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竹  王韬 《室内设计》2014,(3):8-13
摘 要 作为乡村聚落的基本属性,地域 性在主体语境下显示出更为契合的内涵。 文章通过引入第三空间与价值认异的概念 对地域性还原时主体性把握的意义进行辨 析,并且在此基础上针对乡村聚落固有的真 实性、生长性等特征提出了一系列地域性表  相似文献   

2.
传统聚落景观反映人们为了生产生活改造自然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试从太行山地区的文化区位分析入手,探究了太行山地区地域文化与其传统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密切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从选址、街巷空间、传统民居及公共建筑等几个方面概括太行山传统聚落的形态、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新乡村建设实践中,不仅要优化物质环境品质实现生态宜居乡村社区,同时又要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对策和解决方案。从乡村聚落和建筑的内生逻辑,即环境关联性、系统关联性与文化关联性出发,探讨如何传承和发展乡村地域文化。以鲤鱼溪新乡村建设为例阐述建设一个生态宜居的新乡村应该创造一个得到群体认同和可以共享的公共空间体系;并且因地制宜地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条件做出有效的环境关联性响应;同时采用混合聚居系统以激发自下而上的体现系统关联性的社区生活体系和活力空间体系,提供一种和迁出地相关并具有文化关联性的可识别特征,全方位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保安族吸收融合西北河湟民族走廊回、藏、土等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与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具有典型当地民族特征的聚落和民居建筑。该文在对保安族聚居地大墩村调研测绘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探寻和思考聚落格局特征及其文化遗产价值;在分析传统村落更新保护中面临困境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保安族聚落保护与更新适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梁耀坤 《现代装饰》2021,(7):194-195
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给乡村的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农家乐、乡村民宿等快速崛起,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旅游体验.建造乡村民宿,推进了国内的乡村振兴工作的进程,对于乡村的自然风情以及本土人文均起到了改善作用,有助于传承地域文化,提高居民水平.本文对乡村民宿价值体现进行了探讨,结合地域文化与乡村民宿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地域景观是漫长历史过程中村民记忆积淀的产物,是承载乡村文化、情感和意义的物质载体。从地方居民的角度出发,基于村落景观要素的格局、街巷、地标3个维度,采用认知地图、深度访谈的方法分析住民的景观认知偏差和探究其对村寨景观的情感认知,归纳村落景观文化内涵,得出各类景观要素分别承载了村落的氏族关系、风俗活动及文脉特色,为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地域景观的再现与表达提供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传统乡土聚落景观及其居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地乡土聚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遗存,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居住文化,在急速地城市化背景下面却临困境。文章论述了乡土聚落与地域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影响乡土聚落的条件因素,分别从我国各地的代表性的乡土聚落逐步展开,探讨其居住文化特点。提倡在进行乡土聚落景观保护与更新基础上,实现传统居住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鲍志勇  何俊萍 《华中建筑》2014,(5):152-154,159
文化生态学是传统聚落有机更新的全新理念,也是生态文明必然产物。该文运用文化生态学共生互补、多样平衡、动态开放、层次结构理论观点,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层次构成完整文化生态系统,以此为理论构架基础,分析传统聚落自然环境的适应、经济环境变异、社会环境整合的演化轨迹,分析并总结聚落演进中的内部、外部动力机制,最后总结传统聚落外"适"内"合"的有机更新策略,为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王小斌  石庆旵 《华中建筑》2013,(12):165-167,171
传统聚落民居如徽州民居建筑是经过地域传统文化长久地演变、浸染、沉积而形成的,汉族民众生活的聚落空间文化,受宋明理学的长期影响塑造了徽州民居建筑空间的布局特点,包括传统家庭伦理及文化综合影响,涉及到对徽州民居的空间结构与空间位序的布局安排,以及街道里民居空间的退让、高低的设计布局等关系的调整,都具有多层次的深刻影响,该文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试图建构对传统聚落民居正确的营建观。  相似文献   

10.
谢晓琳 《建筑与环境》2009,3(6):183-186
城镇化进程中,乡镇的建设的雷同问题,使乡镇失去了独有的文化特色和传统。笔者通过对辽宁省的复州城镇、孤山镇、牛庄镇以及石佛寺村四个辽宁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其中存在对聚落文化的忽略问题。查阅历史文献。挖掘出辽宁独有的聚落文化,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聚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受起源于近代西方学界的“基因” 概念启发,我国学者结合人文地理和相关学 科的实践研究提出了“景观基因”的概念。 在阐述景观基因理论的发展时序和理论框 架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整理前人文献了解国 内景观基因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应用成果。利 用CiteSpace对2000至2019年间的131篇中文 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出目前国内景 观基因主要研究领域为:一、文化基因视角 下的地方认同构建;二、景观基因的识别、 提取、分类原理与方法;三、景观基因信息 图谱的构建与表达。结合图表对国内景观基 因的主要研究领域进行详细说明,简要剖析 和总结各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最后,进一 步阐述景观基因理论研究成果在文化遗产 传承与保护、城乡景观规划与改造、旅游规 划与开发等方面的实际运用并对研究趋势进 行分析和展望。可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内景观基因理论逐渐形成了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研究内容还有待丰富,且尚缺乏具有普适 性的标准识别范式和高效的基因识别方法,其理论的应用仍然有待被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乡村人居环境可以解析为秩序与 功能两大属性内容。从整体到局部,秩序可 细分为格局、肌理、形制、形式,功能可以细 分为面域、点域。有机秩序是传统乡村人居 环境的核心特征和差异优势。面对乡村有机 秩序退化、现代功能滞后的现状,应建立有 机秩序修护、现代功能植入的有机更新理 念,实行以低度干预、本土融合、原型调适 为核心的营建方式,以及“乡村更新共同体” 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乡村作为当下并置于城市的聚落形态,反映了一种朴素的人居环境营造观。文章通过对多个乡村聚落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乡村空间营造中"合异与散同""错时与微差"以及"集体经营"的内在特征,并由此引申,对隐匿于乡村聚落的本土性进行了粗浅的解读。希望借助以上的分析和解读,为乡村聚落在空间上的本源价值和在文化上的乡土意义寻找一种未来指向,也为身处建筑学与城市学的我们提供一种城市之外、理论之外、正统之外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 聚落的研究进展,将我国乡村聚落研究划 分为复兴、发展、多元化3个阶段,乡村聚 落研究经历了由简单向综合、从定性描述 到定量分析、由空间分析向人文社会范式 的转变。但是目前我国乡村聚落研究现状仍 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是研究内容缺乏创 新,原创理论相对较少;第二是研究对象较 偏传统,普适性研究不够;第三是学科交叉 研究不足,研究视角有待拓宽。最后提出了 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今后发展的趋势:以人为 主体的微观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乡村转型 发展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与重构研究;对我 国东、中、西乡村聚落和传统村落的研究; 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浅谈空间信息技术在人居环境科学中的若干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空间信息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的形成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必然。遥感技术可为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从单体建筑到区域的影像数据,而地区遥愫补的重要的自主数据源,采用后处理方法的动态相对定位方法由于其在经济、时间精度、空间精度、技术复杂性方面的特点而在人居环境研究中具有比较广泛的用途。GIS与传统建筑学结合较早,但应用范围和深度不够理想。GIS在综合数据管理,空间表现与量算、网络等方  相似文献   

16.
中、日、欧的被试者对河川景观注视过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景观认知·评价过程中,如果把眼球运动作为反映大脑所进行的视觉情报处理过程的外部参数,那么眼的运动方式就可能因评价者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甚至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可以设想被试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有可能会从他们对景观的认知方式上得到体现。作为视觉认知中异域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之一,运用眼球运动跟踪仪对评价者的景观认知评价过程进行了跟踪测试,并试图通过对认知过程中的注视点分布、注视点数以及注视点的停留时间和注视内容的变化趋势这几个角度的分析比较来探讨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如何体现在人类视觉情报信息的收集整理的外部反应中,从而明确在地域特色景观的保留和营造上构成要素的布局方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村庄环境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空间载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村庄环境建设需要总结过往经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方案,建立动态管护机制。通过梳理国内学术界对村庄环境建设的相关研究,针对白鹿原塘村片区的村庄环境建设情况,引入IPA分析法,基于农户满意度对塘村片区村庄环境建设进行评价。根据相关政策文件、行业标准和学术研究,建立包括6个系统、23项指标的村庄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村庄环境建设村民满意度数据,并进行村庄环境建设现状的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收集到的数据从重要性和满意度两个角度进行评价,探寻白鹿原塘村片区村庄环境建设的关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以期为其人居环境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空间资源化视角,对乡村规划设计提出新的建设思路,在确立乡村空间资源化的对象、目标和基本原则基础上,通过项目实例及规划思路的比较来阐释乡村空间资源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黄勇  刘浩然  李旭  陈欣婧  李放 《室内设计》2023,38(6):115-121
乡村聚落的发展受到区域城镇发展的巨大影响。我国现阶段主要在县域范围优化村镇聚落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因此把握县域范围村镇聚落体系的空间演变规律与驱动因素是乡村规划的关键环节。文章从城乡互动的视角,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基于人地关系与用地转化测度建设用地演变的特征,探讨了城乡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发展演变过程分析驱动力,揭示城乡互动发展背景下村镇聚落的演变机制。结果显示城区主要为紧凑型增长,城区边缘及近郊村镇则为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外延型增长,远郊村镇大部分为收缩型,有少量空心型。地理探测器的分析显示出乡村与城镇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明显差异:自然条件主导了乡村的发展;区位、社会经济条件则是城镇发展的主导因素。同时乡村发展又与城镇密不可分,产业协同与转型、人口迁移以及道路港口的建设是永川乡村就地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增减挂钩的相关土地政策则是城乡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应根据村镇聚落发展规律,分区分类精准施策;可构建与城镇产业协同互补的乡村现代农业产业链,培育多元发展引擎;并通过制度改革促进资本、人力、土地在城乡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贺勇  陈钰凡  赵静 《室内设计》2023,38(5):17-23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郊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拥有独特的发展条件,也面临“非城非乡”的发展困境,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国家战略导向下,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显著的城乡过渡性、边界不稳定性和动态变化性等特征,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人地关系矛盾,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选择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城镇杭州市瓜沥镇为对象,对瓜沥镇64个乡村进行广泛调查,并在其中选择了13个相似自然条件的乡村,从其500 m尺度样本的差异化形态的定性分析入手,探讨瓜沥乡村功能转型与形态演化动态耦合关系。最后,以三个典型样本的多功能转型过程,探讨了经济发达地区城郊乡村聚落多功能转型的实现路径。本研究揭示了瓜沥乡村聚落的功能转型经历了起步、分化、冲突和协同四个阶段。在政策及资金的倾斜作用下,政府引导的治理创新对乡村聚落的多功能协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该研究结果对于阐明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的演变过程,探讨其未来的规划与发展策略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