恢复理论指导,从城市绿地斑块、城市绿色廊道、环城绿带、城市湿地、工业废弃地、岭南文化等6个方面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最终形成“绿色基质+绿色廊道+干扰斑块+景观节点”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6.
李露  张大玉 《中国园林》2020,36(2):80-84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对休闲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针对休闲农业景区分布零散、景观同质化且缺少呼应、地域性特征弱等现存问题,将旅游学科与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环城游憩带的视角出发提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 BAM),并构建"三带"景观空间模式。该模式符合城市居民出游规律和市场需求,与城市周边的资源分布规律相吻合,有利于地域风土特征的有效传承。以成都为例,根据其休闲农业景观空间演化特征和已有休闲农业景点分布特征,尝试构建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三带"空间结构,并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景观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南京浦口中心地区为案例阐述了城市景观格局框架的提取途径,包括动态特征研究和静态特征研究两方面的内容。从城市文脉发展入手,梳理特定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背景和资源禀赋条件下城市景观格局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景观要素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杨玉培  林农 《中国园林》2000,16(4):42-45
针对国内外一些城市著名的滨河绿地、环城公园特点的分析,对成都市“二江抱城”格局风貌特征的认识,初中了在腐可综合整治中借鉴经验、承续文脉、规划建设绿化、文化与水系三圈共融、环城二十四景的环城滨河绿地。准确认识城市格局特征和地方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独特性,具备城市空间结构的可继承性与发展的统一,体现外在形态特征的保护与内在文化特色共融和功能的多样性决定着整治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构想的逐步落实,中部地区特大城市武汉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本文采用了"多尺度"的研究思路,将多时相遥感影像、多空间幅度分析和梯度分析结合起来,研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的景观格局变化,以解读武汉市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规律。从时间上看,以2010年为分界点,武汉市的城市形态表现出"扩散—集聚—扩散"的动态规律。从空间上看,景观格局呈现出"主城市—远城区"独特的空间差异,并且从3个不同方向的景观梯度带上,可以看出武汉市在不同发展方向上的特征和差异。最后,本文简要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